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浮雕造型的“形”与“体”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归纳了浮雕艺术以“形与体”综合造型的规律,从以形塑体的二维造型艺术、以体显形的三维造型艺术、“形与体”并存的造型法则和浮雕形体塑造的特殊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浮雕艺术——特殊的矛盾关系、依存关系和造型规律,揭示了其中蕴含着的诸多视觉审美原理。在回到内在表达层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学院造型艺术的建设性与经典性。
  关键词:形与体;以形塑体;以体显形
  Abstract: The article generalizes the rule of relief arts which is unified modeled with “form” and “structure”, expounds special contradiction relation, interdependent relation and modeling law between two-dimension and three-dimension of relief art, reveals a lot of visual aesthetic principle from four aspects: two-dimensional modeling art which uses form to shape structur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rt which uses structure to show form, modeling law of coexistence of"form and structure", and special representation of form and structure of relief. It emphasizes the positiveness and classiveness of academy modeling art while returning to the levels of inner expression language.
  Keywords: form and structure; using form to shape structure ; using structure to show form
  
  
  造型艺术,首先是讲究的如何树立正确的形体观念。所谓“形体”,即指物象的“形状”与“体积”。在绘画艺术中,形体之间的关系常被认为“形”是第一性的,形状的正确勾勒,可以通过透视的概念转化为体积和质量的表达。换言之,绘画艺术的体量含于形状之中,即以“形”塑“体”的艺术方式。而实体塑造的雕塑艺术则不然,在雕塑艺术中,形状随视角的移动不断变化,是含于体积塑造之中自然形成的,即以“体”显“形”的艺术方式。因此,在雕塑艺术中,“体积”观念是第一性的。可见,“形”与“体”的表现意识在不同的造型方式中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
  浮雕艺术,既非二维绘画的形态表达,又非三维圆雕的实体塑造,它在表现物象“形”的同时,又进行“体”的塑造。因此,在浮雕造型艺术中,“形”与“体”的意识是并存的,二者的侧重则是根据浮雕的高低决定的,高浮雕侧重于“体”的塑造,低浮雕侧重于“形”的表现。在“形”与“体”的关系中,浮雕造型存在着视觉角度上的矛盾,常施于转接、纠补的特殊手法。诸此特征也正是“形”与“体”综合表现的难点所在。
  
