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yyive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名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16DB165;名称:基于就业力的英语专业课程资源重组与整合研究,项目编号:JG2016ZD0007。
  摘 要:本文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向我们提供分析马琳人物形象的新视角。本文着重从荣格重要的四个原型角度去分析马琳这一人物形象,分别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还有自性这四个方面。揭示马琳悲剧造成的心理原因即是各原型无法统一,致使她的自性无法实现。
  关键词:马琳;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自性
  作者简介:苗莹莹(1990.2-),女,陕西省榆林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天之骄女》是英国女作家卡里尔·丘吉尔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戏剧作品。一经剧场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英国当代先锋剧作家马克·雷文希尔说:我每年会至少读一遍《天之骄女》,每次我都忍不住掉眼泪。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1]。
  《天之骄女》是一部三幕剧,第一幕是在庆祝升职的聚会上来了另外五位或是历史人物或者绘画或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拟的五位女性形象,并讲述各自命运讲述;第二幕,第三幕主要讲职场女性马琳成功的职场生活及失意的家庭生活。本篇将用荣格原型理论分析马琳悲剧的心理原因。
  荣格虽主要致力于精神分析学,可他的原型理论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将原型看作是一个实体,那么它就具有了等级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2]
  一.马琳的光鲜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面对世界时所呈现出的状态,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个人要符合他人的期望值而戴上的面具。人格面具也被称为社会原型。[2]
  《天之骄女》中的女主人公马琳主要表现为一个雷厉风行、说话直接、目的明确、积极向上的独立的职场女性,在职场上很成功,与同事关系相处融洽。在公司她处于领导地位,在第一幕中她和另外五位优秀女性的聚会时也颇有领导风范,能照顾到大家的需要。
  二.马琳的自私冷漠的阴影
  阴影,荣格的定义是:它是个体不愿成为的那种东西。阴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是邪恶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有阴影。[2]
  马琳的阴影主要表现是她的冷漠和自私,主要表现在她的个人家庭关系上。少年时她离开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离开了父母和姐姐。很多年都没有再回去看过他们,也不关心他们的生活;自己的亲身女儿寄养在姐姐家,也很少回去看望,姐姐生活困苦,要打四份工才能过生活,她也没能去帮助改变她的困境;女儿来到自己的公司,她却再三追问她什么时候能回去。这些都表现了她的冷漠与自私,只顾自己的职场上的成功,而不管别人的生活处境。
  三.马琳的过分发展的阿尼姆斯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对立的原型,阿尼玛指的是男性中的女性灵魂象,而阿尼姆斯指的是女性中的男性灵魂象。[2]
  马琳心理中阿尼姆斯原型没有得到投射,造成了性格中的缺失。马琳评价自己的父亲是一个醉鬼,無法满足她心目中男人的理想形象,而恋爱也遇人不淑未婚先孕,对男人感到失望。也就不去依靠别人,转而去一心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符合“男性”角色的成功。所以身上更多呈现的是“男性”的特征,点餐的时候喝的是烈酒,吃的是生牛排……
  四.马琳没有实现的自性
  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荣格说:“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3]
  马琳在第一幕聚会时虽然大家都在祝贺她的升职,却在其他几位女性说家人的时候有些黯然。她成功的职场生涯也没能弥补她家庭生活不幸的缺失。她职场生涯成功的代价就是她牺牲了与家人的相处,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亲身女儿。
  而马琳虽然具有光鲜的人格面具形象,却在潜意识中使自己的阿尼姆斯过分发展,使自己身上的女性角色意识不断缩小,受到压抑,造成性格上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阴影发展。各原型无法和谐相处,自己的自性无法实现,造成了人格的不完整。马琳自己内部无法统一,一部分过分发展,一部分过分压抑,那么在外部与人相处上也没办法很和谐。
  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这四个重要原型,之有这样,我们在主观上才会自觉地去调整,使他们彼此和谐共存,这样我们每个个体在心理上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生活。
  参考文献:
  [1]Alicia Tycer Caryl Churchill’s Top Girls [M].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jing PLC, 2008.3.
  [2]林芊芊 《主人公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心理解读》[J].大众文艺, 2009,10.
  [3](美)安东尼·史蒂文斯著 杨韶刚译 申荷永编《两百万岁的自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4](瑞士)荣格著 石磊编译《荣格谈人生信仰》[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
  [5]傅俊 英国戏剧读本(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们必然会被这种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并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喜福会》是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内容是写四个在中国成长的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的故事。通过对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影响成长下的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的描写体现中美之间的文化家庭婚姻教育观念的冲突。本文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分明,价值导向正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
基金项目:兹证明张依于2017年6月中在本刊第617期122页外国文学专栏发表《中美国移民的创伤体验与身份建构》一文,此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上海女孩》中美国移民的创伤体验与身份建构,项目编号:CX2017SP108)资助。  摘 要:《十三夜》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频频出现“月亮”这一意象,无论是对情节的推动还是主题的深化都有不可分割的
摘 要: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学界的杰出作家,1976年她发表了《女勇士》,获得该年度“国家图书批评界奖”非小说类最佳图书奖,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本文拟对这部作品的叙事层次、多重视角、虚实结合等叙事策略逐一分析,更深入地理解美国华裔所处的窘迫处境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探求和认知。  关键词:女勇士;叙事策略;文化身份  作者简介:李亚敏(1990-),女,汉,河南郑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目的:通过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为葛花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奠定基础,构建一个研究平台。观察葛花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探讨葛花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摘 要:童话更多的来说是一种虚构,不同于摒弃理想化的据实描写。童话故事中的美满,正是对现实不满的体现。它并非脱离于现实而存在,恰恰是现实的侧面描写,相对于现实,反映了现实。故事题材取于实际生活,但故事描写的十分纯真,故事情节幻想程度更深,寄托了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快乐。  关键词:童话;幻想;现实;梦境  作者简介:吕明华(1992-),女,汉族,河南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