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代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环境问题,更是关系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每年召集各国首脑,召开年度环境保护会议,可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而地理教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学环境教育中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当前,由于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极端气候现象,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不断交替出现。显然,人类已面临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各大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都将环境问题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样反映在文化层面,环境教育早已提上日程,教育领域关于环境认识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一词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的《环境教育法案》,该法案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环境,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可见,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一直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参观、看录像、听报告、举办环境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环境教育是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得好,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世界观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懂得地理与社会的生产实践相关,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就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一些做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渗透的主渠道
  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也是环境知识,因此,充分利用教材这个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讲清概念,以免误导学生
  如讲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时,往往会谈到一些污染源通常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当地主导风向或垂直风向的下风处,容易使学生认为这样布局,污染就消除了。教师应该明确,这只是转移污染,并不是消除污染的最佳途径,最终消除污染必须发展环保产业,对污染物进行规范处理。
  2. 分析利弊,以免片面化
  有的教师在讲解一些资源利用问题时,只讲解了保护环境的一面,而忽略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另一面,使学生将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立起来,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利用自然资源,一则会使资源枯竭,二则会破坏环境。如对草场资源的利用,教师说:“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退化,进而使土地沙漠化,最后导致环境破坏会非常严重。”在这里,必须给学生讲清,并不是这样就不要放牧,只要合理安排、合理布局,不但资源能得到保护,而且还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引用真实的事例和科学的数据进行环境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教学中,能举出实事求是的客观事例去阐明一个道理,往往较有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如讲到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时,笔者根据报纸的新闻调查文章,向学生介绍淮河污染的现状,最后小结道:可见人类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又加深了对淮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理解。而对于科学的数据,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从电视新闻、报纸上或其他资料上摘录的,但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生造,引用得好,往往也较有说服力,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高效教学
  在地理环境教育中要重视录音、录像、电视、幻灯、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使知识更形象、生动、直观、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更好。如在讲到大兴安岭时,笔者向学生介绍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灾的一些情况,接着展示火灾前后的不同图片,提出問题:从火灾后的图片看,如不及时作适当处理,会出现哪些问题?师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如不及时植树造林,会使水土流失、气候变劣、土地沙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最后,通过分析火灾原因,教育学生:要保护森林,进入林区,小心用火!
  二、组织以环境知识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方面的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1. 转变教育观念,拓展第二课堂
  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要求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无关的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而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应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教学之中,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出贡献。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地理科学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环境科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其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材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例如,结合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进行酸雨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也可以组织地理课外小组,激发学生对于环保的兴趣,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让学生学有所获,增强其环保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环保事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相应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
  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教室,教师应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而环境保护教学更是有这方面的要求。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就地理学科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而环境保护更是需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到户外观察和实践,也是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所必需的。
  2. 从“封闭式”的地理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所谓“封闭式”教学,是指局限于教材内容,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照本宣科的教学,这种教学只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面,阻碍其能力发展。而提倡“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十分适用于环境教育教学的。比如在讲授生态平衡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如下面的案例)。
  案例:澳大利亚草类茂盛,适宜养羊,但野狼常常威胁羊群。为此,农场主从欧洲引入野兔。后来,野兔繁殖迅速,这时,农场主又组织工人大肆捕杀野兔。
  问题(1):为什么农场主要引入野兔呢?
  问题(2):后来农场主为什么又要捕杀野兔?
  在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大部分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都能各抒己见。最后,教师也要做出总结。在这一问题中,一开始引进野兔,是因为野兔可以作为狼的食物,这样羊群安定多了。后来捕杀野兔,是因为野兔迅速繁殖,从而发展到与羊群争吃草料,糟蹋草场,故要捕杀野兔。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物食物链(如下图所示),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只有生物间处于平衡状态时,各种生物才能获得良性發展,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态要保持平衡!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而地理究竟该如何为环保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理教师的教学。而“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材料,不固定格式,让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环境教育渗透。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地理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环境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林培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地理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湖北省实施“一芯两带三区”产业和战略布局,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随州立足产业现状和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有效链接,有效激发展要素,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努力走出一条随州
本报综合消息 12月14日,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和市情教育,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厚植“四个自信”,增添对广州的热爱,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以“弘扬优秀传统 讲好广州故事”为主题的第九届广州市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决赛在黄埔区青少年宫举行。  本届大赛得到全市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
摘 要: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实践创新是六大素养之一。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大班授课教师很难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去参与、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创意及实践的机会。而小班教学能让学生享受更多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本文围绕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利用小班化这一优势,进行有效的音乐创作实践活动,做了一些探讨。 
[摘 要]近年来,国家推动建立新型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缓解微型企业融资困难。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产业,小额信贷具有“自主可持续发展”和“帮助弱势群体健康发展”的双重价值。这种新的小额信贷模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领域,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指导作用。本文从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概述及发展现状、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分析以及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问题解决策略等3个方
[摘 要] 2016年7月,中国证监会对上海大智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智慧)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立信事务所”)做出行政处罚决定,这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大智慧是股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牛股之一,市场知名度高。立信事务所是我国国内排名前四的大所之一,其对大智慧公司的审计失败案例引发人们重新审视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道德伦理管理。本文中对立信—大智慧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立信事
[摘 要] 三阴人格是指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的结合,其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的剥削性社交手段,常与操纵和控制的行为紧密相连。其在管理者身上经常表现为诚信和道德的缺失。本文意在研究员工感知的管理者三阴人格及其因子对组织犬儒主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心理资本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在线上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4份,进行效度、信度分析以及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员工感知到的管理者三阴人格程度越
[摘 要]相对于在一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肇庆市高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正遭遇瓶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对比,分析了肇庆市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并找出资金、人才、用地、政府政策四个方面企业所面临的困境,研究探讨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困境成因,针对困境从企业自身与政府支持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列出困境对应的解决对策,为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改
【摘要】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是指学生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和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具有一定跨文化能力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笔者主要尝试在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后作业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并联系乡土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引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批判精神。  【关键词】文化品格素养;英语学科;中西文化  长
[摘 要] 股权激励赋予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价值的核心员工股权,该模式能够缓解一定的委托代理产生的冲突,因此上市公司愈来愈关注和使用股权激励。本文将以家电行业中的青岛海尔为例,粗浅分析其2009年到2014年的四期股权激励计划对财务业绩的影响,具体从盈利、营业、偿债和发展能力四方面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并评价浅评其股权激励计划的优点与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本文建议。  [关键词] 青岛海尔;股权激励;财务
[摘 要]本文对海康威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动因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当前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激励效果;优化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