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探究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孟子思想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孟子的政治论、心性论两大方面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孟子的代表性学说“性善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我们在现实生活应该从人性善出发,以此来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本文能够旨在进一步了解孟子思想以此对我们现在社会秩序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孟子政治论 心性论
  一、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二、孟子思想探究
  (一)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所谓民本思想是全国人民思想政治本体论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关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学说。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为贵”,孟子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只有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才可以得到天下。国家首先要保证老百姓的权益,君王要以百姓利益为主要执政方向。因此, 君心思想在民间,而不是君主,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法先王
  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当时推崇尧舜之道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孟子主张仁政与“王道”, 古代圣王是心目中所效仿的楷模。在孟子看来,为政必须“遵先王之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就可以人神共诛之。
  3.仁政与王道
  王道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学说, 孟子主张君王要施行仁政,,仁者爱人。先有仁心然后才能很好的施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来说有一种革命性在里面。施仁政惠民天下,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国泰民安。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仁政的最终目的就是百姓能安乐, 既要实行王道, 又要“尊贤使能”知人善任。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君主应培养出德性, 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是历史的经验总结,关系到国之兴亡。他极力推崇王道,反对霸道,主张以王道统一中国。
  5.反对霸政
  孟子一向主张实行“王道”政治, 反对“霸道”横行。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了如下界定:“以德行仁者王”, 即以德服人, 实行仁政就是王道;“以力假仁者霸”[1]52, 即假借仁义名义为号召, 凭借武力征伐就是霸道。“制民恒产”, 这是孟子构想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也是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政治的重要施政纲领。
  (二)心性论
  孟子“善说”主要是发挥孔子“仁”的概念。孔子“仁”缺乏理论基础尚未解释清楚,“道德价值观根”的问题,因此,孔子建立了“意识的道德价值观“。善良是人类的基本意识,这种意识是表示同情,羞恶,辞让和非四端。”四端“,描述了意识的道德价值观是与生俱来的。这可以补充孔子“仁”的理论缺陷。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其名言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性善论
  孟子力主人本性善,“性善论”是他的人格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受后天物欲和环境的污染,只要能够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即“道德理义”,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发现自己善良本性和道德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审美过程。孟子所谓“理义之悦我心”,就是指这样一种愉悦的美育感受过程。
  孟子学说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性善说”。他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些人变恶,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没有保持和发扬本性中的善。告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或恶,环境和教育才使一个人成为善人或恶人。
  告子认为人性像湍水一样,无“东西”之分,没有方向,人性善与不善是由外力决定的。它是从现象的可能性上来断定事物的是非曲直。孟子则抓住事物的本质,以水性喻人性,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以事物本质必然性而论,则是“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性是有定向的。水是向下的,人是向善的。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对社会秩序的启示
  孟子思想的出发点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 建立社会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途径方面,孟子重视内在途径。认为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应该是礼。孟子从性善论出发, 提出了心性理论, 认为遵守“礼”是人的良知, 是人类自发自觉的群体行为。
  他认为“四端”之心是人的本性,生而俱有。所以,在个人修养上强调“养心”、“寡欲”;在社会交往中强调“忠恕之道”和“反求诸己”,以消除冲突和矛盾;在政治上主张德政、仁政、教化,反对刑法。
  参考文献:
  [1]王兴业.孟子研究论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2]姜德高.孟子若干思想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1
  [3]汪玉峰.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4)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缺失和社会伦理问题,传统的社会道德和素质正逐渐受到网络文化的熏陶与冲击,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对开展高等院校的学生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文章就网络道德培养问题,论述了高等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方法,从而高校校园文化创
【摘 要】高校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特定文化氛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如何能够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已是各所高校教育管理者当前非常重要并且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深入浅出,通过对高校宿舍的文化特点的概述,逐步的分析当前宿舍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并且指出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以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 宿舍文化 建设思考  一、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特点  其一是情感
机械基础教学的知识难以识记,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文章在剖析识记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意义记忆这一有效方法。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basic teaching is difficult
患者 男,61岁.进行性咳嗽、喘憋十余年,呼吸困难1周.查体:端坐呼吸,三凹征明显,口唇紫绀,左肺未闻及呼吸音.胸部CT示左主支气管内肿瘤阻塞严重,CT值约为95HU;左侧胸廓塌陷,气
期刊
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进入资本主义的分工体系,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极弱和被压迫的贸易地位。而加入W T O,则是我国主动进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为从国际贸易中谋取更大利益的策
【摘 要】随着我国新闻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媒体对待社会问题的各种分析也越来越复杂,新闻内容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多数媒体和报刊为了争取更多的关注度,不禁使用一些低俗的套路和一些偏激的信息作为噱头和卖点进行炒作。新闻报道的质量提高已经成了现阶段研究的主要课题,针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提高,作者认为需要先认清新闻报道的内涵与真实性意义,让新闻报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认知,而且还要不断提高新闻媒体和新闻团队的社会责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之间发生了代际交替,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到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层。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政策、制度以及他们自身素质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古代人们对谣言的认识就已经非常深刻,《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古语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谣言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一、谣言的定义、作用及网络传播  (一)谣言  所谓谣言,就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令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由此可以看出,谣言其实没有真假之分,只是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
患者 男,46岁.剑突下不适1月余.胃镜检查结果示:食管中下段两处黏膜隆起,基底部无蒂,隆起物表面光滑.超声胃镜结果示:远近两病灶处低回声改变,起源于固有肌层,最大截面22.2mm
期刊
【摘 要】佛教造像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对佛教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佛教一步步迈向更新的台阶。佛教造像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佛教造像在中国经历了汉代的肇事,南北朝的丰富,唐代的兴盛,宋代及以后佛教造像向世俗化转型。清丰县文物所的收藏的佛教造像。  【关键词】佛教造像 收藏  佛教自西汉哀帝永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佛教雕塑随佛教东传而进入,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佛教雕塑的产生,使得佛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