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提起以色列,都知道死海最别致,电视常播放死海种种奇观。去以色列旅行,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一胜地。在Hertz租了一辆轿车,从耶路撒冷自驾到死海西岸的度假村——恩波奇克(En Boqeq)。路程本不遥远,却因车上GPS定位器胡乱指挥,冤枉我绕了一大圈。一路的异域风光,也不失为补偿。三个多小时车程,我穿越茫茫沙漠,体验让人窒息的寂寞与虚无。不期峰回路转,大片绿洲突兀眼前,翠色逼人而来,繁荣滋茂,又让人感受生命与希望。沙漠里近乎绝望的孤寂,我在马萨达要塞(Masada)体会最深。
到死海第二天,时差作怪,一大早起来。从饭店十一层窗子看下去,死海在清朗的晨光下,漂浮着绯红、湛蓝、橙色氤氲,似日光透过水晶的五彩。空灵中荡着淡淡的紫气,拂过如镜的水面。海水无一丝波澜,恰似一片湖光。度假村里空无一人,游客仍流连闲日梦境。除麦当劳之外,店铺尚未开市,周围仿佛一座弃城。透过烟云浩淼,海另一边的丘陵依稀可见,那儿已是另一个国度——约旦了。清早水温较低,不宜海泳,于是我查一下地图,发现马萨达不远,不如先去要塞一游。我去麦当劳买个吉士汉堡、一杯咖啡放在车上,沿滨海高速路直奔目的地。温润的海风扑面而来,从车窗看出去,死海粼粼的波光,自浅红至深翠,远近浓淡、颜色变幻,凝成一片,美轮美奂。马萨达远远出现在茫茫大漠的尽头,轮廓既熟悉又新鲜。记得在一家旅行社的挂历上,见过马萨达的图片,拍摄的光线、季节和时间与眼前丝毫不差。实物就在眼前,仍觉得震撼,这就是标志犹太民族性格的马萨达!
说它象征犹太民族,有玩笑的意思,从一部我极喜欢的美剧《黑道家族》(The Sopranos)里,曾看过这样有趣的情节:新泽西一个老犹太商人,花钱请黑道胁迫女婿与女儿离婚,原因很荒唐,怕身后女儿继承自己经营的小旅馆,而女婿依法能分走一半,他比老葛朗台还吝啬。本剧主人公便是黑道老大安东尼,与电影《教父》里的意大利黑手党差不多。他没拿这票小生意当回事,但犹太老头许诺了高价,也算笔意外之财。他带上喽啰闯到老头的女婿家,原以为连吓带唬几句,小女婿准会唯唯诺诺,万没想到人家不为所动。只好拳脚相向,可对方仍不屈服。安东尼大怒, 好歹算个黑道老大,什么风浪没见过,怎会在阴沟里翻船。他举起一把菜刀要剁那年轻人的手指,而对方却在刀下慷慨陈词:别忘了你威胁的是谁,一个经历了大屠杀和马萨达的民族,怎会被鸡鸣狗盗压垮。安东尼错误估计了形势,主顾与对手同是“正统派犹太人”(orthodox Jews),丈人和女婿一样威武不能屈。他自己先崩溃了,打电话向舅舅求助。他舅舅是黑手党教父,老谋深算,出主意让他取小女婿的“命根子”试试。果然奏效了,对方屈服,一个行割礼的民族,“命根子”实在太重要了。安东尼意得志满,到主顾那交差领钱,没想到老犹太商人变卦了,推翻承诺,事后讨价还价。安东尼的西西里脾气哪受得了这般蹂躏,威胁要杀老头儿出气,老岳父同样在刀下口称马萨达、大屠杀,大义凛然,让人忍俊不止。一般美剧很保守,要“政治正确”。但这部电视剧却是个异数,竟敢对美国犹太人不敬,调侃起犹太民族的“根性”来。
二
这对翁婿为何拿马萨达壮胆?那得从公元六六年说起,罗马帝国幅员辽阔,巴勒斯坦曾为帝国一个自治省。虽说高度自治,但罗马人的多神教与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一元神水火不容,冲突在所难免。终于,犹太人在公元六六年起义,攻击罗马兵团,驱赶罗马执政官。罗马皇帝尼禄派大兵压境,包围耶路撒冷。为期数年的围困,让圣城满目疮痍。此时,激进的犹太组织奋锐党(Zealots)内部,又崛起一更激进的团体——匕首党(Sicarii),他们暗杀胆敢示弱的议和派,后来潜出圣城,趁乱攻占死海之滨的马萨达。面临强敌围困,耶路撒冷几十万犹太军民殒身不恤,终在公元七○年夏,圣城陷落。罗马军团大肆烧杀劫掠,焚毁第二圣殿,境况惨烈。抵抗残部逃向马萨达,加入匕首党,决心据要塞死守。
