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对于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个值得留下记忆的年份。2006年6月,海南省实施了进入高中新课程以来的第一次基础会考。本次基础会考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与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克服高中学生过早偏科的现象,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树立正确导向。海南省高中新课程首次基础会考备受各界关注。其焦点一是改革了会考科目——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科目被共同列入高中基础会考,并作为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二是强化了基础会考结果的利用——基础会考按总成绩10%的比例折算记入考生的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成绩总分。
信息技术科目作为基础会考中的必考科目,与以往普通会考相比,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试题命制等方面均有大的突破。
一、命题分析
我省的信息技术基础会考,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第一个将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考改革相联系的考试,它承载了展示课程价值、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终结性评价实践之路、实现对课程教学的良好导向等多重责任。因此,试卷命题如何权衡诸多限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切实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课题。
1.命题依据
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命题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海南省教育厅颁发的《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基础会考信息技术科目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试题设计方法主要依据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总结性评价项目组研究成果《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试题难度控制主要依据上半年基础会考模拟考试之后所做的《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基础会考信息技术模拟考试数据抽样分析表》。
2.命题原则
此次信息技术基础会考采用笔试答题。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原则
从本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水平出发,面向全省城乡应考学生,落实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保证及格面,避免因考生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和所使用教材的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答题差异。
(2)导向性原则
有利于发挥基础会考作为教育手段的多种功能,如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提高全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3)过程化、人性化和应用性原则
试题要体现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体现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在大脑中构设的操作步骤。试题表述要亲切、友好,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应用情景创设的生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提高答题效率。
(4)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要立意正确、题意鲜明;设问清晰无歧义;文字、符号和图形表达确切无误;语言简洁明了;全卷的阅读量适宜;不使用陈题。
(5)层次性原则
试题设计应在保证考生基本得分、保证全卷预估难度值在0.7~0.75的前提下,以少分值试题适当拉开试题的难易层次,控制满分率。
(6)判分宽松的原则
试卷评判标准是体现试题设计要求、调节试卷难度的重要杠杆。参考答案应涵盖尽可能多的合理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并要将判分的分值分布细化,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判分差异。
二、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高中基础会考技术考试科目试卷由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卷而成,满分100分,其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各占50分。信息技术试卷设卷Ⅰ与卷Ⅱ。其中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两卷均涉及“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以及“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库管理技术”4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因目前省内学校暂未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模块,故该模块在本次考试中暂未列入。)信息技术科目试卷的结构、题量与分值如表1。
对于必修模块试题,考生必须全部作答,对于选修模块试题,考生只需选做其一即可。若跨模块答题,则只计算所答选修模块中排在前面的一个模块的分数。
2.试卷特点
(1)试卷考核内容涵盖面广
试卷的考核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要求内容的89%。
信息技术科目考试时间仅有45分钟,为有效解决考试时间短与《考试说明》要求的考试内容多的矛盾,试卷适当加大了客观题的比例,卷Ⅰ选择题与卷Ⅱ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分别为56%和44%。
现分别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为例,观察试卷题型、题量、考核内容与《考试说明》指向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卷Ⅰ中的选择题7道共14分、卷Ⅱ中的非选择题2道共11分,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85.7%。本模块试题的双向细目表如表2。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卷Ⅰ中的选择题7道共14分、卷Ⅱ中的非选择题2道共11分,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93.3%。本模块试题的双向细目表如表3。
(2)试题难度控制适宜
本科目基础会考理想的两个效度指标是:①将试卷难度调整到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体现基础会考性质。②体现信息技术新课程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标。然而,这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效度指标,实则互为关联、互为制约,要想同时实现,即要在指定的低难度下体现新课程的总结性评价理念,考查考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命题工作者而言相当困难。命题中,我们理清思路,打破低难度试题等于低效度试题、低难度试题等于记忆类试题的思维定势,采纳《研究报告》中的若干观点,从多角度控制试卷难度。比如,尽可能地将主观问题客观化,使问题指向明确,以方便考生答题;主观题尽量做到切入点低、预留答题空间大;在题干表述中给出人性化提示,在试卷版式上充分关照学生的阅读习惯,对题中的重要提示词汇,如“不正确”、“错误”、“最适合”等加粗显示,使学生不会在读题、审题或软件名称记忆等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现环节上失分;分解微型主观题设问的分值,化大分值为小分值,以方便学生得分等等。
