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城口县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重庆城口;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53-01
马铃薯是我县的主要粮食和饲粮作物之一,2008年种植面积为1.11万公顷,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1%。晚疫病是我县马铃薯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年发生面积0.37万公顷左右,造成马铃薯减产20%左右。2008年我县马铃薯因晚疫病的危害造成减产3 144t,占我县马铃薯总产量的8.9%,马铃薯晚疫病已成为限制我县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县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探索防治对策,为以后做好我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控制其大面积流行,降低其危害损失,提高马铃薯单产、增加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晚疫病发生情况
2008年我县晚疫病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都较常年面积减少。发生面积为3 333.3hm2左右、成灾面积为1 333.3hm2,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9.9%和12.0%。
1.1系统调查
县植保站每年都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系统监测。2008年在系统调查田内,晚疫病的中心病株出现(5月27日)比2007年偏晚10d;病株率2007年6月21日为15%~35%,平均为24%;2008年6月23日病株率为6%~23%,平均病株率11%,比2007年低13%。
1.2大田普查
据资料,在大田普查中,晚疫病的中心病株2008年出现(5月23日)比2007年晚8d,2007年6月20~27日在大田普查中晚疫病的病株率为21%~46%,平均为31%;2008年6月20~23日在葛城、高观、东安、坪坝和庙坝等乡(镇)调查,晚疫病发病田块占调查田块的40%,发病田块的病株率为8%~26%,平均病株率为13%。
1.3发生特点
2008年我县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较常年偏低,比2007年偏轻,高海拔较低海拔发生重,收获迟的较收获早的发生重,老品种比脱毒种薯发生重,在系统监测田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轻于大田普查的田块。
2发病原因分析
2.1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暴发,进而大流行。我县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较常年偏低,比2007年偏轻。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一是因为2008年5月中旬以来的气候条件不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二是我们选择的系统监测田的地理位置在海拔780m左右区域,雾露日天气较少,不是十分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另外,低海拔区域的马铃薯播种早,收获早,稍稍错过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减少了晚疫病的发生机率。
2.2栽培管理水平
偏施氮肥、密度偏大、整地质量差、铲镗不及时、草荒严重、秧苗长势弱、不及时预防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之一。本站系统调查田农户在栽培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底肥施用足,马铃薯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
2.3品种的抗性
品种的抗病性差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我县少部分乡镇还在种植的米拉、巫峡等品种。在系统调查田的农户采用的是抗病的脱毒种薯鄂薯3号和凉薯97。
2.4初侵染源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在系统调查田块的种薯,一是农户经过了精心的挑选,选用的无病的种薯;二是由于2008年春的雪灾,降低了土壤中病残体的病原菌,降低了初侵染源,减少了发病机率。
综上所述,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有高海拔较低海拔发生偏重、收获早的较收获迟的偏重、老品种较脱毒种薯偏重的特点。
3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推广普及抗晚疫病的良种,如鄂马铃薯3号、鄂薯1号、凉薯97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减轻晚疫病对我县马铃薯的危害。
3.2加强病情的预测预报
在晚疫病易发病区,田间设立病圃。在常年晚疫病发生季节前仔细观查,当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后,检查大田或病圃有无中心病株;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拔除销毁并对中心病株外围及其发病田块进行施药防治,对重病田块,应间隔7d连续施药2~3次,才能控制其流行。
3.3种薯消毒
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儿水将刀浸泡消毒,切好的种薯用种薯处理剂拌种消毒灭菌,效果较好,最好用整薯作种薯,减少传染机会。
3.4改进栽培措施,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秋翻整地,翻深18~22cm,整平耙细;二是科学施肥,增施腐熟的农家肥、磷钾肥,少施氮肥;三是早熟品种催芽,适时早播;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镗、深松、灭草,并在收获前1~2周割除地上部茎叶,或用灭生性除草剂(农达、草甘磷)杀灭秧苗,并将植株运出田外。
3.5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销毁,并用银法利900~1 125mL/hm2药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每隔7~10d施药1次,连续2~3次;或用58%甲霜灵锰锌、硫酸铜可湿性粉剂1 500g/hm2,或45%薯瘟消1 500g/hm2对水750~900kg/hm2常规喷雾。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重庆城口;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53-01