从茫茫沙漠之中遥望马萨达,看似被削平了头的黄土丘。“马萨达”在希伯来语中意指“山顶要塞”。当年希律王(King Herod)在长不过六百米、宽不到二百米的平顶土山上,大兴土木,兴建豪华冬宫。从山顶俯瞰死海,海拔才四百米,只有一条“蛇形小路”(snake path)能通上来,也算“华山自古一条路”。希律王既要享受死海洗浴,又能在事变紧急时退守要塞。百年之后,匕首党在以利亚撒(Eleazar Ben Yair)的带领下夺取马萨达,挖洞积粮,凭天险与罗马人玉石俱焚。
我一路盘山开上马萨达接待处,经过两道马虎的安检,保安问问从哪里来,我答从中国来,对方赞道:“中国太好了!”估计是句客套,对各国游客同等口头待遇。打开汽车后备厢检查,然后开入一个水泥修筑的山体工事般停车场。到山顶有两条路,一个是效法当年匕首党人,攀登陡峭的蛇形小路。另一路是乘现代登山工具——缆车,我选择了懒人的最爱,缆车十分钟就把我运到山顶。想当年,罗马总督席尔瓦(Flavious Silva)率大军一路追杀匕首党,公元七二年将要塞团团围住。罗马人也没有攀登蛇形小路,因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不上去。当年也没有电影《智取华山》里的采药老人,知晓秘密小路。罗马人曾想长期围困,但希律王豪华的行宫设施完备,储存了大量食物和用水,还附带一个可供上万部队的军械库,想困死犹太人遥遥无期。对这个无处下嘴的烫山芋,罗马人使用现代人看来最笨的法子,驱使犹太奴隶修筑高台坡道,缓缓通向山顶。多亏山体不算太高,仅历时数月,黄土堆砌的坡道已接近山顶,匕首党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也许时间太早,缆车上没有其他游客,栅栏铁门开启,我走进要塞。手扶残垣断壁看下去,蔚为壮观。东临死海,周围一望无际,远处绵延不断的沙丘,仿佛世界的尽头。土山的平台上凋敝败残,缺堞断阶,游人罕至,死一般的寂静。站在上面,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抑或时间在当下驻足。希律王为何在这儿营建恢弘的城堡,上面没有一滴水,没有草木生命,只有被遗弃了近两千年的废墟和死亡记忆。马萨达上的死寂与虚无,不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除了凭吊死亡,找不出任何意义。抑或,比死亡更绝望、更虚空。
还能看到罗马人留下的坡道,从西北面缓缓通到我眼前矮墙的一个缺口处,罗马军团从这里冲入要塞,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九百六十七具守城者的尸体并排躺在那里,无声无息,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流传着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的记述。约瑟夫斯曾是位犹太将军,在一次与罗马人的交战中变节,后竟与罗马人一起攻打马萨达。要塞陷落七年后,他记述了抵抗者悲壮的故事。无法证明他的讲述是否属实,可是他给马萨达的历史“定影”了。在《犹太战争史》中,约瑟夫斯写道:抵抗领袖以利亚撒号召大家每十人分一组,男性先杀掉妻子儿女,然后放下武器,躺在妻儿身边,引颈受戮。每十人中挑一人执行其他九人,最后剩下者,须确认所有人已死,再燃起一把大火自尽。罗马人登城时,看到死尸、灰烬,必感绝望与寂寞。不能为屠戮敌人欢呼,只有仰慕视死如归的敌手(参见 Josephus Flavius, The Wars of the Jew, VII, pp. 395—406)。