当然,试卷难度控制必然是有底线要求的,一是不能低于《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不能离开课程的学习而凭借生活经验答题。鉴于是第一次实施高中新课程基础会考,考虑到我省信息技术课城乡教学资源差异的特殊性,强调基础会考试卷预估难度实现的同时,为求兼顾两个效度共同实现。
(3)试题类型与功能定位明确
试题的分类可从两个方面观察:对考生答题而言,卷中试题清楚地分作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从命题者来看,根据试卷中不同试题的内容布局、性质地位、作用价值以及与考试目标的对应关系,可划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命题的出发点希望两者建立如下对应关系:单项选择题对应客观题、填空题对应半客观题或微型主观题、简答题对应微型主观题。如此一来,各类试题在全卷中的作用与定位清晰可见,可概括为:(1)单项选择题——有利于较大面积地覆盖考试的内容目标,提高试卷效度,增加评卷信度和把握试卷难度;(2)填空题——设计在真实情景下的操作题、分析归纳题等填空题,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答题的空间,增加试卷的灵活性;(3)简述题——指向模块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内容,综合考核考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的应用、迁移能力,适当体现试卷的区分度。
(4)重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真实情景之中,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搜索苏轼《水调歌头》的最为有效的关键字、制作全景图所需要的设备和软件的选择、TCP/IP属性设置错误的改正、网页制作中设置图片超链接、简单的组网操作、从数据交换技术看IP电话经济实惠的原因、解释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关系图的数据模型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奏效的。
(5)试题深浅程度把握得当
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命题中存在对同一知识技能或原理方法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试题中的不同处理。比如,“信息检索”技术在《考试说明》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均已提及,该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的命题则应该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区分其深浅度。观察卷Ⅰ的第3题与“网络技术应用”选做模块中的第9题可见,前一道题侧重于使用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策略与技巧,后一道题则深入到对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的理解,两道题在深度上的差异和递进关系显而易见。
3.试卷存在的问题
(1)试题的过程化体现不够
命题过程中,尽管命题者将过程化视为信息技术新课程考试试题的重要特征,然而要在每一道题中完美呈现,却十分难做到。试卷中的部分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过程化的意图,却多是局部的或微观的改良。
(2)各选修模块客观试题不够等质
作为第一次基础会考,在考务管理中首次遇到不同学生回答不同选修模块的答题卡的设计问题。为实现在若干限制条件下的便捷操作,在卷Ⅰ答题卡的设计中,除必修模块的7道选择题与题号第1~7题一一对应外,其他4个选修模块的7道选择题的题号均为第8~14题。
面对这种答题卡的设计,为防止考生在选修模块中选择同一题号中容易的试题答题,命题中务必做到各选修模块之间的相同题号试题的难度尽可能等质,但要做到各模块对应试题之间的完全等质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不同选修模块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范畴,在不同技术范畴之间的试题的难易度往往难以进行细化比较。此外,命题者对不同选修模块试题难度的主观认识存在差异,也是无法实现各模块试题等质的现实因素。从卷Ⅰ部分试题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各模块对应的试题之间的不等质。
(3)试卷阅读量较大
为体现试题的应用性、情景性、综合性和人性化等特点,无形中增加了题干的文字描述数量,自然增加了学生答题时的阅读量。全卷约3000字左右,与以往命题要求的1500字/小时的阅读量相比,几乎超出了一倍。(待续)
(作者单位: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信息技术科目作为基础会考中的必考科目,与以往普通会考相比,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试题命制等方面均有大的突破。
一、命题分析
我省的信息技术基础会考,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第一个将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考改革相联系的考试,它承载了展示课程价值、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终结性评价实践之路、实现对课程教学的良好导向等多重责任。因此,试卷命题如何权衡诸多限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切实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课题。
1.命题依据
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命题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海南省教育厅颁发的《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基础会考信息技术科目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试题设计方法主要依据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总结性评价项目组研究成果《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试题难度控制主要依据上半年基础会考模拟考试之后所做的《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基础会考信息技术模拟考试数据抽样分析表》。
2.命题原则
此次信息技术基础会考采用笔试答题。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原则
从本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水平出发,面向全省城乡应考学生,落实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保证及格面,避免因考生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和所使用教材的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答题差异。
(2)导向性原则
有利于发挥基础会考作为教育手段的多种功能,如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提高全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3)过程化、人性化和应用性原则
试题要体现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体现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在大脑中构设的操作步骤。试题表述要亲切、友好,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应用情景创设的生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提高答题效率。
(4)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要立意正确、题意鲜明;设问清晰无歧义;文字、符号和图形表达确切无误;语言简洁明了;全卷的阅读量适宜;不使用陈题。
(5)层次性原则
试题设计应在保证考生基本得分、保证全卷预估难度值在0.7~0.75的前提下,以少分值试题适当拉开试题的难易层次,控制满分率。
(6)判分宽松的原则
