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这种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学生是过程的中心人物,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学生成绩的优劣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程度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不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思维活动。
一、创设求知的心向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知识只有当它靠着积极的思维而不是凭着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谜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境,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让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例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有这样一段话:“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则它们周长的比等于他们的边长比(或是半径的比或是边心距的比)。”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课本对此没有说明也没有证明,因此学生对之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把它设置成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两个相似的正三角形的周长的比与它们的边长(半径或边心距)的比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以马上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那么将三边改成四边或五边呢?……这样一来,便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所获得的知识能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从中也可获得一种求知及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成就感。
二、留一些思维的时空给学生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上面,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作适当的停顿,给学生留一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便于促进全体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收到“一人回答,众人受益”的效果。这样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学生答完后,再稍停一会,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可以引出其它同学作出更完整的确切的补充。
按书本上的思路S阴=S△ABC-3S扇形AO1O3
这种想法自然,但计算较繁杂,如果老师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思维便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有的学生则会想出另解,三个小扇形所对的圆心角为60°,那么三个小扇形合并在一起便是一个半圆,所以S阴=S△ABC-1/2S⊙。这种方法计算较简单,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让学生们尝到了思考的快乐,让他们的主动参与落到了实处。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对一个问题构建不同层次的梯度,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
例如初三几何书中第172页第2题
求证:顺次连结正多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本题要证明的是“多”边形,其中一个“多”字,看起来目标很含糊,让人无从下手,这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若把“正”改为“五”或“四”,就降低了难度,学生思考的方向也比较明确。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去证这样一个目标比范的题目,该从何入手,这样就构建了梯度,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参与。
四、引导学生求异的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是思维积极活动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题型+方法”把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已知a,b,c∈R,且a+2b+3c=6,求证a2+2b2+3c2≥6。
常规情况下(运用比较法),由a+2b+3c=6
则a=6-2b-3c
a2+2b2+3c2-6
=(6-2b-3c)2+2b2+3c2-6
=6[b2+2(c-2)b+2c2-6c+5]
=6[(b+c-2)2+(c-1)2]
≥0
命题得证
有的学生提出,由上述可设f(b)=b2+2(c-2)b+2c2-6c+5,由于△=-4 (c-1)2≤0故命题得证
五、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展开的。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教扇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让学生回忆弧长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由此猜想出怎样求扇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猜出的结果书本上都有,但因为是学生“独立”发现的,于是他们兴致勃勃的探求,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解→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能切实获得“数感”,探究意识加强了,并逐步学会认知数学的合理方式。
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权衡,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程度,在参与过程中使其有收获。
一、创设求知的心向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知识只有当它靠着积极的思维而不是凭着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谜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境,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让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例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有这样一段话:“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则它们周长的比等于他们的边长比(或是半径的比或是边心距的比)。”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课本对此没有说明也没有证明,因此学生对之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把它设置成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两个相似的正三角形的周长的比与它们的边长(半径或边心距)的比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以马上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那么将三边改成四边或五边呢?……这样一来,便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所获得的知识能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从中也可获得一种求知及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成就感。
二、留一些思维的时空给学生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上面,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作适当的停顿,给学生留一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便于促进全体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收到“一人回答,众人受益”的效果。这样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学生答完后,再稍停一会,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可以引出其它同学作出更完整的确切的补充。
按书本上的思路S阴=S△ABC-3S扇形AO1O3
这种想法自然,但计算较繁杂,如果老师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思维便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有的学生则会想出另解,三个小扇形所对的圆心角为60°,那么三个小扇形合并在一起便是一个半圆,所以S阴=S△ABC-1/2S⊙。这种方法计算较简单,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让学生们尝到了思考的快乐,让他们的主动参与落到了实处。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对一个问题构建不同层次的梯度,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
例如初三几何书中第172页第2题
求证:顺次连结正多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本题要证明的是“多”边形,其中一个“多”字,看起来目标很含糊,让人无从下手,这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若把“正”改为“五”或“四”,就降低了难度,学生思考的方向也比较明确。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去证这样一个目标比范的题目,该从何入手,这样就构建了梯度,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参与。
四、引导学生求异的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是思维积极活动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题型+方法”把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已知a,b,c∈R,且a+2b+3c=6,求证a2+2b2+3c2≥6。
常规情况下(运用比较法),由a+2b+3c=6
则a=6-2b-3c
a2+2b2+3c2-6
=(6-2b-3c)2+2b2+3c2-6
=6[b2+2(c-2)b+2c2-6c+5]
=6[(b+c-2)2+(c-1)2]
≥0
命题得证
有的学生提出,由上述可设f(b)=b2+2(c-2)b+2c2-6c+5,由于△=-4 (c-1)2≤0故命题得证
五、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展开的。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教扇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让学生回忆弧长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由此猜想出怎样求扇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猜出的结果书本上都有,但因为是学生“独立”发现的,于是他们兴致勃勃的探求,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解→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能切实获得“数感”,探究意识加强了,并逐步学会认知数学的合理方式。
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权衡,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程度,在参与过程中使其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