三
提起以色列,都知道死海最别致,电视常播放死海种种奇观。去以色列旅行,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一胜地。在Hertz租了一辆轿车,从耶路撒冷自驾到死海西岸的度假村——恩波奇克(En Boqeq)。路程本不遥远,却因车上GPS定位器胡乱指挥,冤枉我绕了一大圈。一路的异域风光,也不失为补偿。三个多小时车程,我穿越茫茫沙漠,体验让人窒息的寂寞与虚无。不期峰回路转,大片绿洲突兀眼前,翠色逼人而来,繁荣滋茂,又让人感受生命与希望。沙漠里近乎绝望的孤寂,我在马萨达要塞(Masada)体会最深。
到死海第二天,时差作怪,一大早起来。从饭店十一层窗子看下去,死海在清朗的晨光下,漂浮着绯红、湛蓝、橙色氤氲,似日光透过水晶的五彩。空灵中荡着淡淡的紫气,拂过如镜的水面。海水无一丝波澜,恰似一片湖光。度假村里空无一人,游客仍流连闲日梦境。除麦当劳之外,店铺尚未开市,周围仿佛一座弃城。透过烟云浩淼,海另一边的丘陵依稀可见,那儿已是另一个国度——约旦了。清早水温较低,不宜海泳,于是我查一下地图,发现马萨达不远,不如先去要塞一游。我去麦当劳买个吉士汉堡、一杯咖啡放在车上,沿滨海高速路直奔目的地。温润的海风扑面而来,从车窗看出去,死海粼粼的波光,自浅红至深翠,远近浓淡、颜色变幻,凝成一片,美轮美奂。马萨达远远出现在茫茫大漠的尽头,轮廓既熟悉又新鲜。记得在一家旅行社的挂历上,见过马萨达的图片,拍摄的光线、季节和时间与眼前丝毫不差。实物就在眼前,仍觉得震撼,这就是标志犹太民族性格的马萨达!
说它象征犹太民族,有玩笑的意思,从一部我极喜欢的美剧《黑道家族》(The Sopranos)里,曾看过这样有趣的情节:新泽西一个老犹太商人,花钱请黑道胁迫女婿与女儿离婚,原因很荒唐,怕身后女儿继承自己经营的小旅馆,而女婿依法能分走一半,他比老葛朗台还吝啬。本剧主人公便是黑道老大安东尼,与电影《教父》里的意大利黑手党差不多。他没拿这票小生意当回事,但犹太老头许诺了高价,也算笔意外之财。他带上喽啰闯到老头的女婿家,原以为连吓带唬几句,小女婿准会唯唯诺诺,万没想到人家不为所动。只好拳脚相向,可对方仍不屈服。安东尼大怒, 好歹算个黑道老大,什么风浪没见过,怎会在阴沟里翻船。他举起一把菜刀要剁那年轻人的手指,而对方却在刀下慷慨陈词:别忘了你威胁的是谁,一个经历了大屠杀和马萨达的民族,怎会被鸡鸣狗盗压垮。安东尼错误估计了形势,主顾与对手同是“正统派犹太人”(orthodox Jews),丈人和女婿一样威武不能屈。他自己先崩溃了,打电话向舅舅求助。他舅舅是黑手党教父,老谋深算,出主意让他取小女婿的“命根子”试试。果然奏效了,对方屈服,一个行割礼的民族,“命根子”实在太重要了。安东尼意得志满,到主顾那交差领钱,没想到老犹太商人变卦了,推翻承诺,事后讨价还价。安东尼的西西里脾气哪受得了这般蹂躏,威胁要杀老头儿出气,老岳父同样在刀下口称马萨达、大屠杀,大义凛然,让人忍俊不止。一般美剧很保守,要“政治正确”。但这部电视剧却是个异数,竟敢对美国犹太人不敬,调侃起犹太民族的“根性”来。
二
这对翁婿为何拿马萨达壮胆?那得从公元六六年说起,罗马帝国幅员辽阔,巴勒斯坦曾为帝国一个自治省。虽说高度自治,但罗马人的多神教与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一元神水火不容,冲突在所难免。终于,犹太人在公元六六年起义,攻击罗马兵团,驱赶罗马执政官。罗马皇帝尼禄派大兵压境,包围耶路撒冷。为期数年的围困,让圣城满目疮痍。此时,激进的犹太组织奋锐党(Zealots)内部,又崛起一更激进的团体——匕首党(Sicarii),他们暗杀胆敢示弱的议和派,后来潜出圣城,趁乱攻占死海之滨的马萨达。面临强敌围困,耶路撒冷几十万犹太军民殒身不恤,终在公元七○年夏,圣城陷落。罗马军团大肆烧杀劫掠,焚毁第二圣殿,境况惨烈。抵抗残部逃向马萨达,加入匕首党,决心据要塞死守。
