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美学与当下文艺格局”三人谈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社会中下层群体为表现对象、聚焦边缘性/特殊化经验情感的文艺作品,似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成熟且精致的主流现代都市经验书写,这类作品往往显得更加生猛、独特,既凸显出鲜明的“辨识度”,也收获了出挑的“受众缘”。就文学而言,从早先的“打工诗歌”到近来形成现象的东北厂区书写、社区老人书写、小镇青年书写,皆可在此话题谱系中展开阐释。而跨出文学边界,从《野狼disco》的走红全网并获得严肃的意义阐释,到极具草根气质的“五条人”乐队近期大热(或许多年前央视青歌赛推出的“原生态唱法”也算是一次遥远的预演),从《小时代》镜头里的都市摩登,到毕赣等人影片中的乡野江湖……这些,也都印證了类似的审美潮流,并非仅在文学圈内上演。我们不妨将此暂且形容为“草根美学”。
  “草根美学”的走红,是否意味着一场对“中产阶层美学”或“文艺腔”的反叛?是否暗示着我们对主流现代性经验的书写挖掘已显露疲态,抑或它原本就是现代性的另一面相?这股热潮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又是否已面临被景观化、商品化的风险?对此,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思考与答案。
其他文献
我 的 腰 刀  以前,桑多是村名。现在,是镇名了。  我还是说与桑多有关的以前的事。那一年,我十三岁。  桑多的初中男孩,似乎对腰刀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不是为了逞强,也不用它来防身,只是一种装饰,使自己像个男子汉。初二和初三的男孩,十三四岁,都佩戴了腰刀,趁老师不在的时候,故意露出来,一脸骄傲的神情。刀柄,有木头的,有牛角的,有铁棒的。刀鞘,有银色的,有金色的,有脏兮兮的木质的。  我很羡慕,也
我钟爱冬日的阳光,她温暖香甜,绵柔而有力量,静谧且包容。无论我们被世俗的烟火熏染多久,被炎凉的世态浸泡多深,年华如何不可逆转地被一页页翻过,但只要内心始终保留一处洁净的角落,静待冬日那一抹照入心田的暖阳,我们终将不再惧怕寒冷,予己温暖,予人阳光。  冬日的天空灰蒙蒙、冷清清的,寒冷和荒芜诉说着它的高傲冷漠。雪是北国冬天的图腾,都说南方的冬天比北方冷,因为南方没有与雪相伴的暖气,有的只是阴潮、湿冷。
“我那在供销社卖猪肉的小姨。”  每当车经过邻村南赛,我回头看到坐在摊头的小姨,总会指给我的朋友看。  通常他们会很惊讶:“女屠夫吗?”  是的,我的亲小姨是个女屠夫,镇上还有好几个这样的屠夫,她们从少女时代便集中在南赛村的供销社,卖着各种品类的猪产品。  惠安女一直以来都干着男人的活,即便如今男人都在家,她们也还是不改这个习惯。  早先,镇上的男人要下海,不然便是外出谋生,留在家乡的女人不选择一
就历时性脉络看,李师江一直有突破已有创作风格的尝试和意图,这可能是每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种转型,在每一个作家那里,自然也有成功失败的分别,李师江似乎也不例外。但从其长篇小说《神妈》(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和中篇小说集《六个凶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来看,李师江的突围有突破瓶颈的征兆,预示着李师江未来无限可期的前景。  一、《神妈》的情感结构与虚实关系  讨论《神妈》
1  已过午夜十二点。阿威骑了二十多分钟的电动车,送完最后一单外卖。他将电动车停在民建街前的公交站,疲倦地靠在广告牌上。按照惯例,他打算抽上一口烟,享受片刻的轻松之后回家。烟刚点上,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信息。顾客给了他一个差评,投诉说包装袋里没有一次性筷子。打包是餐馆的事,他只是负责将食物送上门。顾客不管这个,见了他的面,就认准了他。一个差评相当于晚上几个小时都是白跑的。搁在以往,他会打电话跟顾客耐
柳玉坠  东洲村里有个麻脸老婆子,身高不到一米四,村民都叫她矮坠儿。  据说矮坠儿的丈夫早年是个水手,闽南人叫“走船的”。有句老话:“行船走马三分命”,矮坠儿的丈夫在她年轻的时候遇上翻船,葬身大海,连个尸首都没见着,她哭了整整三天三夜。后来,她花了一大笔钱到外地买了个小男孩续香火,取名叫“咸价”,自此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拮据。咸价长大后,没钱娶老婆,就到邻村当了倒插门女婿,很少回家看养母矮坠
相认  初次见到婴儿床头卡  这个名字  是在三年前的某一天  一颗流星位移到杨桥路,姐姐的履历  也就在那一年  翻了新篇;而我如今,穿过一月  最后一夜低垂的祈祷声  同样被它微創  被动谱写着身份的变迁。向晚时刻  病房成为自身的阴影  我陪护在妻子身边  局促而努力地照顾着关于她的一切  一旁,落日半抱霓虹灯牌  书写一部爱情小说  暮光站在湖对岸,布置寂静,多么好  多么好的  橘红呀。
文学批评三种模式的张力  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文学批评具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至今还常常要讨论乃至争论的问题。托尔斯泰曾经认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已经是一种完美的传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需要文学批评说三道四?这时的文学批评如同多余的蛇足。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可以有多种的思考模式。我在多篇文章里面说过,文学批评是一种意义再生产。我可以简单地报告一下我的思考路径。我们通常将建筑、
黄灿然,男,1963年生于福建泉州,1978年移居香港,1988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现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著有诗集《十年诗选》、《世界的隐喻》;评论集《必要的角度》;译文集《见证与愉悦——当代外国作家文选》、萨尔曼·拉什迪长篇小说《羞耻》、约瑟夫·布罗茨基散文集《小于一》等。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1
一  南方的天气常常上演过山车,眼见阴冷潮湿,隔几日却云开雾散艳阳高照。  在这走走停停的季节中,古田的油菜花也浓烈地绽放开来。天地间黄绿相间,颜色浓艳,色块分明,是西洋的油画,却用了中国画的写意。  今年古田的油菜花种植面积扩大了十几倍,一批又一批游客纷至沓来,整个小镇也欢腾起来。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刚刚开发的五龙村欢乐谷油菜花田里,这句诗词高高挂起。  好的诗词自有它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