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下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精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所谓参与式教学,就是指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现在教师在一节课内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滔滔不绝式的讲课了,根据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在一节课内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总时间的三分之一。最近看了一份资料,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所遵从的课堂教学时间模式是“10+35”,即教师在一节课内所讲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得少于35分钟。教师只要在一节课上讲解超过10分钟,即被判定为失败课。尽管如此,但恰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这就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参与式背景下,教师到底该讲什么呢?
  对于如何“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不能讲,而是要讲在关键处,也就是要做到“精讲”。怎么讲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新课之前讲明要求
  学生在自主阅读或动手操作等活动前,教师要言简意赅地提出阅读要求、重点和方法,提示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对于一般性的课文,当老师布置自读课文时,一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或辅导书自行解决,也可通过问老师、同学或上网查询的方式来解决;③一边读、一边想:看看课文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者说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待上课时讨论交流或向老师提问。
  二、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要着重讲
  教学中一般都有重点和难点部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教师要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重点阐述,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击中要害。因此,该挖掘的要挖掘、该品味的要品味、该讲深讲透的一定要讲深讲透,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对“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这个句子的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乐园”的解释;《孙权劝学》中必要的人物分析,“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理解,以及“博士”这个词的古今义的解释等等都是应该在学生学习时重点讲解的问题。
  三、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背景分析也要讲
  对于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背景分析教师还是要讲的,如学习《最后一课》,教师如不讲明普法战争,学生如不明白法国是战败国,普鲁士要求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而且还逼迫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改教德语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小弗朗士这个人物思想的转变也不好理解,文中宣扬的爱国主题就必然要大打折扣。再如学习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一文,学生如不明白当时丹麦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就不会理解安徒生把讽刺的瞄头直接对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这在一般文章当中是很罕见的。
  四、疑难问题明确讲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无从下手时,教师就要明确地讲,从而为学生解疑释惑,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领悟学习内容,真正做到指点迷津,疏导堵塞。如学习《丑小鸭》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并不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你怎么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也许能回答一些,但总觉得不够深刻到位。由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它如果满足现状,缺乏追求,它就不知道自己是一只天鹅,永远也无法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它会永远生活在众人的嘲笑和辱骂当中,永远都不会抬起头来,这样看来最终解救它的还是它自己;第二,如果它不去追求,后来自然地成长为一只天鹅,因为那样的环境,它要想活着,只得忍受,变得逆来顺受,早已失去了自信,哪有白天鹅那种高贵的气质和神韵呢,充其量只是一只外表酷似天鹅的鸭子罢了。这样必要的讲解能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五、合作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提示讲
  参与式教学的呈现形式较多的是以生生互动或师生参与互动的形式展开的,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形式。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甚至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作一些点拨或作一些提示性的讲解以进行干预或调控,使其回到既定轨道上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便使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便于分类指导。还可就学生在讨论交流当中产生的新的问题进行提示性解答,可不直接说出答案,教师只起启发诱导的桥梁作用,这样的问题在理科教学中尤为常见,这样的讲解,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既简捷又实用,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抓住契机及时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据当时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时,当分析完课文时,巧妙地设问:“我们班有梅花吗?”学生先是一愣,继而明白过来,“有啊,我们班的梅花就是王雪梅同学。”教师肯定后会心地一笑,“我希望我们班的这朵梅花也能像词中描写的梅花一样,能够凌寒傲雪开放。”一句简单的发问,包含着多少教育的契机啊!再如教师讲莫怀戚的《散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完课文后可这样发问:“如果现在你手上有一束花,那么你愿意送给文章中的谁呢?”教室里可能会议论纷纷,有说送给“母亲”的,有说送给“我”的,有说送给“儿子”的,也有说送给“妻子”的,对教师来讲,不论送给谁都是合理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对学生来说却受到了极好的思想教育。
  七、重要的结论概括讲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同等重视,教学中常常十分重视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做到一课一得。目前许多课堂的小结多倾向于对知识,能力的小结,而对于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小结总是以点代面不够完整。因此教师就要在学生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补充,进一步进行归纳,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归纳总结中更趋于完整、准确。如教师在教《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当将到结尾时,可以这样补充讲解,前面我们学了《伤仲永》,试想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这样来补充:这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都讲的是身边亲近的人对主人公所施加的影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两个人所起的作用不同,方父对仲永的影响是消极的,他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方仲永后来“泯然众人”的结局;而孙权对吕蒙所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再从写法上来看,《伤仲永》叙议结合,后者以对话为主。这样就很好的收束了全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谈“讲”色变,“讲”有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同于“灌”。包办代替固然不可取、但听之任之更不可取。讲什么、怎么讲和什么时候讲,这不是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问题。我所要说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讲”的艺术,把握好讲的“度”,参与式教学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的恰到好处不仅不会影响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而且这是体现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的一条最简捷的途径。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观察“通任顺气”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门诊治疗的中风后抑郁(PS
语文教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语文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又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我仅就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一、教师必须热爱语文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的“乐”,就是“喜欢”、“爱好”。这是语文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感情基础。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具有从事母语学科教学的光荣感和神圣的责任感,享受语文学科教
目的:给出中风病常见症状完善的症状病机,并提取解释症状病机的症状病机知识单元。   方法:建立“中风病临床验案数据库”和“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并规范症状和证候要素。
一、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主动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教学个体具有完全相异的个性品质,诸如目的、兴趣、能力等等。我们应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真正地做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