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支持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该理论将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与教师的教学策略联系起来,并提出要创设自主支持型学习环境,即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支持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实验中选择背景和条件相似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并保证实验组教师实施自主支持型教学。
1. 实验控制: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物理成绩和背景变量基本相同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期中考试物理成绩基本相同,平均分分别为63.10和63.64,两组学生物理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t=0.123,p=0.903)。控制组成绩标准差20.55,略高于实验组16.06,但是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0.853,p= 0.359)。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其他背景变量也基本相同。从性别比例来看,控制组和实验组的男生比例分别为66.00%和68.00%,差异不大。从父母学历来看,卡方检验发现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父亲学历差异不显著(x2=4.945,p=0.293),母亲学历差异也不显著(x2=6.797,p=0.147),学历相当。研究人员考察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两组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没有显著差异(t=0.829,p=0.409),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当。
2. 实验干预:创设自主支持型学习环境
对实验干预前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视频(4节控制组班级视频,4节实验组班级视频)和干预后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视频(8节控制组班级视频,8节实验组班级视频)进行编码分析。根据Reeve等人[6]以及Su和Reeve[7]归纳的用于创设自主支持型学习环境的有效策略,对教师课堂中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控制组教师的各类行为都保持基本稳定,而实验组教师的行为出现较大变化,自主支持策略方面的行为大大增加。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学习投入四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在学习投入所有维度上,实验组的学生都要比控制组的学生表现好。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交互投入、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三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α=0.05),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投入度都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
从统计结果来看,自主支持型教学的课堂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均高于传统课堂。实验组中,实验干预对学生的交互投入影响最大,其次是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最后是情感投入。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自主支持型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他们对于物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包括做实验、查阅资料、讨论问题等。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支持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授课效果的贡献度上升。然而,从实验证据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两组之间在情感投入方面的显著性差异。但是从效应值的角度来看,实验组高于控制组。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投入有显著提高。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创设自主支持型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投入的提升。总体来说,自主支持型教学通过创设更为开放、自主支持的学习环境,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组教师通过向学生解释学习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将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将物理学习与学生的偏好和个人目标相联系等策略,更好地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源;通过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步骤进行学习;通过采用信息丰富的、非控制性的语言,在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给予提示,肯定和延展学生的观点和描述,对学生的应答作出及时反馈,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胜任感需求;通过接纳学生的消极情绪,为学生提供信任的支持性环境。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投入还没有较大程度的变化。
研究发现,自主支持型教学对学生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自主支持型教学的实施仍然面临较大的障碍。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的控制行为,并以成绩为绝对标杆。这种看似高效的教学却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难以让学生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12]在学校内部,教师的自主支持型教学也面临挑战。自主支持型教学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策略和课堂控制能力,以及学校的民主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自主支持型的学习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袁洁,陈玲,李秀菊. 我国青少年科学态度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5,(1).
[2] 赖丹凤,伍新春.支持自主型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3] Deci E L,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4).
[4] Reeve J.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tudent Engagement[M]// Sandra L Christenson,Amy L Reschly,Cathy Wyli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tudent Engagement. New York:Springer,2012.
[5] Reeve J,Tseng C M.Agency as a fourth aspect of students’engagement during learning activitie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1,(36).
[6] Reeve J,Jang H,Carrell D,Jeon S,Barch J.Enhancing students’engage- ment by increasing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4,(28).
[7] Su Y L,Reeve J.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designed to support autonom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11,(23).
[8] Assor A,Kaplan H,Roth G.Choice is good, but relevance is excellent: Autonomy-enhancing and suppressing teacher behaviors predicting students’ engagement in schoolwork[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
[9]Reeve J.Extrinsic rewards and inner motivation[G]// C. M. Evertson, C.S.Weinstein.Handbook of classroom 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 and contemporary issues.Mahwah,NJ,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6:1346-1664.
[10] 李涛.教师自主支持行为的课堂观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1] 高晓文,盛慧.教師的“言”和“行”如何支持自主探究性学习[J].教师教育研究,2014,(4).
[12] 韩建涛,葛明贵,邹长华.教师自主支持:西方的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6).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自主支持策略对学习投入的效用机制:基于追踪数据分析”(项目编号:EBA130370)研究成果。赵茜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