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84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广大老师与家长的重视,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虽然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由于小学生阅读量较少,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学习语文只有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才可能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来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从而更为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海的女儿》,科普类作品《昆虫记》等。高年级学生由于自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人物类的《鲁滨逊漂流记》,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推荐学生读物的时候,要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而兴趣也跟着增加了,同时利用多媒体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当在阅读之前及时加以指导。(一)应让学生学习多种阅读方法。(二)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三)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疑问,自己通过思考又不能解决时,教师必须在这时给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三言两语点拨,使他们领会主旨。教师的“导”要紧扣要点,要启迪思维,还要传授技巧。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并在阅读实践中领悟出新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是要抓学生的习惯培养,对小学生尤应如此。他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年龄期,习惯是达成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习惯养成需要经常历练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体有:
  (一)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在阅读时要求学生专心致志,阅读过程中不能三心二意,去想其他学科和玩,心要用在一处,其效果才会好。
  (二)养成多读的习惯。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文章需要多诵读,多背诵。只有广泛读书,才能增长见识。
  (三)养成质疑设问的习惯。古语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有疑而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我选我》时,让学生先读文,然后叫学生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中“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可以设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从解疑中感受到小作者的想法。
  (四)养成复习的习惯。复习是很重要的。经常性进行复习,能有效的防止遗忘。
  (五)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不能为读而读,要自觉养成动手收集资料,动手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才能在读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之上。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去阅读,去实践。
  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因此在平时,我们应抓住点滴机会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注意利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孩子
  我们的祖国是文化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人民除具有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外,扬善避恶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代颂扬好人好事的尚且不少,何况今天呢?老师如果经常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逐渐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放”与“导”结合,提高孩子在阅读中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教育方式不是“封闭”,而是“开放”。如让孩子看电视、电影,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还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等。孩子看了电影、电视,家长、老师要和他们平等交谈讨论,启发和帮助孩子分析电视、电影的思想性,正确认识电视、电影的主题,引导孩予学习正面人物的好品德;对反面人物要指出其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危害,使孩子对其产生憎恶感。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从电视、电影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总而言之一句话:抓住点滴机会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阅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只要孩子们走进了阅读世界,就可以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拥有上万年历史的鲁山县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且拥有厚重的文化。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鲁山方言在沟通交际和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鲁山县的方言形成了“一纵一横断”的分布格局并详细分析了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地理和历史原因。  关键词:鲁山方言;分布状况;历史因素;地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班主任工作就像一首充满喜、怒、哀、乐情调的歌,它时时处处提醒着你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学生的知己。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时代的呼唤,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历史赋予班主任工作的神圣使命。  一、热爱学生,架起师生间的桥梁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
摘 要:日本人对致歉的认识和理解有着自己的特点。针对日语致歉的4种类型与6种场合,分析了日本人常常把致歉的语言挂在嘴边的文化原因与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了解文化、理解文化是日语语言学习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掌握好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知识,在对外交流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致歉表现;日语;人际关系;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已为师生所接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出现不少问题。  一、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摘 要:良好的商标汉译名称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不能立刻被看到,但它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翻译美学在跨文化食品商标的汉译中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商标汉译的特征以及原则,在翻译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商标汉译的几大策略,希望能够为商标汉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翻译美学;食品商标;商标汉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为此,我在实践中首先做“质疑切入点”的尝试。  质疑,是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