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即服务”,这是校长们的共识。然而实践中,以下的“服务”现象却屡见不鲜:
现象一 每个学期末,教师们必须上交一份教育教学工作小结,否则,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或扣发工资。其结果是,教师们每个学期都能如期上交工作小结,但工作小结的内容不是复制就是翻版。不少教师私下抱怨:“又写讨厌的小结,交上去又没人看,自欺欺人,真无聊!”
现象二 课改以来,不少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想方设法请各级专家来校办讲座、作报告,但教师们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不少教师在听报告的时候批改作业或浏览报刊。许多教师发牢骚:“课改理念、三维目标等我们听得够多的了,但每次听完之后,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是浪费时间。”
现象三 逢年过节,不少学校给教师发放一些商场、超市的购物卡,让教师们自己去选购商品。按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每次都有不少教师表示不满:“商场离家这么远,我买了东西怎么拿呀!”
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困惑:这是服务吗?如果是,服务对象(教师)为什么不买账?如果不是,那么服务到底是什么?
带着问题,笔者考察了许多学校,并与一些校长、教师进行了深度汇谈,下面就谈谈我们理解的“服务”。
服务必须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
作为一名校长,如果漠视教师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就会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如果尊重、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就可能柳暗花明。
例如:同是为了教师的业务发展,甲、乙两位校长却在教师上公开课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甲校长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在校内上一节公开课,但不久,几位50多岁的教师找到校长纷纷诉苦:“我们没几年就退休了,还跟年轻人比什么呀,就别让我们上了。”校长没同意。事后,这几位老教师也上了公开课,但明显是应付、带着情绪上的,结果对年轻教师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乙校长要求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上公开课,45岁以上的教师可以自己上公开课,也可以辅导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结果,皆大欢喜,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对,一起进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老教师的一些宝贵经验传给了年轻人,而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性也感染了老教师,每个人在这项活动中都受益匪浅。
不难看出,乙校长正是尊重并考虑到了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的差异,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次口味不一但优质有效的服务。
服务必须立足于帮助教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每一位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时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则期待学校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帮助。
比如:关于开家长会的问题,笔者曾先后在几个班主任培训班中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很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班主任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年龄比学生家长小、阅历不如学生家长丰富,因而缺乏信心,害怕开家长会。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校只是在班主任例会上由德育处(政教处)主任简单地提一提要求,而不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新班主任还是感到茫然和发怵。
偶然看到的一份材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一张A4纸,上面写的标题是“×××学校家长会有关事宜”,内容包括5个方面:家长会的主题、家长会的目的、会前准备、家长会的基本内容、对新班主任的建议及注意事项。内容非常详细、具体,针对性极强。据介绍,这份材料该校班主任人手一份,新班主任如有什么问题可随时向主管领导提出,如果觉得心里没底,还可以要求在组内试讲,大家帮助其完善和提高。笔者以前只知道试讲“课”,不知道还有试讲“家长会”的。由此,笔者终于明白了该校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紫禁杯”班主任。
有一本书叫《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服务就是从教师存在的问题出发,解决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清除发展中的障碍。
服务必须善于发现并扩大教师的优势
每一个人都是优势与问题并存,教师也不例外。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恐怕更多地想到的是“怎样防止他(她)出问题”;而作为一名服务者,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他(她)的优势是什么?怎样使其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
在一所校长自认为“师资队伍较差”的学校里,班主任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张老师带班怎么那么棒呢?不管他接手哪个班,不用加班加点,学生的学习成绩总能位居年级前列;每次扫除,不用她管,但学校检查次次合格;上课间操,集合速度最快、站得最直的班级也总是她带的班。”教师们很想向张老师学习,但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时至今日,该校也没有第二个“张老师”出现。
在另一所学校,校长偶然听到了本校吴老师的“借分”故事:一次考试,一名学生考了59分,吴老师和该生商量先借给他1分,要求学生下次考试十倍偿还,结果该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下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逐渐喜欢上了该学科。校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了吴老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请他给全校教师作报告,并组织大家深入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反思。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渐渐意识到了“期待”的作用,于是,“期待教育”的氛围在学校逐步形成。
作为一名校长,服务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挖掘和强化教师的优势,并通过推广活动,使个体优势变为群体优势,助更多的教师走向成功。
服务必须“眼睛向内”,调整自己
1996年,一位四川农民向海尔公司提出“有洗地瓜的洗衣机就好了”,技术人员把它当成笑话,但张瑞敏却不这样认为,他对科研人员说:“满足用户需求,调整自己,是产品开发的出发点与目的,开发出顾客需求的产品,就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后来,“洗地瓜洗衣机”诞生了,它为海尔赢得了新的市场。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以谁为本?为谁服务?是转变对方,还是调整自己?
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迫切希望教师尽快发生转变、尽快提高专业水平,这无可厚非。但转变教师,必须从调整自己开始。
例如:为了改变教师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某校校长不是简单地制定措施、加大管理力度,而是通过诊断,进行访谈,了解到教师听课不积极的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只重视听课而不重视评课),而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在于制度制定的程序有问题,即制度是由校领导班子单方面制定的。基于此,该校长及其他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开启对话程序,让教师们“生成”听课制度,最终改变了现状,使全体教师受益。可以说,该校长的成功在于,从调整自己开始,为教师提供真服务。
(编辑 许丽艳)
现象一 每个学期末,教师们必须上交一份教育教学工作小结,否则,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或扣发工资。其结果是,教师们每个学期都能如期上交工作小结,但工作小结的内容不是复制就是翻版。不少教师私下抱怨:“又写讨厌的小结,交上去又没人看,自欺欺人,真无聊!”