试卷评判标准是体现试题设计要求、调节试卷难度的重要杠杆。参考答案应涵盖尽可能多的合理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并要将判分的分值分布细化,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判分差异。
二、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高中基础会考技术考试科目试卷由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卷而成,满分100分,其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各占50分。信息技术试卷设卷Ⅰ与卷Ⅱ。其中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两卷均涉及“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以及“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库管理技术”4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因目前省内学校暂未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模块,故该模块在本次考试中暂未列入。)信息技术科目试卷的结构、题量与分值如表1。

对于必修模块试题,考生必须全部作答,对于选修模块试题,考生只需选做其一即可。若跨模块答题,则只计算所答选修模块中排在前面的一个模块的分数。
2.试卷特点
(1)试卷考核内容涵盖面广
试卷的考核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要求内容的89%。
信息技术科目考试时间仅有45分钟,为有效解决考试时间短与《考试说明》要求的考试内容多的矛盾,试卷适当加大了客观题的比例,卷Ⅰ选择题与卷Ⅱ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分别为56%和44%。
现分别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为例,观察试卷题型、题量、考核内容与《考试说明》指向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卷Ⅰ中的选择题7道共14分、卷Ⅱ中的非选择题2道共11分,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85.7%。本模块试题的双向细目表如表2。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卷Ⅰ中的选择题7道共14分、卷Ⅱ中的非选择题2道共11分,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93.3%。本模块试题的双向细目表如表3。

(2)试题难度控制适宜
本科目基础会考理想的两个效度指标是:①将试卷难度调整到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体现基础会考性质。②体现信息技术新课程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标。然而,这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效度指标,实则互为关联、互为制约,要想同时实现,即要在指定的低难度下体现新课程的总结性评价理念,考查考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命题工作者而言相当困难。命题中,我们理清思路,打破低难度试题等于低效度试题、低难度试题等于记忆类试题的思维定势,采纳《研究报告》中的若干观点,从多角度控制试卷难度。比如,尽可能地将主观问题客观化,使问题指向明确,以方便考生答题;主观题尽量做到切入点低、预留答题空间大;在题干表述中给出人性化提示,在试卷版式上充分关照学生的阅读习惯,对题中的重要提示词汇,如“不正确”、“错误”、“最适合”等加粗显示,使学生不会在读题、审题或软件名称记忆等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现环节上失分;分解微型主观题设问的分值,化大分值为小分值,以方便学生得分等等。
当然,试卷难度控制必然是有底线要求的,一是不能低于《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不能离开课程的学习而凭借生活经验答题。鉴于是第一次实施高中新课程基础会考,考虑到我省信息技术课城乡教学资源差异的特殊性,强调基础会考试卷预估难度实现的同时,为求兼顾两个效度共同实现。
(3)试题类型与功能定位明确
试题的分类可从两个方面观察:对考生答题而言,卷中试题清楚地分作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从命题者来看,根据试卷中不同试题的内容布局、性质地位、作用价值以及与考试目标的对应关系,可划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命题的出发点希望两者建立如下对应关系:单项选择题对应客观题、填空题对应半客观题或微型主观题、简答题对应微型主观题。如此一来,各类试题在全卷中的作用与定位清晰可见,可概括为:(1)单项选择题——有利于较大面积地覆盖考试的内容目标,提高试卷效度,增加评卷信度和把握试卷难度;(2)填空题——设计在真实情景下的操作题、分析归纳题等填空题,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答题的空间,增加试卷的灵活性;(3)简述题——指向模块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内容,综合考核考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的应用、迁移能力,适当体现试卷的区分度。
(4)重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真实情景之中,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搜索苏轼《水调歌头》的最为有效的关键字、制作全景图所需要的设备和软件的选择、TCP/IP属性设置错误的改正、网页制作中设置图片超链接、简单的组网操作、从数据交换技术看IP电话经济实惠的原因、解释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关系图的数据模型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奏效的。
(5)试题深浅程度把握得当
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命题中存在对同一知识技能或原理方法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试题中的不同处理。比如,“信息检索”技术在《考试说明》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均已提及,该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的命题则应该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区分其深浅度。观察卷Ⅰ的第3题与“网络技术应用”选做模块中的第9题可见,前一道题侧重于使用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策略与技巧,后一道题则深入到对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的理解,两道题在深度上的差异和递进关系显而易见。
3.试卷存在的问题
(1)试题的过程化体现不够
命题过程中,尽管命题者将过程化视为信息技术新课程考试试题的重要特征,然而要在每一道题中完美呈现,却十分难做到。试卷中的部分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过程化的意图,却多是局部的或微观的改良。
(2)各选修模块客观试题不够等质
作为第一次基础会考,在考务管理中首次遇到不同学生回答不同选修模块的答题卡的设计问题。为实现在若干限制条件下的便捷操作,在卷Ⅰ答题卡的设计中,除必修模块的7道选择题与题号第1~7题一一对应外,其他4个选修模块的7道选择题的题号均为第8~14题。
面对这种答题卡的设计,为防止考生在选修模块中选择同一题号中容易的试题答题,命题中务必做到各选修模块之间的相同题号试题的难度尽可能等质,但要做到各模块对应试题之间的完全等质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不同选修模块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范畴,在不同技术范畴之间的试题的难易度往往难以进行细化比较。此外,命题者对不同选修模块试题难度的主观认识存在差异,也是无法实现各模块试题等质的现实因素。从卷Ⅰ部分试题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各模块对应的试题之间的不等质。
(3)试卷阅读量较大
为体现试题的应用性、情景性、综合性和人性化等特点,无形中增加了题干的文字描述数量,自然增加了学生答题时的阅读量。全卷约3000字左右,与以往命题要求的1500字/小时的阅读量相比,几乎超出了一倍。(待续)
(作者单位: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