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短文”的深度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有一篇为《苏轼词两首》,其中一首为《定风波》。此词是作者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作本身在字词方面很浅显,诗歌篇幅又很短;从学情来看,学生对作者苏轼比较了解,对思想情感也比较确定;再加上作者在前面的小序中,将写作缘由写得很清晰,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而这却让很多教师苦恼万分。因为教师均知此词好,却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出广度?如何教出深度?
  在此词的教学上,老师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都是集中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求读出文字背后的乐观和豁达。而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何去理解作者的乐观,他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这个目标的设计就将此词带到了苏轼的整个人生中,将此作品放入苏轼的整个作品中去审视。在课堂上,我运用下列手段,将此短词教得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交流个人体验,比较感受
  在导入阶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评价苏轼,意欲让学生将自己了解的苏轼说出来,由此来探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程度,也为中心目标做铺垫。
  学生1:苏轼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诗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学生2: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知其对亡妻的深情;在《水调歌头》中可知对其弟的感情;他还有好多像佛印一样的好朋友吟诗作对,互相唱和,可见其对朋友也有情有义。
  ……
  在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苏轼的理解都阐述完之后,我展示了自己最欣赏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无可救药,贬词褒用,可见其乐观豁达已经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难道苏轼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吗?他与鲁迅笔下的阿Q的乐观又是否一样呢?
  通过不同学生、老师、林语堂等不同的人的评价,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知识,也不断产生疑问,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入到文本的学习。我们获得经验感受的方式还是来自于阅读,来自于作者的文字。
  二、深入文字背后,挖掘内涵
  这首词是典型的借事抒怀的诗歌,有许多叙事的成分,因此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由此评价,可见此词必有可读之处,必须要深读,读出“曲笔”中的“深意”。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将苏轼的豁达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不多的抒情性文字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内涵,读出其深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莫听”、“穿”、“何妨”、“轻”等文字之后,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于上阕的核心,充满抒情色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苏轼的诗歌可谓字字珠玑,“一蓑烟雨任平生”很明显并非只是指向于今天所遇之事,由“任平生”可知,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1:我的理解是,苏轼愿意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个“任”字,写出了自己的洒脱,风雨则预示着前路的艰辛,可见苏轼已经做好了一切迎接困难的准备。
  生2:我认为苏轼有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回归自然,回归山林之意。自然界的环境无论怎样恶劣,也比官场干净,更加舒适。
  学生的理解互为补充,能够有不同的理解,又能自圆其说。下阕同样有一句具有抒情色彩的点睛之笔值得同学们深深玩味——“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困难之后的释放。天已放晴了,回顾途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司空见惯;宦途中风雨的袭来,虽难以预料,却也总有晴朗的一天吧。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苏轼的感受应该更上一层,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困难来也罢,走也好,作者都坦然面对。
  师:这种境界确实是很难企及的,在困难面前的坚守更多的是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但是如果你不以此为目标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支撑着你度过黑暗呢?苏轼为何会有如此淡然的心态?他的这种豁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豁达了。
  三、引入背景材料,拓宽视野
  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已经很充分了,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出了苏轼不一般的豁达和乐观。但是与我设置的教学目标相比,这仅仅还是个开始。苏轼的这种乐观豁达与阿Q有何不同?他是怎样炼成的性格?我打算引入有针对性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不同。
  教师展示了苏轼被贬谪路径图。苏轼从出生、生活、为官,一共经历了十七州,远至儋州,偏如定州,其中有很多个州府处于蛮荒之地,这对苏轼的身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观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经历了诸多磨难。而其中黄州是苏轼一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方。那是一个荒僻之地,也是一个苏轼经历了无数次情感战斗的地方。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在此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苏轼的乐观豁达真正的历练之地正是黄州,就像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淬炼一般,让他脱胎换骨,在精神层次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此处我引入一首诗作为比较:
  狱中寄弟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是苏轼很少见的充满悲情的诗作。因“乌台诗案”被捕后,苏轼曾多次想到自杀。在坐船去汴京途中,曾想跳湖自杀;在狱中也曾想了解一生。此诗便是佐证。在以后的贬谪生涯,起伏人生中,苏轼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为何能乐观面对呢?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黄州之于苏轼的意义。   师: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对苏轼而言,黄州意味着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将学生的观点筛选并总结为:
  “黄州”=苦难 坚毅 乐观 成熟……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艰难、困苦,也有特别低潮,在这些时候怎么办?我们看看东坡是怎么办的?后人往往说东坡性格中有一个特点是“乐观”、“豁达”,看得破,想得开。而我认为,东坡的乐观的实际上是他行为的表面现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坚毅,是一次又一次与困难的战斗。
  四、引入其他作品,印证观点
  在学习和欣赏苏轼作品时,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苏轼似乎一次次陷入迷惘、悲伤,又一次次从中跳脱出来,他不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吗?为何会如此?
