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的成与败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问答式”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以真切的情意,让学生感同身受。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可以说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新意,这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创设情境的科学性和充分性,就难免会遭遇到一些尴尬。因此,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对创设情境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创设情境
  【中圖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星期的周三是学校的随堂听课日,正好那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灰雀》一课,它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文中,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男孩说这话时犯了错误内心胆怯,想说又不敢说的心理,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授课中趁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故意把语文书藏了起来,然后随意地走到一位同学身边,突然说道:“咦,我的语文书呢?你拿了老师的语文书吗?”
  本想听到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拿!”
  可是他显然被我这突然袭击式的提问——怔住了,居然也像课文里的男孩一样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拿。”回答的语气就好像真是他拿了一样,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的也笑了起来。
  这下,我有点急了,疑惑地反问着:“你拿了?是不是你拿了呀?”
  他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也再次支吾起来:“没……我没拿。”回答的声音更小了,我所期待的回答始终没有出现,有些失望,更充满不解,他明明没拿我的语文书,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我没拿!”?
  我还有些不依不饶:“你——到底——拿了没有?”
  他涨红了脸,皱着眉头,倒像是我在故意为难他,最后干脆说了句:“我拿了。”听课老师忍不住再次笑了起来。
  这样的回答让我真是哭笑不得,我只有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你们看,老师的语文书在这儿呢,原来他没有拿老师的书!”
  课前,自己设想的情境竟被学生“搅”得这般尴尬,我总想不明白。课后,我找到那位学生,问其中的缘由,他反倒有些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你到底要我回答什么呀,不明白你什么意思,害怕答错。”学生的话让我沉思了许久,是呀,我到底要学生回答什么呢?大大的树林里,只有列宁和小男孩,而在我小小的课堂里,除了我和全班学生,还有十几位听课老师,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我创设了“丢书”的情境,没有任何前奏与铺垫,突然质问一位学生,他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何做到你所期望的理直气壮呢?这一“卡壳”现象,让我想起以前听一位教师教《两只小狮子》的教学环节,书上有一句话:“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教师叫学生到台前来表演,学生就在地上“滚”过来“扑”过去,又是“撕”又是“咬”,台上台下的学生嬉笑一片,很是热闹。学生只是在台前游戏了一回,情境创设的毫无意义,这种设计,不但不经典,还是对学生的一种“坑害”。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往往会遭遇到一些尴尬,甚至弄巧成拙,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充分性,课堂上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黄果树瀑布》(人教版第十二册)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这一风景区,条件所限,也不能用课件去演示,所以学生无从感受“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这样的意境。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细节:
  教师:(播放萨克斯曲《回家》)“请你们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很轻柔,很舒缓。”
  学生:“听后让人心情很平静。”
  学生:“让人想念自己的亲人。”
  教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说得都不错。我们再为听一曲,谈谈感受。”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片段。)
  学生:“很激动,让人振奋。”
  学生:“感觉很带劲。”
  学生:“很有气势,能给人以力量。”
  教师:“哪支曲子听后有那种‘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感觉?
  学生:(齐)“第二首曲子。”
  教师:“是呀,你们的感觉是对的,听到那訇然作响的‘黄果树瀑布’声就像听到这支曲子一样,让人有一种细胞躁动与血液沸腾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节吧。”
  这种情境的创设,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却正是教学的水乳交融的和谐,它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总而言之,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老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宽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神性。”课堂上教师们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追求着和学生“碰撞”之后的精彩生成,可是,如果没有对思想与智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
  [2]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改变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却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令人遗憾的状况,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练笔、多自己评改等,以此促进学生写出烙上情感个性印记、涂上独特心灵色彩的好文章。  【关键词】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勤于练笔;改革评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教学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
【摘要】校园是小学生习作素材之源,鉴于不少学生对校园的景、物、人、事熟视无睹的现状,教师应通过环境浸润、观察研究、切身体验、亲近赏识等策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找到习作之源,并激活习作的灵感思维,破解“写什么”的难题。  【关键词】校园生活;观察;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学生的习作素材大多源于丰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掌握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新课改的要求再次凸显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教学效用,同時从新课改对于学生文章阅读量的要求看也超过了以往,《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七至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论文格式,阅读教学。”如此便对初中语文教
【摘要】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质量?首先要明确讲评内容,确定阶段作文讲评内容和每篇讲评侧重点。其次要明确讲评形式:专题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交流讲评。然后要推进讲评,对作文进行反复修改,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丰富展示结果,激发修改兴趣。学生通过以上讲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提高;作文讲评;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是初中生作文训练的完整教学过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存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惧怕写作文,传统的“三段式”模式提不起学生兴趣等。而思维导图,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打破学生写作的固定思维,让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思维导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思维导图定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思维方式,它最早
【摘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小学习作训练策略的探索,从而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本文从“善于阅读,积累素材”“处处留心,捕捉素材”“勤寫多练,促进练笔”“学会修改,形成精品”等方面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习作水平是检查学生语文学习的标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验。由于小学生刚接触习作,再加上自己的知识积淀有限,就导致了习作
【摘要】写作是激活生命积淀的创造,写作能力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但写作绝不是快速技法训练能成的,而在于支撑那些组合为“文章”语言的文化根系和文化底蕴。读书——养气——作文,是写作学习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写作;激活生命积淀;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写作是激活生命积淀的创造  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魏文帝曹丕曾说“文章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