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升华语文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它经典的语言、深沉的内容、格调的美妙,古往今来,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文人雅士。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不断受西方文化强力冲击的当代小学生来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里,让他们置身于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中,爱上传统文化,爱上语文。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注重积累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语文教学也会得到升华。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经典诗词的积累,利用课余时间,从唐诗宋词中筛选适合本年段学生背诵的篇目,每天晨读时间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读,直到熟读成诵,然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古诗词描绘成一个故事或一幅画面。为了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从内心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往往把从《唐诗宋词鉴赏》中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如《送元二使安西》中有一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学生背这首古诗时,我问学生:“你知道古人在送别诗中往往会提到哪个字吗?”学生经过查阅知道一般都会提到“柳”这个字,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等古诗。接着我又问学生为何古人在送别诗中往往会提到“柳”呢?因为“柳”谐音“留”,意思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来。除此之外,还渗透小知识,“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种送别习俗,它产生于汉代,盛行于唐朝。通过这样的讲解,逐渐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古诗中蕴含的知识也吸引着学生去了解。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介绍了塞外荒凉的景象,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不是简单地介绍诗意,而是告诉学生“羌笛”是塞外羌族的一种乐器,吹起来声音哀婉、幽怨,所以作者表达成它在抱怨杨柳不绿,又告诉学生:连春风都不到的地方,可见塞外是何等荒凉,是何等寸草不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满目荒凉,我又介绍了描写关内春回大地的一句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精髓和真正内涵,他们逐渐陶醉了,背诵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孩子们渐渐爱上了传统文化,爱上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而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语文课堂。他们在语文课上放飞心灵,驰骋思绪,把语文课堂教学当做一次次文化大餐,真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舒畅淋漓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学自然得到升华。
  二、运用精妙的语言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如果老师的语言没有精妙之处,没有吸引人的闪光之点,学生自然不会兴致盎然。所以我在课堂上特别在意语言的运用,更准确地说,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古诗词的改句,以此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古诗的兴趣,从而升华语文教学。如在教授古文时我告诉学生:“这真是悠悠千年事,切切汉字情。汉字就是如此之神奇,如此有魅力,真不愧对天下第一语言的美誉。”教授《圆明园毁灭》一课,为了突出园中景物的无与伦比,我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它们就如一位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美。”在教师精妙语言的讲解渗透中,学生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在作文中也运用了古诗词,如一位学生在写秋雨之夜的寂寞心情时写道:“孤灯独照,辗转无眠,无奈何,小楼一夜听秋雨,秋声残,心事浓,罢罢罢,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像这样不大成熟的所谓诗词,学生还写了很多很多,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仿写诗词,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呈现出轻松、美好、清丽脱俗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对于今后的语文教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他文献
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为句号。”这道出了语文课的问题——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效率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高效课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关注。“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找准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尝试,谈谈体会。  一、积极打造情趣课堂  情趣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与教学情调相融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进入学习状态,是打造有效课堂的第一步。因此,导入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即从分析课题入手
摘 要: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基础。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动态、持续地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落实教改要求。作者在简要分析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反思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开放性与持续性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强调内容的开放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根据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形式,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一  语文合作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又叫儿童诗,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那么这类诗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学这类诗必须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咀嚼语句,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儿童诗的教学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