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对于“从玉米粒到玉米花”这一活动,我们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
师:能用什么方法将生玉米粒变熟呢?
生:用火烤、用水煮、用油炸、用锅炒。
师:方法真多!这儿有酒精灯、烧杯、铁勺、玉米粒等材料,你们将选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变熟?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我们想用火烤,需要酒精灯、火柴、铁勺、牙签、玉米粒。实验时,手拿着塑料柄,轻微晃动铁勺,或用牙签搅拌,使玉米粒不被烤焦。
生:我们想用油炸……
师:介绍一下酒精灯的用法:①拿下灯帽;②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③实验结束后,用灯帽盖灭火焰。实验中还要仔细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并及时记录。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生:我们火烤玉米粒。起先玉米粒是椭圆形、淡黄色、硬硬的,过会儿有点裂了开来,忽然“啪”的一声弹了起来,炸成了白白的玉米花。
这是第一次的教学片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流程较为顺畅,气氛较为活跃,但觉得尚有欠缺之处:
一、各环节面面俱到,重难点不够突出
在本环节中,教师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注重实验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材并设计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三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酒精灯,对如何正确使用,讲解必须比较详细。设计意图虽好,但从教学效果看,各环节面面俱到,过于平均使力,以至于观察、描述玉米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这一重点,没有得到有效突破,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
二、选材不够合理。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在火烤实验中,有的玉米粒被烤焦了,有的只是裂开并没爆成玉米花,还有的尽管爆成了玉米花,但只爆了一半,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给实验结果的描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玉米粒的选择欠考虑,不该选用从农贸市场买来的普通玉米,而应选用专门做爆米花的玉米粒。可见,课前教师应“下水探究”,熟悉材料的特性,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机动,静观其变。
三、学情分析不到位,探究兴趣有偏差
实验前,学生会想到选用多种方法使玉米由生变熟,但条件有限,课堂上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故预设了水煮和火烤两个实验。实验中发现,水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需要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而火烤实验则恰恰相反,现象明显,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教师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
师:玉米粒吃过吗,生的?每人一颗,尝尝它有什么味道。
生:非常坚硬,咬不碎,套塞牙缝。
生:干干、涩涩的,很难吃,就像咬小石子一样。
师:所以我们要把玉米烧熟了吃。如点燃酒精灯阶绍酒精灯的用法……将玉米粒放在铁勺上,然后将铁勺放在外焰上加热。如何防止它被烤焦呢?
生:用牙签搅动玉米粒;轻轻晃动勺子。
师:对,这样能使玉米粒均匀受热。下面,大家也来做做火烤实验,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生:火烤时,玉米粒慢慢膨胀起来,变成了金黄色,最后爆成了玉米花。
师:观察得都很仔细。下面,我们再做一次火烤实验,这次要着重观察玉米粒爆裂的过程。并做好详细地记录。
师:来谈谈你们的新发现。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学得很开心。看来灵活使用教材,适应学生需求,深入开展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更多收获。反思调整后的课堂教学,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重新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第四课。这一单元的教学,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对食物的静态观察,二是对食物的变化探究,三是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
纵观这一单元,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落实在观察、描述玉米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调整:一强调生熟玉米粒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玉米粒由生变熟的方法,将教材提出的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心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二弱化自主选材与方案设计。尽管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教学,但本课的重点应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所以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采用最感兴趣的火烤实验展开教学:三进行两次火烤实验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开展探究,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其不但关注结果,更留心过程的观察和描述。如此。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才会在有效的探究中感悟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
二、顺应学生需求,有效激发探究欲望
基于第一次教学的反馈,为了顺应学生需求,激发探究欲望,首先,改进了实验材料,选用了从超市买来的专门用来爆玉米花的玉米粒,并在课前“下水探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教学细节做细致入微地引导,如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如何使玉米粒不被烤焦等细节。这些虽不是重难点,但却是提高实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第三,第二次教学省去了水煮实验,安排了两次火烤实验,是在仔细分析学情后,顺应学生的需求而做出的调整。如此教学,能使学生观察更细致,记录更认真,描述更科学。
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地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流程,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师:能用什么方法将生玉米粒变熟呢?
