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到语文教学,每位语文教师再熟悉不过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同时由侧重知识的学习向侧重能力培养的大力转变,旨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这项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那么,教师又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让笔者觉得要搞好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地位
一、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今天的教育以“人”为本。教育之所以被称作教育,就是因为他要站在“人”的角度,要实现对人的塑造这个根本的目标,自然语文学科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想担当起此重任,教师自身过硬的素质应该是必备的。例如,善于读书和善于表达等的基本素质。每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理解、掌握和传授汉语言文字、词汇、语法逻辑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具备标准的语言表达逻辑。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学生,使用语言逻辑理所当然的包含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熔各种知识于一体,为“我”所用。当今,进入科学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率特别快,为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形势,语文教师的知识面就要宽亦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讨论及知识的延伸
讨论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全面、知识学习得更灵活、更巩固,而且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记得笔者在教授《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名著的了解有限,平时的积累也不够多。为此,笔者主要放手让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解疑为教学方式展开,时间用了三课时。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最为精彩的就是知识的延伸方面:让学生合作讨论之后,根据要求(形式不一)练习写话一环节。在规定的时间之后,大家都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一一给大家做着展示。当叶××同学站起来读到他的练笔时,笔者和大家都感到异样。原来他用一幅对联的形式概括此篇小说的内容及主旨。内容是:“七惹曹操埋祸端,一刀杨修下黄泉。”读完之后,笔者便引领大家展开讨论评议。最终,大家一致的意见认为下联中的“刀”字不妥,改换为“怒”字较贴切。敢于发言的同学都表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七惹曹操埋祸端,一怒杨修下黄泉”。“七惹”对“一怒”很形象生动,让笔者真正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对此,笔者很受启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到位,并且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得以全面体现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沟通的过程,是三者视界融合的过程。教材进入实际的教学情境,与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学生、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相遇,实际的教育内容是在教材与这种种因素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教学,使用教材,又超越教材。
三、重视阅读,激发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一优势资源,反复阅读,熟读成诵,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诸之于耳,形成语感效应,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课文,在头脑中构建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进入审美境界,去领略课文美的意蕴,受到美的熏染。教材是美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向学生充分展示教材中美的因素,和学生一起感受、欣赏教学内容中的美。我们还应当超越教材,向学生展示我们自身的教学艺术美、教育人格美,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创造美的作品,即创造师生的德性美。
教学过程中教学诸要素的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师生关系。教师既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也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教资源的作用。这是超越教材的重要体现。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激活教材中蕴含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就需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性格,袒露自己的精神。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教学应是师生双方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师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发,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
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意识”的培养
在经历了新旧模式的教学对比之后,笔者得到了更赞成新课程对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展示与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而忽视了这一点。过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一人独控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只安排一些精要的问题来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也怕学生提出问题多了影响教学的进度;当然,还有怕学生提出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诸如此类做法的弊端还有很多,这种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压抑学生提问的操作,笔者认为应该说是教育教学的最大失败之处。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轻看或被同学嘲笑,最容易让他们形成自卑或紧张的心理。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意提出来,长期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存疑意识越来越淡薄。无疑则无辩,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思索,教师又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人文色彩”、“人情色彩”、文学色彩”的全面注入,语文课堂将“五彩缤纷”分外耀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将越来越浓厚,让语文这一学科成为每个学生人生调色板中最绚烂的一抹颜色。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地位
一、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今天的教育以“人”为本。教育之所以被称作教育,就是因为他要站在“人”的角度,要实现对人的塑造这个根本的目标,自然语文学科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想担当起此重任,教师自身过硬的素质应该是必备的。例如,善于读书和善于表达等的基本素质。每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理解、掌握和传授汉语言文字、词汇、语法逻辑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具备标准的语言表达逻辑。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学生,使用语言逻辑理所当然的包含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熔各种知识于一体,为“我”所用。当今,进入科学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率特别快,为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形势,语文教师的知识面就要宽亦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讨论及知识的延伸
讨论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全面、知识学习得更灵活、更巩固,而且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记得笔者在教授《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名著的了解有限,平时的积累也不够多。为此,笔者主要放手让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解疑为教学方式展开,时间用了三课时。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最为精彩的就是知识的延伸方面:让学生合作讨论之后,根据要求(形式不一)练习写话一环节。在规定的时间之后,大家都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一一给大家做着展示。当叶××同学站起来读到他的练笔时,笔者和大家都感到异样。原来他用一幅对联的形式概括此篇小说的内容及主旨。内容是:“七惹曹操埋祸端,一刀杨修下黄泉。”读完之后,笔者便引领大家展开讨论评议。最终,大家一致的意见认为下联中的“刀”字不妥,改换为“怒”字较贴切。敢于发言的同学都表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七惹曹操埋祸端,一怒杨修下黄泉”。“七惹”对“一怒”很形象生动,让笔者真正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对此,笔者很受启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到位,并且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得以全面体现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沟通的过程,是三者视界融合的过程。教材进入实际的教学情境,与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学生、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相遇,实际的教育内容是在教材与这种种因素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教学,使用教材,又超越教材。
三、重视阅读,激发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一优势资源,反复阅读,熟读成诵,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诸之于耳,形成语感效应,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课文,在头脑中构建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进入审美境界,去领略课文美的意蕴,受到美的熏染。教材是美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向学生充分展示教材中美的因素,和学生一起感受、欣赏教学内容中的美。我们还应当超越教材,向学生展示我们自身的教学艺术美、教育人格美,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创造美的作品,即创造师生的德性美。
教学过程中教学诸要素的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师生关系。教师既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也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教资源的作用。这是超越教材的重要体现。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激活教材中蕴含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就需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性格,袒露自己的精神。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教学应是师生双方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师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发,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
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意识”的培养
在经历了新旧模式的教学对比之后,笔者得到了更赞成新课程对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展示与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而忽视了这一点。过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一人独控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只安排一些精要的问题来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也怕学生提出问题多了影响教学的进度;当然,还有怕学生提出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诸如此类做法的弊端还有很多,这种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压抑学生提问的操作,笔者认为应该说是教育教学的最大失败之处。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轻看或被同学嘲笑,最容易让他们形成自卑或紧张的心理。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意提出来,长期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存疑意识越来越淡薄。无疑则无辩,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思索,教师又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人文色彩”、“人情色彩”、文学色彩”的全面注入,语文课堂将“五彩缤纷”分外耀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将越来越浓厚,让语文这一学科成为每个学生人生调色板中最绚烂的一抹颜色。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