现象二 课改以来,不少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想方设法请各级专家来校办讲座、作报告,但教师们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不少教师在听报告的时候批改作业或浏览报刊。许多教师发牢骚:“课改理念、三维目标等我们听得够多的了,但每次听完之后,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是浪费时间。”
现象三 逢年过节,不少学校给教师发放一些商场、超市的购物卡,让教师们自己去选购商品。按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每次都有不少教师表示不满:“商场离家这么远,我买了东西怎么拿呀!”
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困惑:这是服务吗?如果是,服务对象(教师)为什么不买账?如果不是,那么服务到底是什么?
带着问题,笔者考察了许多学校,并与一些校长、教师进行了深度汇谈,下面就谈谈我们理解的“服务”。
服务必须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
作为一名校长,如果漠视教师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就会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如果尊重、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就可能柳暗花明。
例如:同是为了教师的业务发展,甲、乙两位校长却在教师上公开课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甲校长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在校内上一节公开课,但不久,几位50多岁的教师找到校长纷纷诉苦:“我们没几年就退休了,还跟年轻人比什么呀,就别让我们上了。”校长没同意。事后,这几位老教师也上了公开课,但明显是应付、带着情绪上的,结果对年轻教师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乙校长要求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上公开课,45岁以上的教师可以自己上公开课,也可以辅导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结果,皆大欢喜,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对,一起进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老教师的一些宝贵经验传给了年轻人,而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性也感染了老教师,每个人在这项活动中都受益匪浅。
不难看出,乙校长正是尊重并考虑到了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的差异,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次口味不一但优质有效的服务。
服务必须立足于帮助教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每一位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时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则期待学校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帮助。
比如:关于开家长会的问题,笔者曾先后在几个班主任培训班中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很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班主任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年龄比学生家长小、阅历不如学生家长丰富,因而缺乏信心,害怕开家长会。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校只是在班主任例会上由德育处(政教处)主任简单地提一提要求,而不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新班主任还是感到茫然和发怵。
偶然看到的一份材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一张A4纸,上面写的标题是“×××学校家长会有关事宜”,内容包括5个方面:家长会的主题、家长会的目的、会前准备、家长会的基本内容、对新班主任的建议及注意事项。内容非常详细、具体,针对性极强。据介绍,这份材料该校班主任人手一份,新班主任如有什么问题可随时向主管领导提出,如果觉得心里没底,还可以要求在组内试讲,大家帮助其完善和提高。笔者以前只知道试讲“课”,不知道还有试讲“家长会”的。由此,笔者终于明白了该校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紫禁杯”班主任。
有一本书叫《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服务就是从教师存在的问题出发,解决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清除发展中的障碍。
服务必须善于发现并扩大教师的优势
每一个人都是优势与问题并存,教师也不例外。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恐怕更多地想到的是“怎样防止他(她)出问题”;而作为一名服务者,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他(她)的优势是什么?怎样使其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
在一所校长自认为“师资队伍较差”的学校里,班主任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张老师带班怎么那么棒呢?不管他接手哪个班,不用加班加点,学生的学习成绩总能位居年级前列;每次扫除,不用她管,但学校检查次次合格;上课间操,集合速度最快、站得最直的班级也总是她带的班。”教师们很想向张老师学习,但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时至今日,该校也没有第二个“张老师”出现。
在另一所学校,校长偶然听到了本校吴老师的“借分”故事:一次考试,一名学生考了59分,吴老师和该生商量先借给他1分,要求学生下次考试十倍偿还,结果该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下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逐渐喜欢上了该学科。校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了吴老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请他给全校教师作报告,并组织大家深入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反思。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渐渐意识到了“期待”的作用,于是,“期待教育”的氛围在学校逐步形成。
作为一名校长,服务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挖掘和强化教师的优势,并通过推广活动,使个体优势变为群体优势,助更多的教师走向成功。
服务必须“眼睛向内”,调整自己
1996年,一位四川农民向海尔公司提出“有洗地瓜的洗衣机就好了”,技术人员把它当成笑话,但张瑞敏却不这样认为,他对科研人员说:“满足用户需求,调整自己,是产品开发的出发点与目的,开发出顾客需求的产品,就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后来,“洗地瓜洗衣机”诞生了,它为海尔赢得了新的市场。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以谁为本?为谁服务?是转变对方,还是调整自己?
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迫切希望教师尽快发生转变、尽快提高专业水平,这无可厚非。但转变教师,必须从调整自己开始。
例如:为了改变教师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某校校长不是简单地制定措施、加大管理力度,而是通过诊断,进行访谈,了解到教师听课不积极的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只重视听课而不重视评课),而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在于制度制定的程序有问题,即制度是由校领导班子单方面制定的。基于此,该校长及其他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开启对话程序,让教师们“生成”听课制度,最终改变了现状,使全体教师受益。可以说,该校长的成功在于,从调整自己开始,为教师提供真服务。
(编辑 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