生:用火烤、用水煮、用油炸、用锅炒。
师:方法真多!这儿有酒精灯、烧杯、铁勺、玉米粒等材料,你们将选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变熟?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我们想用火烤,需要酒精灯、火柴、铁勺、牙签、玉米粒。实验时,手拿着塑料柄,轻微晃动铁勺,或用牙签搅拌,使玉米粒不被烤焦。
生:我们想用油炸……
师:介绍一下酒精灯的用法:①拿下灯帽;②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③实验结束后,用灯帽盖灭火焰。实验中还要仔细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并及时记录。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生:我们火烤玉米粒。起先玉米粒是椭圆形、淡黄色、硬硬的,过会儿有点裂了开来,忽然“啪”的一声弹了起来,炸成了白白的玉米花。
这是第一次的教学片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流程较为顺畅,气氛较为活跃,但觉得尚有欠缺之处:
一、各环节面面俱到,重难点不够突出
在本环节中,教师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注重实验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材并设计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三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酒精灯,对如何正确使用,讲解必须比较详细。设计意图虽好,但从教学效果看,各环节面面俱到,过于平均使力,以至于观察、描述玉米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这一重点,没有得到有效突破,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
二、选材不够合理。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在火烤实验中,有的玉米粒被烤焦了,有的只是裂开并没爆成玉米花,还有的尽管爆成了玉米花,但只爆了一半,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给实验结果的描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玉米粒的选择欠考虑,不该选用从农贸市场买来的普通玉米,而应选用专门做爆米花的玉米粒。可见,课前教师应“下水探究”,熟悉材料的特性,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机动,静观其变。
三、学情分析不到位,探究兴趣有偏差
实验前,学生会想到选用多种方法使玉米由生变熟,但条件有限,课堂上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故预设了水煮和火烤两个实验。实验中发现,水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需要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而火烤实验则恰恰相反,现象明显,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教师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
师:玉米粒吃过吗,生的?每人一颗,尝尝它有什么味道。
生:非常坚硬,咬不碎,套塞牙缝。
生:干干、涩涩的,很难吃,就像咬小石子一样。
师:所以我们要把玉米烧熟了吃。如点燃酒精灯阶绍酒精灯的用法……将玉米粒放在铁勺上,然后将铁勺放在外焰上加热。如何防止它被烤焦呢?
生:用牙签搅动玉米粒;轻轻晃动勺子。
师:对,这样能使玉米粒均匀受热。下面,大家也来做做火烤实验,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生:火烤时,玉米粒慢慢膨胀起来,变成了金黄色,最后爆成了玉米花。
师:观察得都很仔细。下面,我们再做一次火烤实验,这次要着重观察玉米粒爆裂的过程。并做好详细地记录。
师:来谈谈你们的新发现。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学得很开心。看来灵活使用教材,适应学生需求,深入开展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更多收获。反思调整后的课堂教学,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重新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第四课。这一单元的教学,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对食物的静态观察,二是对食物的变化探究,三是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
纵观这一单元,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落实在观察、描述玉米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调整:一强调生熟玉米粒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玉米粒由生变熟的方法,将教材提出的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心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二弱化自主选材与方案设计。尽管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教学,但本课的重点应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所以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采用最感兴趣的火烤实验展开教学:三进行两次火烤实验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开展探究,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其不但关注结果,更留心过程的观察和描述。如此。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才会在有效的探究中感悟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
二、顺应学生需求,有效激发探究欲望
基于第一次教学的反馈,为了顺应学生需求,激发探究欲望,首先,改进了实验材料,选用了从超市买来的专门用来爆玉米花的玉米粒,并在课前“下水探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教学细节做细致入微地引导,如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如何使玉米粒不被烤焦等细节。这些虽不是重难点,但却是提高实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第三,第二次教学省去了水煮实验,安排了两次火烤实验,是在仔细分析学情后,顺应学生的需求而做出的调整。如此教学,能使学生观察更细致,记录更认真,描述更科学。
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地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流程,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