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蕴含大量物理信息,来自生活、生产、社会、科技的图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物理教学插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物理原理,统一要求进行描述,不能出现颠覆或淡化学生已有的正确认识,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感性认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几幅插图存在此方面的问题,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一些障碍,应作适当改进,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材结构严谨、科学性更强.
八年级上册P39页图2.2-2(图1).该图用于说明人眼能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图中将太阳拟人化,小女孩表情绘得活泼调皮,情景性强,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智特征,展示的物理过程和原理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但存在一处不妥的地方.在上一节中,学生刚学过“光线”的概念,即用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直线采用实线,是因为光传播的径迹是真实存在且连续的.而该图却采用虚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入射光也没有标箭头表示传播方向.虽然这只是一个物理过程的示意图,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再现,但它与前面所采用的物理方法相违背,对物理概念学习刚入门的学生来说,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淡化甚至颠覆了学生对光表示方法的已有认识,还误导了一部分学生在今后的光学作图中用虚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不给光线标箭头表示传播方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建议改用实线,并给入射光线标上箭头表示传播方向.
八年级上册P73页习题一图3.5-6自制显微镜(图2).第一幅: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就得到一个水凸透镜,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的小物体,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第二幅图:将玻璃板放在教材封面上(图3),通过放大镜和水滴,观察到部分图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第一幅图代替冗长的文字简单形象地说明了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是学生理解和完成实验的有力保障.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这种自制显微镜的成像结果,使学生信服实验的真实性,激发学生课余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本实验中的自制显微镜成像情况有多种,原理各不相同.图中这种情况是物体到水滴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它的焦距,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水滴透镜会聚,再经离它很近的放大镜会聚后进入观察者眼睛,形成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学生在教材本节刚学了中小学实验室常用显微镜的原理:物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物距大于它的焦距小于2倍焦距,它形成物体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实像当作“物体”,“物体”到它的距离小于它的焦距,它形成“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的像与物体相比,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这种常用显微镜成像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建立了模糊的影像.两种显微镜,成像原理不同,成像特点也不同,教材却未作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和注释.八年级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知识作理解基础,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器材和懒惰,不去动手实验,辨别能力特别弱.学生观察图片时,误以为两种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相同,就直接以图3.5-6第二幅中像的特点作为实验室常用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这完全颠覆了学生的认识,给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鉴于上述情况,建议采用以下方法改进:一是忍痛割爱,去掉第二幅图;二是在第二幅图下面配文:不同于实验室常用显微镜原理的一种成像情况.这样既发挥了图片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还增加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实验中调整水滴到物体的距离和放大镜与水滴的距离,可得到与实验室常用显微镜原理和成像特点相同的显微镜,将此时的情形拍摄下来更换掉第二幅图.
八年级下册P27页图7.2-1(图4).此图以图代文,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把试电笔使用过程中电流流过的路径、保护人体的特点阐述得很清楚.但电流流过的路径出现了错误.人体是导体,我们可以把它分段看成用电器.试电笔、手臂、躯干串联,两条腿并联,这是一个混联电路,根据电流的特点,电流在流过试电笔、手臂、躯干后,是一分为二,分别流过两条腿进入大地.然而图中电流只经过左腿流入大地,这违反了物理学规律,还与P56页图8.6-6乙(图5)和P57页图8.6-7(图6)第二幅图的类似情况矛盾.学生观看此图后,会认为电流只流过人的左腿而没有流过右腿,获得的错误信息扭曲了学生已掌握的规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建议:一是用平台把人的右腿完全遮住,巧妙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二是同样用虚线画出右腿中电流的路径.
八年级上册P39页图2.2-2(图1).该图用于说明人眼能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图中将太阳拟人化,小女孩表情绘得活泼调皮,情景性强,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智特征,展示的物理过程和原理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但存在一处不妥的地方.在上一节中,学生刚学过“光线”的概念,即用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直线采用实线,是因为光传播的径迹是真实存在且连续的.而该图却采用虚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入射光也没有标箭头表示传播方向.虽然这只是一个物理过程的示意图,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再现,但它与前面所采用的物理方法相违背,对物理概念学习刚入门的学生来说,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淡化甚至颠覆了学生对光表示方法的已有认识,还误导了一部分学生在今后的光学作图中用虚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不给光线标箭头表示传播方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建议改用实线,并给入射光线标上箭头表示传播方向.
八年级上册P73页习题一图3.5-6自制显微镜(图2).第一幅: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就得到一个水凸透镜,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的小物体,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第二幅图:将玻璃板放在教材封面上(图3),通过放大镜和水滴,观察到部分图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第一幅图代替冗长的文字简单形象地说明了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是学生理解和完成实验的有力保障.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这种自制显微镜的成像结果,使学生信服实验的真实性,激发学生课余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本实验中的自制显微镜成像情况有多种,原理各不相同.图中这种情况是物体到水滴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它的焦距,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水滴透镜会聚,再经离它很近的放大镜会聚后进入观察者眼睛,形成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学生在教材本节刚学了中小学实验室常用显微镜的原理:物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物距大于它的焦距小于2倍焦距,它形成物体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实像当作“物体”,“物体”到它的距离小于它的焦距,它形成“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的像与物体相比,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这种常用显微镜成像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建立了模糊的影像.两种显微镜,成像原理不同,成像特点也不同,教材却未作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和注释.八年级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知识作理解基础,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器材和懒惰,不去动手实验,辨别能力特别弱.学生观察图片时,误以为两种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相同,就直接以图3.5-6第二幅中像的特点作为实验室常用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这完全颠覆了学生的认识,给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鉴于上述情况,建议采用以下方法改进:一是忍痛割爱,去掉第二幅图;二是在第二幅图下面配文:不同于实验室常用显微镜原理的一种成像情况.这样既发挥了图片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还增加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实验中调整水滴到物体的距离和放大镜与水滴的距离,可得到与实验室常用显微镜原理和成像特点相同的显微镜,将此时的情形拍摄下来更换掉第二幅图.
八年级下册P27页图7.2-1(图4).此图以图代文,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把试电笔使用过程中电流流过的路径、保护人体的特点阐述得很清楚.但电流流过的路径出现了错误.人体是导体,我们可以把它分段看成用电器.试电笔、手臂、躯干串联,两条腿并联,这是一个混联电路,根据电流的特点,电流在流过试电笔、手臂、躯干后,是一分为二,分别流过两条腿进入大地.然而图中电流只经过左腿流入大地,这违反了物理学规律,还与P56页图8.6-6乙(图5)和P57页图8.6-7(图6)第二幅图的类似情况矛盾.学生观看此图后,会认为电流只流过人的左腿而没有流过右腿,获得的错误信息扭曲了学生已掌握的规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建议:一是用平台把人的右腿完全遮住,巧妙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二是同样用虚线画出右腿中电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