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的问题日益凸显。首要问题是建设标准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宿舍过于拥挤,有的一个床上甚至睡三四个学生。有的学校,学生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水。很多学校室外厕所较远。其次是管理问题。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校长和教师夜间轮流值班。对聘用的食堂人员,没有明确的工资来源和工资标准。饮食的安全卫生、厕所的安全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重大安全事故频发。此外,很多寄宿制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缺乏人性化措施,导致学校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不喜欢住宿。
  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的基本矛盾是政府降低教育成本与农民需要方便上学之问的矛盾,或称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从政府角度看,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税制改革、城市化发展等战略,所以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需要减少中小学校的数量,从而达到缩短基建战线、减少教育经费开支、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据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2004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这样的调整幅度和速度必然降低办学成本。
  从农民的角度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学不离村、中学不离乡(镇)的上学格局被打破后,农民必然感到子女上学不方便,要为子女解决交通、住校吃饭问题等,教育成本普遍增加。在很多地区,孩子上学还要翻山涉水,存在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就近入学”。教育部门对“就近入学”的解释是:2.5千米半径范围设一所学校。农民希望减少孩子的上学成本,降低时间成本,降低安全风险,就近上学。
  不可否认,我国农村教育仍然处于地方财力供给制约阶段,而不是需求满足阶段。但是,面对上述基本矛盾,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尊严;以方便农民子女就学为宗旨,更好地为农村孩子提供教育服务的新设计。制定政策要有缓冲的余地,要循序渐进。
  农民子女上学路途远了,成本增加了,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应避免的。寄宿制只是解决上学远问题的一种思路。大力发展校车系统不失为解决儿童上学远问题的上策,这也是被很多国家证明了的有效对策。“村村通”工程为发展校车系统铺平了道路。发展校车系统比盖校舍更灵活,不仅可以杜绝“空壳学校”等浪费现象,而且建设成本低,更加适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发展农村学校校车系统对拉动内需、直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催生一个新的“校车司机”职业等也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发展校车系统还可以杜绝目前有些私家车接送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
  发展校车系统,应该将我国人口分布、地理分布作为基本依据。“漠河腾冲线”以东约43%的领土面积居住着大约95%的人口,而以西约57%的领土面积仅有5%的人口。因此,“漠腾线”以东,应该以发展校车系统为主,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同时辅之以一些达到国家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在“漠腾线”以西,主要应该以高标准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和周末班车相结合的方式为儿童上学服务。就一个具体地方而言,应结合地貌和文化等因素,征求农村儿童家长的意见,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正值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文化部正推行村村建立文化站工作,科技部和农业部正在强化农村科技推广站建设和农民业余学校、农村夜校网络建设,各级党建系统也在大力推进农村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建设。农村基层县、乡(镇)政府可协调各部门的文化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通盘设计寄宿制学校的布局,尽可能保留村小,形成农村综合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场,分季节、分时段发挥不同功能。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其他各类人群搞文化活动所需的人员和场所问题,也可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和寄宿制学校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
  编辑 许丽艳
其他文献
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是健康的保护神,這个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是自动化、优化调节的。当人患病以后,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是通过促进自调机能的康复修复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店,而在你的身体之中,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改革内部规律涉及的一些问题。  根据对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中基本规律的探讨,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放到“谁来改”、“改什么”和“怎样改”这三个范畴中来。展示并分析这三个基本范畴的现状与问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中的具体规律,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推进教育改革。    1、关于“谁来改”的问题    “谁来改”指的是谁来发起、推动、实施、评价和监督教育
同学们:  最近,天气比较冷,黑夜长白天短,我了解到同学们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不到六点就起床,离开温暖的家,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寒冷黑暗,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上路,有许多同学甚至打着手电筒走山路。这是什么精神?是刻苦学习的精神。我感动,我相信你们会成为有用之才。  渐入深秋,树叶大量飘落,我看见许多同学拿着和他一般高的扫帚在用力打扫,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大家干得还很高兴。看不见就打着手电照着扫,
十年前我接到一位学生爷爷的来信。老人在信中说,开学第一天,孙子回家吃饭时郑重地对家人说:“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爷爷“吓坏了”,问此话从何来?心想小孩子谈“责任”是否过于“沉重”?孩子告诉爷爷,在开学典礼上老师们请他大声朗读了这句话。孩子的这句话触动了爷爷,于是爷爷特地写来一封语重心长的感谢信。  实际上,清华附小在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上都会请孩子们大声朗读这句话,给他们心中埋下小小的种子
摘要自主支持型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重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北京市某中学八年级开展的为期一学期的物理自主支持型教学实验表明,通过创设更为开放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投入度会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实验同时也发现,自主支持型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包括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不够等。  关键词自主支持型教学;学习
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震惊了世界,33位青年学子惨死在移民学生赵承熙的枪口下。这使人联想到2004年发生在我国大学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案犯的4位同窗好友冤死校园。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无论是弗吉尼亚枪击案还是马加爵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首先,学生心理教育缺失。两起案件的根源在于作案者扭曲的心理,前者是因身为移民受歧视
在江苏昆山举行的国际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同志讲了一件说明中美学生思维习惯不同的事,使我深受启发。一次,有人对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纸对折,那么最多可以折多少次?中国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对折无数次;而美国学生在用纸对折以后回答,一般最多不会超过8次。  我回家用一张A4纸试了一下,真的折到7次就折不下去了。中国学生是推理出来的,结论没有什么错,但在正常情
摘要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政策定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充分彰显了校长工作的两大属性:更加精准地抓住和表达了校长的角色和责任担当:是对校长领导与管理工作有关偏见的一种强力警示与纠正:对长久以来观点各异的校长角色扮演起到了澄明方向的作用。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校长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专业人员;领导与管理素养;学校
有位诗人说: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的远方。  2017年春节刚过。来自上海、北京、福建等地的十几位中学生抵达江西南昌。参加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樊阳老师主持的“江右文林我读行”公益性人文行走活动。学生们在江赣一地穿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通过对历代文人的追问。观文林兴衰、品诗词峻美,探耕读传家之兴废,思文人政治之利弊。四天后,他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手绘出从南昌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出台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发展的三个重要文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落实文件精神,就要坚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认真落实发展基础教育的四个重要原则,切实抓好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做强弱项补齐短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