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它能针对当前学校学生多而心理教师少的现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教育,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大面积转化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实效,可通过实践性强的活动课和相关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如何使心理活动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呢?
一、在执教标准上要防止学科化倾向
学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心理健康活动课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其次,它不是为今后更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若将心理健康活动课定位为心理学课程,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也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
心理健康课尽管不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主张直接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但并不是说心理健康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式呈现的,而是以经过处理了的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式出现的,是始终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
以昆明市盘龙区桃源小学三年级一堂心理活动课《战胜困难,我能行》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困难”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按照学科课程的教学思路,可能会先讲“困难”的概念,再联系实例进行教学。可喜的是这节课的执教老师比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目标和要求。首先,她提出问题:“在学习、生活中,你遇到最大的、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是什么?”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发言非常踊跃,涉及面较广。学习方面:最怕写作文,课堂上怕老师提问,生字记不住,朗读不流畅,口算不快,复杂的应用题不会列算式等。生活方面:父母不在家时不会做饭,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不会自己洗头、梳小辫,不会洗碗筷等。就在学生初步认知“困难”之时,执教老师紧接着让学生做“蹲马步”练习,要求做到:两腿分开,与肩宽平行,身子下蹲,小腿垂直地面约90度,坚持30秒钟。通过游戏,学生体验到了蹲马步的困难。第三步,通过课件演示真实事例,如我们身边一直怕写作文的刘小璐,手臂骨折的陶伟明,中国奥运冠军刘翔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困难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存在,但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我们就能取得胜利。第四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几条克服困难的途径:困难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它;充满自信,积极向上;不退缩,坚韧不拔;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最后,教师乘热打铁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到最困难(生活或学习)的一件事,在学习报告单上写出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整节课没有抽象的“困难”概念解释,却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困难”,获得了战胜“困难”的体验。
二、在教学方式上要强调“活动”,注重“体验”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实际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心理活动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以桃源小学三年级《你进步,我快乐》一课为例。引入新课时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拍手歌”的小游戏。歌词是“夸夸你,夸夸我,你的优点我来夸,爱学习爱劳动,朋友最多就属你。”学生边拍手边念儿歌,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会欣赏别人,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呀”!第二步,设计模拟情景“念书信”。通过向全班学生念《给李老师的信》,启发学生思考:“信中的‘我’问题出在哪?”从而导入主题:避免、克服嫉妒心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嫉妒过别人吗?如果有,你会有哪些表现?当你嫉妒别人时,心情如何?2.嫉妒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害处?3.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嫉妒心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先启发学生从身边的事情谈起,尽可能敞开心扉和老师、同学交流,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嫉妒心既害人又害己,会影响身心健康”。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你进步,我快乐》心理小品:由两名同学扮演小运动员,在学校田径运动会100米比赛中,他们俩一个是第一名,另一个没有取得名次,可他们俩却相互鼓励,从而使学生获得“心胸宽阔,有自信心,学习他人长处,会为别人取得成绩、进步而感到高兴”的心理体验。第三步,设计了模拟情景“写回信”。让全班同学代李老师给信中的“我”写一封回信,为“我”解除烦恼。学生们各抒己见,把活动课上的心理感受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
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足了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又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心理活动课要达成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整,自我疏导,最终实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例如《关于误会的话题》一课,执教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解除误会的几种办法:1.主动进行解释,澄清事实;2.用书信方式作解释;3.谅解、宽容别人,不予计较;4.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5.进行娱乐活动忘掉此事。再如《在竞争中落败该怎么办》一课,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办法:1.转移目标,保持稳定情绪;2.真心为对手喝彩,应有欣赏对手成绩的气度;3.少一份虚荣,多一份光荣;4.赢得起,也要输得起;5.落败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6.找一找原因,总结经验,继续努力;7.采访父母或亲近的人,了解一下他们遇到落败时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的。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活动课提倡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解释,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在课终时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胡广明◇
如何使心理活动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呢?
一、在执教标准上要防止学科化倾向
学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心理健康活动课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其次,它不是为今后更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若将心理健康活动课定位为心理学课程,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也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
心理健康课尽管不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主张直接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但并不是说心理健康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式呈现的,而是以经过处理了的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式出现的,是始终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
以昆明市盘龙区桃源小学三年级一堂心理活动课《战胜困难,我能行》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困难”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按照学科课程的教学思路,可能会先讲“困难”的概念,再联系实例进行教学。可喜的是这节课的执教老师比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目标和要求。首先,她提出问题:“在学习、生活中,你遇到最大的、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是什么?”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发言非常踊跃,涉及面较广。学习方面:最怕写作文,课堂上怕老师提问,生字记不住,朗读不流畅,口算不快,复杂的应用题不会列算式等。生活方面:父母不在家时不会做饭,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不会自己洗头、梳小辫,不会洗碗筷等。就在学生初步认知“困难”之时,执教老师紧接着让学生做“蹲马步”练习,要求做到:两腿分开,与肩宽平行,身子下蹲,小腿垂直地面约90度,坚持30秒钟。通过游戏,学生体验到了蹲马步的困难。第三步,通过课件演示真实事例,如我们身边一直怕写作文的刘小璐,手臂骨折的陶伟明,中国奥运冠军刘翔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困难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存在,但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我们就能取得胜利。第四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几条克服困难的途径:困难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它;充满自信,积极向上;不退缩,坚韧不拔;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最后,教师乘热打铁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到最困难(生活或学习)的一件事,在学习报告单上写出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整节课没有抽象的“困难”概念解释,却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困难”,获得了战胜“困难”的体验。
二、在教学方式上要强调“活动”,注重“体验”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实际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心理活动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以桃源小学三年级《你进步,我快乐》一课为例。引入新课时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拍手歌”的小游戏。歌词是“夸夸你,夸夸我,你的优点我来夸,爱学习爱劳动,朋友最多就属你。”学生边拍手边念儿歌,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会欣赏别人,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呀”!第二步,设计模拟情景“念书信”。通过向全班学生念《给李老师的信》,启发学生思考:“信中的‘我’问题出在哪?”从而导入主题:避免、克服嫉妒心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嫉妒过别人吗?如果有,你会有哪些表现?当你嫉妒别人时,心情如何?2.嫉妒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害处?3.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嫉妒心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先启发学生从身边的事情谈起,尽可能敞开心扉和老师、同学交流,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嫉妒心既害人又害己,会影响身心健康”。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你进步,我快乐》心理小品:由两名同学扮演小运动员,在学校田径运动会100米比赛中,他们俩一个是第一名,另一个没有取得名次,可他们俩却相互鼓励,从而使学生获得“心胸宽阔,有自信心,学习他人长处,会为别人取得成绩、进步而感到高兴”的心理体验。第三步,设计了模拟情景“写回信”。让全班同学代李老师给信中的“我”写一封回信,为“我”解除烦恼。学生们各抒己见,把活动课上的心理感受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
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足了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又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心理活动课要达成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整,自我疏导,最终实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例如《关于误会的话题》一课,执教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解除误会的几种办法:1.主动进行解释,澄清事实;2.用书信方式作解释;3.谅解、宽容别人,不予计较;4.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5.进行娱乐活动忘掉此事。再如《在竞争中落败该怎么办》一课,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办法:1.转移目标,保持稳定情绪;2.真心为对手喝彩,应有欣赏对手成绩的气度;3.少一份虚荣,多一份光荣;4.赢得起,也要输得起;5.落败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6.找一找原因,总结经验,继续努力;7.采访父母或亲近的人,了解一下他们遇到落败时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的。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活动课提倡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解释,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在课终时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胡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