  这个疑问也恰恰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苏轼的乐观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坚忍,是一次又一次与自己情感的斗争。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作品作为印证。我做了部分展示: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五、综合所学知识,实践运用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题,综合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
  下列诗句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根据其情感变化经历,猜测以下诗句写作的先后顺序。
  ①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答: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苏轼在黄州正是经历了前期的失意自伤,忧愁苦闷;中期的纠结;后期的乐观向上,洒脱旷达。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曾引起了诸多名家的争议:其中情感,是一种消极情怀还是一种释怀。不过正是这种争鸣,也恰好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内心的复杂,作为过渡期的心理写照,再合适不过了。
  当短文、“浅文”入选教材时,其实它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分析材料,引入材料,能够让课堂变得充实而有趣,全面而深刻,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从而发现更大的未知空间,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古诗文传统文化精
林冲是不是“英雄”?相信绝大多数语文同仁对这个问题都会持肯定答案;可是联系《水浒传》中林冲的主要言行来看,林冲实在与“英雄”形象大不相符。《语文建设》2016年第9期刊载了拙文《对林冲形象的再认识》,笔者的结论是:为使自己有容身之地而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为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惜强行休妻,面对仇人无动于衷麻木得令人震惊,这就是《水浒》原著中的林冲。这样的林冲能是“英雄”吗?值得今天的师生崇敬吗?  其实,
湖北省宜城市小河中学教师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新材料作文”兴起时,语文老师们立即将相关写作模板“研制”出来;当“任务驱动式”作文大热时,我们马上又将这种作文的立意方法、段落结构、论证方法整理出来……可是学来写去,我们却悲哀地发现,期待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没有出现,却出现了大量低幼化、模式化的“假议论文”。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议论文写作
南黄海之滨,有着被誉为“中国海鲜之乡”、“南黄海旅游胜地”、“绿色能源之都”的江苏省如东县。网络平台上,有着“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平台。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着两个江苏省特级教师的工作团队;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一个拥有90个教学班、近6000名学生的规模庞大的卓越学校——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一个融合沪、
《陈情表》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被视为古代抒情文学名篇,重在讓学生体会祖孙之情,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孝道的理解。而对于写作技巧的讲解往往是一笔带过。其实它不仅是抒情散文,更是一篇应用文。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基于此,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文章结构和语言两方面深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以片段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内化这种“拒绝”技巧。  一、层层推进,
笔者曾担任成都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公招考试的评委,在面试提问环节中,主考官特级教师刘朝纲就初中课文《社戏》向一考生提问,现转述如下:“本文的题目是“社戏”,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看戏前的场景,很少涉及“社戏”本身,这样是不是文不对题、离题万里呢?”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考生显得不知所措,忽视了此问题隐含的逻辑陷阱:标题若没有和文章内容完全相关就是文不对题或者离题万里。公招面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的准备
审美教育,不仅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还包括运用自然、社会、物质与精神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旨在达到美化人们言行举止,提高人们品德情操与心智美德。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这一平台,利用课本以及其他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知识、思想、言行、情感等诸多美学教育。  一、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  审美教育不可或缺,有政策层面原因,有学科因素,也有其实际
现有对《藤野先生》的解读文章,大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探讨此文的思想价值为主,而依从并沿着文字的路径步入其思想殿堂的研究却不多。比如关于“清国留学生”辫子的研究,有关资料都认为这是“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象征:颜雄在《〈藤野先生〉三题》中写到:“……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邱文治在《〈藤野先生〉析疑》认为:“他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阿Q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可谓大名鼎鼎。《陈奂生上城》是当代作家高晓声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这两部小说虽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这两部小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分别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农民形象,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鲁迅用现实主义手法,冷峻尖锐地揭露了存在于阿Q身上的劣
从03年首开新材料作文先河,到2015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全部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已经在高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材料作文是语文课程改革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优势显而易见,挑战不可小觑,难度明显增大的,是审题立意。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行文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一切从材料出发,全面理解材料的思想,以材料为原始依据。考生是否能够全面审题,准确立意就成为了定生死的关键。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偏离题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