马铃薯是我县的主要粮食和饲粮作物之一,2008年种植面积为1.11万公顷,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1%。晚疫病是我县马铃薯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年发生面积0.37万公顷左右,造成马铃薯减产20%左右。2008年我县马铃薯因晚疫病的危害造成减产3 144t,占我县马铃薯总产量的8.9%,马铃薯晚疫病已成为限制我县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县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探索防治对策,为以后做好我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控制其大面积流行,降低其危害损失,提高马铃薯单产、增加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晚疫病发生情况
2008年我县晚疫病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都较常年面积减少。发生面积为3 333.3hm2左右、成灾面积为1 333.3hm2,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9.9%和12.0%。
1.1系统调查
县植保站每年都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系统监测。2008年在系统调查田内,晚疫病的中心病株出现(5月27日)比2007年偏晚10d;病株率2007年6月21日为15%~35%,平均为24%;2008年6月23日病株率为6%~23%,平均病株率11%,比2007年低13%。
1.2大田普查
据资料,在大田普查中,晚疫病的中心病株2008年出现(5月23日)比2007年晚8d,2007年6月20~27日在大田普查中晚疫病的病株率为21%~46%,平均为31%;2008年6月20~23日在葛城、高观、东安、坪坝和庙坝等乡(镇)调查,晚疫病发病田块占调查田块的40%,发病田块的病株率为8%~26%,平均病株率为13%。
1.3发生特点
2008年我县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较常年偏低,比2007年偏轻,高海拔较低海拔发生重,收获迟的较收获早的发生重,老品种比脱毒种薯发生重,在系统监测田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轻于大田普查的田块。
2发病原因分析
2.1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暴发,进而大流行。我县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较常年偏低,比2007年偏轻。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一是因为2008年5月中旬以来的气候条件不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二是我们选择的系统监测田的地理位置在海拔780m左右区域,雾露日天气较少,不是十分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另外,低海拔区域的马铃薯播种早,收获早,稍稍错过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减少了晚疫病的发生机率。
2.2栽培管理水平
偏施氮肥、密度偏大、整地质量差、铲镗不及时、草荒严重、秧苗长势弱、不及时预防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之一。本站系统调查田农户在栽培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底肥施用足,马铃薯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
2.3品种的抗性
品种的抗病性差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我县少部分乡镇还在种植的米拉、巫峡等品种。在系统调查田的农户采用的是抗病的脱毒种薯鄂薯3号和凉薯97。
2.4初侵染源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在系统调查田块的种薯,一是农户经过了精心的挑选,选用的无病的种薯;二是由于2008年春的雪灾,降低了土壤中病残体的病原菌,降低了初侵染源,减少了发病机率。
综上所述,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有高海拔较低海拔发生偏重、收获早的较收获迟的偏重、老品种较脱毒种薯偏重的特点。
3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推广普及抗晚疫病的良种,如鄂马铃薯3号、鄂薯1号、凉薯97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减轻晚疫病对我县马铃薯的危害。
3.2加强病情的预测预报
在晚疫病易发病区,田间设立病圃。在常年晚疫病发生季节前仔细观查,当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后,检查大田或病圃有无中心病株;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拔除销毁并对中心病株外围及其发病田块进行施药防治,对重病田块,应间隔7d连续施药2~3次,才能控制其流行。
3.3种薯消毒
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儿水将刀浸泡消毒,切好的种薯用种薯处理剂拌种消毒灭菌,效果较好,最好用整薯作种薯,减少传染机会。
3.4改进栽培措施,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秋翻整地,翻深18~22cm,整平耙细;二是科学施肥,增施腐熟的农家肥、磷钾肥,少施氮肥;三是早熟品种催芽,适时早播;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镗、深松、灭草,并在收获前1~2周割除地上部茎叶,或用灭生性除草剂(农达、草甘磷)杀灭秧苗,并将植株运出田外。
3.5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销毁,并用银法利900~1 125mL/hm2药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每隔7~10d施药1次,连续2~3次;或用58%甲霜灵锰锌、硫酸铜可湿性粉剂1 500g/hm2,或45%薯瘟消1 500g/hm2对水750~900kg/hm2常规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