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情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落实生本教学理念,要把握学生实际水平,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圆周角”教学为例,以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为基础展开数学教学。
   一、分析与把握学情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与本堂课知识相关联的弧、弦和圆心角等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以此了解圆的对称性和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习了三角形定理知识点,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初步具有了推理总结与迁移等数学基础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有关圆的概念及其对称性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探究能力。在本课教学,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状况及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写出定理推理过程。本节以学生自主探究圆周角为重点,解决相关问题,弄清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教学中,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圆周角教学案例
   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本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心角有了认知基础,所以在新环节,笔者首先通过复习上节所学的圆心角内容,从而切入新课,引出圆周角概念。
   师:同学们能够在圆O中画出AB弧所对的圆心角吗?(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示)大家看一下,圆心角在位置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师:对。大家想一下,如果角的顶点不在圆心,而在圆周上,应该叫什么角呢?
   生:圆周角。
   师:今天学习圆周角(板书课题:圆周角)。
   2.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一定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就会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与点拨,促进学生旧知与新知的对接。
   (1)理解圆周角定义
   师:圆周角的定义,我们如何总结呢?
   生:圆周角是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
   师:对。实际上圆周角的定义理解起来比圆心角更容易,可以和图形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圆周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是顶点在圆上,二是角的两边都和圆相交。
   (2)引导学生辨析概念
   引导学生辨析圆周角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片(图略),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周角。随后,让学生观察,看学生能不能找出弧AB对应的圆周角。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弧AB所对应的圆周角及圆心角。在此环节中,笔者把知识落实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当中,因为学生接触新的知识点,需要亲手实践才能得以内化与巩固。接下来,笔者继续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数一下,同弧会对应多少个圆周角呢?
   生:无数个。
   师:大家都认为有无数个。大家观察,圆周角和圆心角所处的位置,一共有几种情况?
   学习难度有所提升,大部分学生不可能立即给出答案,于是笔者用几何画板提示学生:“在动态的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变化的部分和不变化的部分,通过观察,可以根据圆心角和圆周角的位置联系划分为几种类型呢?”学生观察到圆心角没变动的情况下圆周角的变化,圆周角会在圆心角的左边、共线、上面、共线和右边五种情况。然而学生在回答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分类的基本原则,所以表达并不准确,这时师生共同分析,最后由五种整合为三种,学生叙述起来相对困难,教师要进行启发与引领。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是否存在着一定关系,学生通过测量等手段,发现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对应的圆心角的一半相等。接下来,教师启发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证明这一定理,学生自主思考,互动探究,有的学生在探究中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进行证明,最后学生可以运用三种方法来证明这一定理。
   3.得出结论
   用数学语言归纳数学定理等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技能与严谨思维。在本课中笔者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三种证明方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后回答:通过三种情况的证明,可以得出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应的圆周角和它对应的圆心角的一半相等。
   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注重了学习主体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但是在时间的安排上还不够精当,学生在前期画图过程中进度较慢,时间耗费较多,在探索圆周角的性质环节稍显仓促,因此需要根据学情合理分配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同时,教师要注重点拨与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整,更好地突出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学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使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是进行新知识教学的参考点,教师只有从学情入手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孙亚珍(1985.5—),女,汉族,山东微山人,本科,中学二级。
其他文献
“职业倦怠”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这一概念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1981年,美国学者马勒诗(Maslach)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它具体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 accom
摘 要:课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传递“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精髓,一定要“向四十分钟要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   一、占有点   点,即制高点,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是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程度有多深,制高点就有多高。然而,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口头呼吁”到“实际操作”再到“有效落实”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它需要老师“内心深处的真正认同”,还需要“在自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建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会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与教育界一直以来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为中心是一体两面的。而在学会学习中,自主学习是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自主学习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例,进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   一、整合教材,板块
摘 要:为了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也在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数学能力和素养。围绕案例阐述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从而开展有效教学做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方法   随着从小学到初中每一阶段数学知识的进阶,思维角度等都将发生变化,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形式,更要关
摘 要:分数的意义是概念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概念掌握不理想,存在量率不分、概念局限、意识缺失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教学缺少对分数内容的整体架构,缺乏整体的教学观,从而导致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鉴于以上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方式,理清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分数概念的教学脉络,降低学生起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建构立体体验,使学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里指出,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整本书阅读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培养核心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让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互联网不但影响了教学观念,而且重新塑造了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积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 ”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分析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需要积极地引导
摘 要: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1]而在关注的新课教学中,为了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际学情,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有吃不饱的情况,很多时候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会在小结之后放一些拓展题,但课堂只有40分钟,往往这些训练思维的好题要在临下课的时候才会呈现,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学设计的时候又舍不得删掉,反而让一些好题成为“鸡肋”。这样的题
一分价钱一分货  比尔急着要寄一份重要的文件。他来到邮局,冲向柜台,上气不接下气地对邮务人员说:“我这封信必须立即寄出!”   邮务人员把信称了一下,说:“邮费需要98美元。”   比尔翻出身上所有的钱,说:“我的钱不够!”   接着邮务人员按了几个按钮,又说:“56美元。”   比尔说:“还是不够啊!”   邮务人员叹口气说:“你到底有多少钱?”   比尔说:“23美元。”   听了这句话,邮务
摘 要:复习是日常教学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提高历史单元复习的效率呢?从授课理念、史料运用、调动学生主动性等方面着手,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单元复习;授课理念;史料运用;主动性   课从类型上可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而复习课难度大是公认的。它既要囊括多个知识点,又要突出主干和线索,是对执教者教学能力的一次考验。笔者有幸执教了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在备课、上课及评课过程中感触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