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政策的人文缺失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yer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周刊:您最早对独生子女政策产生质疑是在什么时候?
  叶廷芳:我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口号。开始是由周恩来总理传达下来的。当时,他的话很清楚,也说得挺妙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给你一个自由度,一个小孩的话也挺好,两个也不限制。但这还是鼓励性的,鼓励生两个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来城市只准生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作为国策了,我的质疑随之产生:没有经过讨论,也没有经过宣传,怎么就当成国策来执行了?凭一般的想象,两口子生两个,才能保持人口的稳定,而其实,两口子生两个也不可能保持稳定,还会下降,因为有些人不能生育,有些人不愿生育。生一个就更有问题了。我以为执行10年、20年就会停止,可是到现在还不停止,去年还强调要坚持下去,我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人物周刊:为提出这个议案,您都做过哪些调查工作?
  
  叶廷芳:我非常注意观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非独生子女长大后,都特别地勤劳、节俭,容易与人为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好。凡是我见到一个年轻人,通过谈话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我就问一下有兄弟姐妹吗?如果说有兄弟姐妹,那我判断比较准确,我比较欣慰。有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我就会问他有没有兄弟姐妹,他说没有,我就会想难怪会这样。
  然后,是从自己的孩子观察,我孩子也是独生子女。我是半自愿的,我老伴是自愿的,当然,当时还没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我女儿是60年代生的。我女儿还不是很典型的独生子女,但从外孙来看,因为他很可爱,祖辈对孙辈又特别喜爱,这孩子从小到现在一步步越来越像小皇帝了,虽然我也知道这样有问题,但也阻止不了他往那个方向发展。
  人物周刊:但是,您还有没有更广泛的调查呢?比如进入别的家庭进行调查?
  叶廷芳:我这不是有意专访谁,我就是社会观察。有时候到国外也观察别人的孩子的游玩方式。比如我在德国,有一次在一个大学讲师家里住,那个讲师有两个孩子,有时候他出去,自己抱一个孩子,后头跟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他在前面走,那个小孩拼命追,我说你等等他,他说不要紧,小孩就要让他学会跑。但是,我们中国父母舍不得让孩子这么拼命地跑,舍不得孩子远远落在后头。
  从自己的体验来讲,我们小时候有外婆,有舅舅,有很多表兄、表弟等,非常值得怀念,而独生子女就享受不到这种人伦之乐了。
  人物周刊:也许您所提到的人伦之乐,在现在看来,并不受到重视?
  叶廷芳:眼睛瞎了当然不知道眼睛亮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眼睛亮,就想象眼睛瞎,少了一些什么东西。
  一个社会主要的活力体现在青壮年身上,青壮年人数少的话,社会和经济的活力就会相应地减弱。另外我们从伦理学方面讲,人的情感都有亲情、友情、爱情,光从亲情方面讲,就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夫妻之情,伯伯、舅舅、表兄弟、堂兄弟。人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性,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表、堂、姨关系都没有了,这是人文的缺陷,这种缺陷会造成人的感情变异,将来人的感情会十分单调,造成人格缺陷。这个问题不思考不行。另外从社会学的观点看,独生子女容易被家长溺爱娇纵,所谓的小皇帝,这是非常形象的形容,孩子精神上过于安逸,不能吃苦耐劳,没有顽强的性格,现在有好多部门招聘员工,都拒绝独生子女。
  人物周刊:去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政法司司长就表示,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符合现实的国情。即使现在允许每家多生一个孩子,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压力作用也不大,我国不能依靠多生孩子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您怎么看?
