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错误例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03年首开新材料作文先河,到2015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全部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已经在高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材料作文是语文课程改革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优势显而易见,挑战不可小觑,难度明显增大的,是审题立意。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行文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一切从材料出发,全面理解材料的思想,以材料为原始依据。考生是否能够全面审题,准确立意就成为了定生死的关键。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偏离题意38分以下,脱离题意20分以下,如果说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那么审题立意就是作文的半壁江山。
  审题是写作者对文题进行的合理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弄清题目的范围要求和过程。任何文题都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材料不直接向写作者交代,而是通过作者对文题中的字、词、句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琢磨,从中发现题目的指向和内涵,进而确定立意。没有认真充分的审题,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不可能达到文题的要求,要么脱离材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全靠感觉,似是而非;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偏题。造成跑题偏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审题不清,随意立论
  1.忽视整体,断章取义
  如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材料作文: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一次,游客的造访竞意外遭到了委婉而又断然拒绝。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游客沉思半响才若有所悟:怕是只有在雨濛濛、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后。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也不清楚。两个小时以后,游客如约而至。等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的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是雨后初晴美景。
  这是一则叙事性的材料。材料给人们的主要启示是做事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无论是个人成就,还是企业腾飞、国家发展,概莫能外。读完材料,也会促使我们对当下社会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为何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的浮躁风气盛行,为何我们的百年老店凤毛麟角?寻求强盛之路的中华民族应靠什么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有的考生看到“日本”二字便将整篇文章建构在中日文化上,中日对待旅游的态度上,中日两国国情对比,全文中日对比,而忽视材料的核心,这是典型的忽视整体,断章取义。
  2.不分主次,对象错误
  如2016年深圳实验校内模拟卷作文: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显然材料的核心事件是学校将奖学金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附加事件是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助学金之中,事件的主要人物是学校,次要人物是学生,考生无论表达赞同与否都应针对学校的行为,而非学生,有考生全篇以学生为主要批驳对象,论述学生以金钱为目的学习的错误性。这是典型的对象错误,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是一样的,不分主次,选错对象是万万不可的。
  3.忽视实质,关注表面
  如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材料作文: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法律专家: 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材料中表面上看是大学生因为利益,一而再,再而三的贩卖珍稀鸟类,实质要探讨的则是众人法律意识的淡泊,法律普及的不足,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常态,舆论试图主宰法律的妄想,但是学生忽略了探讨法制的材料本质,而是只看到了表面,于是立意定为利欲食人心,看中利益的苦果,然后全文谈一颗颗利欲重熏的心,蠢蠢欲动,黑心房地产,食品苏丹红等例子贯穿全文,忽视实质,只关注表面,必然造就立意偏颇。
  4.不明情感,选错倾向
  如大学生捕鸟的材料作文中,虽然说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但材料是有感情倾向的,这则材料的三个角度中,其实暗含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人物的看法之中也是有最佳角度,最佳立意的!核心焦点在于判刑重与不重,那么判别重与不重的标准是什么?是严父所说的孩子喜欢鸟?农村孩子抓鸟正常?还是网友所谓的年轻?青春?年龄?学养?量刑与鸟的不对等?这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其实材料明显是丑化了严父,低幼化了网友的,他们的言论并不是出题者的倾向,法律是没有错的,法律就在那里,法律对事不对人,这件事的关键点恰恰是在如何建立真正的法律意识和弘扬法律精神上。最好的立意应该是:要维护法律的独立性,不受情感、公众情绪、犯罪者的文化程度、媒体以及不同罪行的对比的影响,这恰恰也是复旦投毒案的终极判案的意义。而多数考生被感情蒙蔽双眼,忽视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造成立意偏离。   5.突破限制,任意开放
  如材料作文: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有三个人物,学生可任选角度立意,但是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比如,有考生围绕治学写谦虚,这本来没问题,但如果文章只扣含义,泛泛地写谦虚,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谈谦虚的重要性,而不扣本材料的内容,忽视师生关系这个限制性语境,那么写出来的作文,看起来就像是坐“坐直升机”,看似源于材料,却远远高于材料,甚至于忽视材料的限制,脱离材料的语境,变材料作文为话题作文,肆意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构建文章,不仅会被列为偏题作文,甚至会被疑为套作。
  6.转移话题,另起炉灶
  如材料作文:
  大学生张华路上突然听到附近传来呼救声,原来是一位六旬老农在化粪池边工作时,被毒沼气熏倒,掉落进三米多深粪池。这时正有好心人要下去救人,张华拉住对方,表示自己去救,但接着浓烈的沼气也把张华熏倒,随即眩晕而跌入粪水之中。当群众把张华救出来送进医院时,他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而去世,时年24岁。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有人认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去救老农,相当于黄金换石头,太不值。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不应该去救老农。还有人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好比较,张华舍身救人,值得赞扬。请问你怎么看?
  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的讨论点在该不该救,值不值得救上,意在由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思考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慈悲关怀,生命的价值不可估量,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能量引导。有的学生却忽视众人的争论焦点,转移话题,另起炉灶,把眼睛放在材料刻意忽略的张华救人过程上,探讨救人方式的正确性,分析盲目救人的原因,甚至列举诸多可资借鉴的救人措施,殊不知,审题错误,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审题遗漏,忽视任务
  任务驱动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小陈举报老陈”中首开先河的,一反往常写议论文的常态,要求学生写一封信,这样一来,很多忽视学生作文思维训练,而常年训练议论文三段式,模板化写作的学校就考得异常的差,因为在经年累月的死板训练中,学生已经不知道跳出三段式如何表达自己想法,不会思考,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任务驱动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宿构,还思考的净地。
  如2016深圳市一模材料作文:
  浩瀚的苍穹里,有时繁星满天,有时月明星稀,哪一种景象更吸引你?辽阔的草原上,有时万马奔腾,有时一骑绝尘,哪种场面更震撼你?