  一、 以形塑体的二维造型艺术
  
  四、浮雕“形”、“体”塑造的特殊表现手法
  1、可视角度的调整。由于浮雕造型的艺术方式仅仅体现物象的单面体积,其后半体均掩埋于画面之中,侧视时因无法延续侧面的体积、使物体的边侧轮廊受到截切、无法呈现完整的与视觉概念相符的轮廓形态,从而容易产生扭曲感,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视觉角度局限。尤其中高浮雕,近乎于真实的体积边侧受到急截时,轮廓形态显得怪异。尤其塑造人物形象时,该现象显得更加突出。如人物的脸部,呈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角度时,其反侧变形程度大,视角范围小。此时适当降低鼻部高点,并将其位置顺向挪移,便可扩大形象的可视范围。可视角度的局限是浮雕造型中“形”与“体”之间特定角度中矛盾现象的最突出表现。
  2、光影效果的利用。浮雕的立体效果完全凭借光影而得,正常光影下浮雕所呈现的体积感与人们对自然形象的辨识概念相吻合,于是人们便常常以光影效果来推认浮雕的体积与空间。巧妙拟造光影便可使浮雕的实际体积或起伏产生错觉。鉴于此,根据光源情况调整体积的成影面积与背光角度,因势利导地表现特殊光照下理想的体积关系或许是个巧妙的办法。因此,对制作现场光源调查和光影效果的预测,并将光影因素融进造型设计一并考虑是有必要的。
  3、透视原理的应用。在塑造具像物体时,有些部位的空间关系是无法按比例压缩的,有时借助于物体的透视原理予以表现却显得十分有效。如,人物正面伸手或盘腿坐姿的造型表现,以结构的透视关系和“近大远小”的法则来表现,制造虚拟的空间效果,使虚假的体积关系在透视的错觉中得以纠正、确立。
  4、空间层次的塑造。面对浮雕画面有限的可塑层,在前后层面的轮廓交界处相应增加高差,强化对比,将空间逐层推远,创造层面之间的空间感。其主要特征是以同一层面浮点渐变的手法,提高前层面边缘的浮点或降低后层面交界处的浮点,造成不同层面体积厚度的对比,通过轮廓高差的衬托,突显层面空间,从而产生纵向视觉的层次感。
  总之,在浮雕艺术造型中,始终交织着“形”与“体”不同的艺术方式,它既不单纯是雕塑的“体积”塑造,也不单纯是绘画的“形态”表现。从浮雕造型的整体意义上说,形态构成显得十分重要,正如“远观色彩近观花”的视觉现象,浮雕艺术应该是“远观形态近观体积”。然而,浮雕造型的“形”与“体”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间还存在特殊的矛盾关系和审美规律,蕴含着诸多的视觉原理和玄机奥妙。因此,有必要弄清“形”与“体”造型语言的特性及其之间的转接关系、矛盾的产生和转化以及视觉概念因素的作用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浮雕艺术的造型规律及其难点,从而得到娴熟的掌握和恰当的表现。
其他文献
收到L老师短信,说大二时参与筹备成立的学生社团已十周年了,邀请我回去,师弟小M已经说好要回校的了。“还有我认识的人吗?”我问。“没有了。”L老师回答。  我心中诧异:F同学呢,他为什么不去?毕业那年他考上当地税务公务员,L老师很替他高兴与得意,一再提起。  庆典当天,还是在学生活动中心门口远远瞥到了F同学——他果然还是来了,他住学校附近,又曾担任过这个社团的社长,没道理不来啊。那时,我正站在一帮生
数学对我来说确实有魅力,所有的魅力都在那些看不懂的奇怪数字中了。高中数学有个章节是学三角函数。学完后当月月考,我们整个英语特招班的平均分数都没及格。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秒,我还在背着那恼人的三角函数公式,直到自己对自己说,算了,公式而已。  数学当然不仅仅是公式。它的魅力在于它有一双迷人的双眼,洞察着这纷扰的世界,然后一清二楚。数学的世界是清澈的。在我见到洋葱数学CEO杨临风之后,我更坚定了这个观点
在这个家族手中,钻石以最小的体积,凝聚了最大的价值    衡量钻石有四要素:切工、色泽、纯净度和克拉。订婚戒指一定要用钻戒。  这是为什么?  这不是天荒地老的传统,事实上,这些规矩年轻得很。在20世纪30年代前,人们对此闻所未闻。它们的出现,只是一个公司市场营销的结果。这个公司就是世界钻石垄断者:戴比尔斯。没错,你一定听过他们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戴比尔斯的董事会主席、奥本海
李桂英来到周口市中级法院,询问齐金山案的进展  齐扩军感觉自己要糟,回到家后他跟老婆说,“我躲不过去了。”  他是一名逃犯。17年前,齐扩军在老家河南项城参与了一起杀人案。  此前几天,同案犯齐海营(案发后改名齐好记)在北京落网,齐扩军在新疆石河子市一处工地干活。工友们拿着手机念这条新闻,嚷嚷着“还有一个叫齐扩军的没有抓着”,他坐在一旁听着。没有人知道,眼前的小齐就是新闻中的最后一名逃犯。  20
[摘 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培育与践行中主要存在主体、过程和效果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大小思政”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培育形成合力,站在整体性的高度探索培育与践行的实施方案,切实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关键词]整体性设计;大小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  [中图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迅速掀起一股“全民微博”的浪潮,这种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思考。本文以微博的资本运作和社会功能为研究对象,借助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把微博视为场域,对场域中各资本的运作进行分析,以求完整地表现微博的分化和整合功能。  [关键词]微博;资本运作;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
2008年2月8日,风光旖旎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林波波河畔,来自美国波士顿的路易斯带着妻儿正在这里度假。然而,谁也没想到美景中却暗藏杀机。在一处偏僻的丛林里,一群毒性极强的“杀人蜂”围攻了路易斯,他很快毒性发作,脸部肿胀,咽喉堵塞,呼吸几乎停止……眼看着丈夫即将命丧“杀人蜂”,他的妻子情急之下,用水果   刀切开了丈夫的喉咙……      遭遇毒蜂      2008年1月底,路易斯和妻子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场景描写中绘画艺术的运用对气氛的烘托、主题的阐发、读者的心理接受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作品增辉不少。其场景描写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绘画术语的运用和对画家的引用、色彩描写以及光的描写。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绘画艺术 绘画术语 色彩 光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该作不仅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方面,而且在叙事、写景等
[摘 要]基于七家美国主要媒体网站,以Henan(河南)为检索词,对涉及到河南的报道进行梳理。检索结果表明,美国主要媒体对河南的报道很有限;2012年以来,对河南报道呈现出增多趋势;报道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对河南文化的报道依然是以少林寺和功夫为主,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几乎没有提到;除了对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有较多报道外,其它报道都缺乏延续性;对河南的报道基本是以引用中国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概念,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中有广泛的运用。尽管今天的艺术批评家已经不太使用这对概念,但我想不出有比它们更好的术语来概括王兴刚雕塑的审美特征。当然,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们不仅用到虚与实的字面意思,而且通过阴与阳、显与隐、情与景、意与象、有与无等等的关联,形成丰富的隐喻意义。我用虚与实这对概念来讨论王兴刚的《处方》,也不仅用它们的字面意思,而且会用到它们的隐喻意义。  王兴刚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