  叶廷芳: 他这有点儿片面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解决老龄化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要维持我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和稳定,导致老龄化是一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我现在提这个提案并不是针对老龄化问题,如果允许生两胎或者三胎,抑制老龄化肯定会起作用。
  人物周刊:有人说独生子女的问题,不在于一个独字,而是在于教育的问题。
  叶廷芳:对,看你怎么教育了,像兄弟姐妹多还有一个竞争的问题,我如果表现不好,唯恐在父母面前失宠。所以孩子之间还有一个性格制约的问题,而且孩子喜欢互相制约,将来也会习惯互相制约。不像小皇帝那样,碰不得,批不得。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人口现在增加是表面的,《瞭望》周刊发表过一篇文章,江苏省的一个人大副主任讲到我们人口的增长没有达到估计的程度,实际上没有达到13亿,只有12亿多,他说2004年到2006年都没有达到我们原来的指标,另外国家计生委把秘密超生的一些人估计得太高,据他们统计我们是一对夫妻大概生1.3个孩子,而计生委估计为生1.8,每个人生两个的话,只差0.2。根据这位农业专家披露的数据是1.3,因为汉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其他文献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场景描写中绘画艺术的运用对气氛的烘托、主题的阐发、读者的心理接受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作品增辉不少。其场景描写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绘画术语的运用和对画家的引用、色彩描写以及光的描写。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绘画艺术 绘画术语 色彩 光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该作不仅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方面,而且在叙事、写景等
[摘 要]基于七家美国主要媒体网站,以Henan(河南)为检索词,对涉及到河南的报道进行梳理。检索结果表明,美国主要媒体对河南的报道很有限;2012年以来,对河南报道呈现出增多趋势;报道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对河南文化的报道依然是以少林寺和功夫为主,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几乎没有提到;除了对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有较多报道外,其它报道都缺乏延续性;对河南的报道基本是以引用中国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概念,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中有广泛的运用。尽管今天的艺术批评家已经不太使用这对概念,但我想不出有比它们更好的术语来概括王兴刚雕塑的审美特征。当然,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们不仅用到虚与实的字面意思,而且通过阴与阳、显与隐、情与景、意与象、有与无等等的关联,形成丰富的隐喻意义。我用虚与实这对概念来讨论王兴刚的《处方》,也不仅用它们的字面意思,而且会用到它们的隐喻意义。  王兴刚的《处
内容摘要:本文归纳了浮雕艺术以“形与体”综合造型的规律,从以形塑体的二维造型艺术、以体显形的三维造型艺术、“形与体”并存的造型法则和浮雕形体塑造的特殊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浮雕艺术——特殊的矛盾关系、依存关系和造型规律,揭示了其中蕴含着的诸多视觉审美原理。在回到内在表达层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学院造型艺术的建设性与经典性。  关键词:形与体;以形塑体;以体显形  Abstra
2020年5月,张卫荣在去往阳澄湖蟹田的船上.肯尼亚基苏木,凌晨5点,湖滩的风向转变,在水葫芦中吹出了一条通道,渔民趁机将渔船驶离岸边,外出捕鱼。据肯尼亚基苏木海洋和渔业研究所副所长克里斯托弗·乌拉博士介绍,在2018年1月,约10360公顷的湖泊被水葫芦覆盖,而一年后竟达到了1.7万公顷乌干达恩德培,每逢周日,来自坎帕拉的各家各户都会来湖畔游泳。但这里的湖水容易使人感染血吸虫病,每年约有数万人因
内容摘要:城市雕塑作为-个三维的审美对象,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影响。对城市雕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只要处理好与上述环境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件好的作品,本文重点介绍了城市雕塑如何处理好与社会、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雕塑 社会环境 历史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是一切物体和行为存在的相对空间,离开了环境,一切物体和行为就变得
中国道教雕塑的遗存相对集中于三个主要区域:早期(北朝)主要在陕西关中一带,中期(隋、唐、宋)主要在四川(及重庆),晚期(元、明、清)多在山西。前面的遗存主要是石刻,后面则多为彩塑。虽然四川是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然而道教艺术似乎并未同步出现。据现有资料,四川和重庆的道教造像可能始于南北朝后期。它的产生有两个相关因素:一是佛教艺术的激励和影响,这个地区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东汉后期的一些
南昌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川宝兴县,村民抬着山药返家。他们在海拔2000米的林地种植山药,卖给城市消费者。当被问到为何不外出打工?村民罗德刚说,出去过,打工有时拿不到钱,还不如回家种地,只要种出来,卖出去就是收入,不比打工差返乡青年唐亮在“成都生活市集”摆摊间隙吹一首曲子,自娱自乐。每个月,唐亮都会到成都参加市集,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四川丹棱县,返乡青年王雪梅带着女儿去爬山。凭借一手丹棱当地特色食品——冻粑的技艺,王雪梅
离开北上广,来到大理,没有了大城市的束缚,但也没有理想中的风花雪月,生活的牢笼无处不在,“往何处去”这个命题,又生出了新的迷惘。想象-否定  揣着悬而未决的命运和三百多万的债务,王燕回到了成都。  4月1日之前,她有一个令很多城市人羡慕的身份:大理的客棧老板。她在院子里种花,打开窗望出去便是变幻的云彩和苍茫的洱海,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水鸟落在海面,鱼儿划过湖底,她迎来送往,听很多路上的故事。这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