  请以“‘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不少于800字。
  这是比喻型的材料作文,但其中有非常明确的任务驱动,第一个任务,是在“‘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者“‘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中选择一组;任务二,这一组中,两种场景或场面,对比之下,哪一个更吸引你?是要观点明确的选一个,但前提是对比之下的选择,因为材料中有特别明确的对比任务,“哪一个更”。任务三,请以“‘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为题目,命题作文,题目不可改变。任务四,议论文,文体明确,文体不可改变。
  笔者参与了深圳市一模作文阅卷,阅卷的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忽视了材料中的任务驱动,或肆意修改作文题目,或忽视文体要求,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更多的则是忽视了对比,直接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文本。这样的立意都是审题遗漏,忽视任务造成的,在考试中只能拿到30分以下的偏题分数。
  三、立意不明,缺乏深度
  如在2015全国I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材料作文中,有学生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只能从个人安全和亲情关怀两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立意浅显,既没有上升到法制法规,也没有关注到伦理纠结,更不用说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深度的立意,只能够得到基础分。
  四、立意不准,词不达意
  如在西北大学禁止过平安夜的材料作文中,有同学想要阐释中西方文化应在过节中互相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却把标题定为遥远的旅行;有同学在大学生捕鸟的材料作文中,想要表达法不容情的看法,却把核心观点定为做自由之鸟,有的同学想要表达只重罚而不普及法律知识是无用的,于是标题取为“法罚?”这样立意虽然简短,但是晦涩难懂,词不达意,既不能精准的表达自己的立意,又没有很高的文学表达性,反而让阅卷者摸不着头脑,不能精准地把握考生的意图。
  五、立意过高,抽象泛化
  有媒体报道,12月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并于当晚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处分谁”。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此举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也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有学生发微博称“别的学校学生都出去过平安夜,我们为啥要待在学校看宣传片?”也有人士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而校方一名负责人表示,媒体报道有夸大,校方并没有“抵制”西方节日的意思,而是呼吁学生重视祖国传统文化,不要过度崇拜洋节日。材料的关键词是节日、洋节和传统文化。探讨的应该是洋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将洋节上升到西方文化,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有的甚至拔高到文化,全篇大论特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问题,标题直接就取“该如何对待文化”,这样的立意源于材料,却远远高于材料,严重抽象泛化,也是偏题重要原因之一,谈论文化问题,也要从洋节切入,进而洋节所代表、所反映出的西方文化。
  赵雪,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黄厚江(2011)关于“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悟,强调主体自身的参透”,这也就是笔者今天要说的“自悟”。每一篇文本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本身——学生阅读、学生体验、学生感悟,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本身的主动性。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引导、激发让学生领略阅读之“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人所难得皆为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古诗文传统文化精
林冲是不是“英雄”?相信绝大多数语文同仁对这个问题都会持肯定答案;可是联系《水浒传》中林冲的主要言行来看,林冲实在与“英雄”形象大不相符。《语文建设》2016年第9期刊载了拙文《对林冲形象的再认识》,笔者的结论是:为使自己有容身之地而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为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惜强行休妻,面对仇人无动于衷麻木得令人震惊,这就是《水浒》原著中的林冲。这样的林冲能是“英雄”吗?值得今天的师生崇敬吗?  其实,
湖北省宜城市小河中学教师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新材料作文”兴起时,语文老师们立即将相关写作模板“研制”出来;当“任务驱动式”作文大热时,我们马上又将这种作文的立意方法、段落结构、论证方法整理出来……可是学来写去,我们却悲哀地发现,期待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没有出现,却出现了大量低幼化、模式化的“假议论文”。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议论文写作
南黄海之滨,有着被誉为“中国海鲜之乡”、“南黄海旅游胜地”、“绿色能源之都”的江苏省如东县。网络平台上,有着“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平台。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着两个江苏省特级教师的工作团队;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一个拥有90个教学班、近6000名学生的规模庞大的卓越学校——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一个融合沪、
《陈情表》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被视为古代抒情文学名篇,重在讓学生体会祖孙之情,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孝道的理解。而对于写作技巧的讲解往往是一笔带过。其实它不仅是抒情散文,更是一篇应用文。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基于此,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文章结构和语言两方面深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以片段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内化这种“拒绝”技巧。  一、层层推进,
笔者曾担任成都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公招考试的评委,在面试提问环节中,主考官特级教师刘朝纲就初中课文《社戏》向一考生提问,现转述如下:“本文的题目是“社戏”,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看戏前的场景,很少涉及“社戏”本身,这样是不是文不对题、离题万里呢?”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考生显得不知所措,忽视了此问题隐含的逻辑陷阱:标题若没有和文章内容完全相关就是文不对题或者离题万里。公招面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的准备
审美教育,不仅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还包括运用自然、社会、物质与精神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旨在达到美化人们言行举止,提高人们品德情操与心智美德。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这一平台,利用课本以及其他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知识、思想、言行、情感等诸多美学教育。  一、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  审美教育不可或缺,有政策层面原因,有学科因素,也有其实际
现有对《藤野先生》的解读文章,大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探讨此文的思想价值为主,而依从并沿着文字的路径步入其思想殿堂的研究却不多。比如关于“清国留学生”辫子的研究,有关资料都认为这是“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象征:颜雄在《〈藤野先生〉三题》中写到:“……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邱文治在《〈藤野先生〉析疑》认为:“他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阿Q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可谓大名鼎鼎。《陈奂生上城》是当代作家高晓声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这两部小说虽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这两部小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分别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农民形象,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鲁迅用现实主义手法,冷峻尖锐地揭露了存在于阿Q身上的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