从茫茫沙漠之中遥望马萨达,看似被削平了头的黄土丘。“马萨达”在希伯来语中意指“山顶要塞”。当年希律王(King Herod)在长不过六百米、宽不到二百米的平顶土山上,大兴土木,兴建豪华冬宫。从山顶俯瞰死海,海拔才四百米,只有一条“蛇形小路”(snake path)能通上来,也算“华山自古一条路”。希律王既要享受死海洗浴,又能在事变紧急时退守要塞。百年之后,匕首党在以利亚撒(Eleazar Ben Yair)的带领下夺取马萨达,挖洞积粮,凭天险与罗马人玉石俱焚。
我一路盘山开上马萨达接待处,经过两道马虎的安检,保安问问从哪里来,我答从中国来,对方赞道:“中国太好了!”估计是句客套,对各国游客同等口头待遇。打开汽车后备厢检查,然后开入一个水泥修筑的山体工事般停车场。到山顶有两条路,一个是效法当年匕首党人,攀登陡峭的蛇形小路。另一路是乘现代登山工具——缆车,我选择了懒人的最爱,缆车十分钟就把我运到山顶。想当年,罗马总督席尔瓦(Flavious Silva)率大军一路追杀匕首党,公元七二年将要塞团团围住。罗马人也没有攀登蛇形小路,因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不上去。当年也没有电影《智取华山》里的采药老人,知晓秘密小路。罗马人曾想长期围困,但希律王豪华的行宫设施完备,储存了大量食物和用水,还附带一个可供上万部队的军械库,想困死犹太人遥遥无期。对这个无处下嘴的烫山芋,罗马人使用现代人看来最笨的法子,驱使犹太奴隶修筑高台坡道,缓缓通向山顶。多亏山体不算太高,仅历时数月,黄土堆砌的坡道已接近山顶,匕首党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也许时间太早,缆车上没有其他游客,栅栏铁门开启,我走进要塞。手扶残垣断壁看下去,蔚为壮观。东临死海,周围一望无际,远处绵延不断的沙丘,仿佛世界的尽头。土山的平台上凋敝败残,缺堞断阶,游人罕至,死一般的寂静。站在上面,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抑或时间在当下驻足。希律王为何在这儿营建恢弘的城堡,上面没有一滴水,没有草木生命,只有被遗弃了近两千年的废墟和死亡记忆。马萨达上的死寂与虚无,不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除了凭吊死亡,找不出任何意义。抑或,比死亡更绝望、更虚空。
还能看到罗马人留下的坡道,从西北面缓缓通到我眼前矮墙的一个缺口处,罗马军团从这里冲入要塞,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九百六十七具守城者的尸体并排躺在那里,无声无息,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流传着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的记述。约瑟夫斯曾是位犹太将军,在一次与罗马人的交战中变节,后竟与罗马人一起攻打马萨达。要塞陷落七年后,他记述了抵抗者悲壮的故事。无法证明他的讲述是否属实,可是他给马萨达的历史“定影”了。在《犹太战争史》中,约瑟夫斯写道:抵抗领袖以利亚撒号召大家每十人分一组,男性先杀掉妻子儿女,然后放下武器,躺在妻儿身边,引颈受戮。每十人中挑一人执行其他九人,最后剩下者,须确认所有人已死,再燃起一把大火自尽。罗马人登城时,看到死尸、灰烬,必感绝望与寂寞。不能为屠戮敌人欢呼,只有仰慕视死如归的敌手(参见 Josephus Flavius, The Wars of the Jew, VII, pp. 395—406)。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