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问答式”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以真切的情意,让学生感同身受。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可以说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新意,这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创设情境的科学性和充分性,就难免会遭遇到一些尴尬。因此,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对创设情境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创设情境
【中圖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星期的周三是学校的随堂听课日,正好那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灰雀》一课,它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文中,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男孩说这话时犯了错误内心胆怯,想说又不敢说的心理,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授课中趁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故意把语文书藏了起来,然后随意地走到一位同学身边,突然说道:“咦,我的语文书呢?你拿了老师的语文书吗?”
本想听到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拿!”
可是他显然被我这突然袭击式的提问——怔住了,居然也像课文里的男孩一样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拿。”回答的语气就好像真是他拿了一样,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的也笑了起来。
这下,我有点急了,疑惑地反问着:“你拿了?是不是你拿了呀?”
他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也再次支吾起来:“没……我没拿。”回答的声音更小了,我所期待的回答始终没有出现,有些失望,更充满不解,他明明没拿我的语文书,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我没拿!”?
我还有些不依不饶:“你——到底——拿了没有?”
他涨红了脸,皱着眉头,倒像是我在故意为难他,最后干脆说了句:“我拿了。”听课老师忍不住再次笑了起来。
这样的回答让我真是哭笑不得,我只有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你们看,老师的语文书在这儿呢,原来他没有拿老师的书!”
课前,自己设想的情境竟被学生“搅”得这般尴尬,我总想不明白。课后,我找到那位学生,问其中的缘由,他反倒有些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你到底要我回答什么呀,不明白你什么意思,害怕答错。”学生的话让我沉思了许久,是呀,我到底要学生回答什么呢?大大的树林里,只有列宁和小男孩,而在我小小的课堂里,除了我和全班学生,还有十几位听课老师,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我创设了“丢书”的情境,没有任何前奏与铺垫,突然质问一位学生,他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何做到你所期望的理直气壮呢?这一“卡壳”现象,让我想起以前听一位教师教《两只小狮子》的教学环节,书上有一句话:“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教师叫学生到台前来表演,学生就在地上“滚”过来“扑”过去,又是“撕”又是“咬”,台上台下的学生嬉笑一片,很是热闹。学生只是在台前游戏了一回,情境创设的毫无意义,这种设计,不但不经典,还是对学生的一种“坑害”。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往往会遭遇到一些尴尬,甚至弄巧成拙,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充分性,课堂上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黄果树瀑布》(人教版第十二册)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这一风景区,条件所限,也不能用课件去演示,所以学生无从感受“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这样的意境。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细节:
教师:(播放萨克斯曲《回家》)“请你们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很轻柔,很舒缓。”
学生:“听后让人心情很平静。”
学生:“让人想念自己的亲人。”
教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说得都不错。我们再为听一曲,谈谈感受。”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片段。)
学生:“很激动,让人振奋。”
学生:“感觉很带劲。”
学生:“很有气势,能给人以力量。”
教师:“哪支曲子听后有那种‘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感觉?
学生:(齐)“第二首曲子。”
教师:“是呀,你们的感觉是对的,听到那訇然作响的‘黄果树瀑布’声就像听到这支曲子一样,让人有一种细胞躁动与血液沸腾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节吧。”
这种情境的创设,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却正是教学的水乳交融的和谐,它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总而言之,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老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宽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神性。”课堂上教师们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追求着和学生“碰撞”之后的精彩生成,可是,如果没有对思想与智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
[2]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创设情境
【中圖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星期的周三是学校的随堂听课日,正好那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灰雀》一课,它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文中,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男孩说这话时犯了错误内心胆怯,想说又不敢说的心理,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授课中趁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故意把语文书藏了起来,然后随意地走到一位同学身边,突然说道:“咦,我的语文书呢?你拿了老师的语文书吗?”
本想听到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拿!”
可是他显然被我这突然袭击式的提问——怔住了,居然也像课文里的男孩一样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拿。”回答的语气就好像真是他拿了一样,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的也笑了起来。
这下,我有点急了,疑惑地反问着:“你拿了?是不是你拿了呀?”
他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也再次支吾起来:“没……我没拿。”回答的声音更小了,我所期待的回答始终没有出现,有些失望,更充满不解,他明明没拿我的语文书,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我没拿!”?
我还有些不依不饶:“你——到底——拿了没有?”
他涨红了脸,皱着眉头,倒像是我在故意为难他,最后干脆说了句:“我拿了。”听课老师忍不住再次笑了起来。
这样的回答让我真是哭笑不得,我只有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你们看,老师的语文书在这儿呢,原来他没有拿老师的书!”
课前,自己设想的情境竟被学生“搅”得这般尴尬,我总想不明白。课后,我找到那位学生,问其中的缘由,他反倒有些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你到底要我回答什么呀,不明白你什么意思,害怕答错。”学生的话让我沉思了许久,是呀,我到底要学生回答什么呢?大大的树林里,只有列宁和小男孩,而在我小小的课堂里,除了我和全班学生,还有十几位听课老师,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我创设了“丢书”的情境,没有任何前奏与铺垫,突然质问一位学生,他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何做到你所期望的理直气壮呢?这一“卡壳”现象,让我想起以前听一位教师教《两只小狮子》的教学环节,书上有一句话:“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教师叫学生到台前来表演,学生就在地上“滚”过来“扑”过去,又是“撕”又是“咬”,台上台下的学生嬉笑一片,很是热闹。学生只是在台前游戏了一回,情境创设的毫无意义,这种设计,不但不经典,还是对学生的一种“坑害”。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往往会遭遇到一些尴尬,甚至弄巧成拙,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充分性,课堂上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黄果树瀑布》(人教版第十二册)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这一风景区,条件所限,也不能用课件去演示,所以学生无从感受“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这样的意境。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细节:
教师:(播放萨克斯曲《回家》)“请你们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很轻柔,很舒缓。”
学生:“听后让人心情很平静。”
学生:“让人想念自己的亲人。”
教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说得都不错。我们再为听一曲,谈谈感受。”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片段。)
学生:“很激动,让人振奋。”
学生:“感觉很带劲。”
学生:“很有气势,能给人以力量。”
教师:“哪支曲子听后有那种‘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感觉?
学生:(齐)“第二首曲子。”
教师:“是呀,你们的感觉是对的,听到那訇然作响的‘黄果树瀑布’声就像听到这支曲子一样,让人有一种细胞躁动与血液沸腾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节吧。”
这种情境的创设,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却正是教学的水乳交融的和谐,它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总而言之,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老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宽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神性。”课堂上教师们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追求着和学生“碰撞”之后的精彩生成,可是,如果没有对思想与智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
[2]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