授人以“渔”,更应授人以“欲”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而“问题”来源于学生内心,是学生自己针对学习内容而生发出来的。学生要面对的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内容”。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以此要求自己。但在参加国培计划的专家讲座中却让我发现,只授学生“鱼”不对,补授学生“渔”不足,还应该授学生“欲”。只有“欲”才是源頭之水,才能实现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兴趣才是学习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也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却没有放到如此的高度来重视。
  这些说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觉得有道理。但是,我在尝试把课堂放给学生之初,有着许多的“不放心”:当学生的展讲不能达到我的期望时,特别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总恨不得马上抢过学生的话题痛快地科学完整地阐述一番;当学生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总想告诉他们“关键问题是这些”;当感觉学生质疑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时,总想打断他们说“有意见的请保留或少谈些无关的问题”……但当我看到那略带结巴的学生在展讲时眼里的兴奋,当我听到那啰里啰唆的质疑中思考的智慧,当我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创造性的思维……于是,我开始欣喜于这样的课堂,由克制到享受,享受课堂上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我忽然明白,原来,“授人以欲”比“授人以渔”更重要,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会更有成就感。
  于是,我明白了“教为不教”的真正意义。我真正看清,这是一场课堂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还原了课堂本来的面目;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呈现了学习真实的模样。
  且听,讲台上那自信的声音:“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这堂课由我来为大家主持……”听见了吗?那是领袖的声音;且看,展示的讲台上,“智慧棒”在学生的手中引导同学畅游知识的海洋,那是大学者的展示;再瞧,讲台下,质疑声此起彼伏,讨论激烈异常,这是学习者的天堂……
  课堂从此变了,新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看到课堂上再没有了旁观者,学生或凝神思考,或奋笔疾书,或热烈争论,或质疑问难,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大胆展示……
  看到这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让我在传统教学的满足感中故步自封呢?也许过去我的学生是进步的,但不一定是幸福的。这一次课改已经掀起一场学习革命的风暴,教师只有顺应而为才能走出“教书匠”的命运,不但应“授人以渔”,更应“授人以欲”才能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取得更高的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柞水中学)
其他文献
我认为,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得力的抓手。多媒体,能实现和解决数学教师许多力所不及的教学设想以及棘手的难题,也是数学教师进行高效创造性劳动的得力助手。因此,针对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单一的灌输变为动态传播,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力提高课堂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思考。  “学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从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交流和沟通就是促进相互理解最好的办法。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应该觉得他们是小孩子,就不去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不能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声训斥,这样很不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前不久,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沟通与交流的重要。  一个周二
2012年12月11日凌晨,莫言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他在随后的宴会上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之所以说文学无用,是
潜培生的培养与转化,历来受广大教师的重视。有的教师在这个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作为班主任的我,现对潜培生的培养与转化过程的几点收获,与同行们共享。一、少一些报怨,多一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