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从概念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以及习题课教学四方面展开探究分析,以期能够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工作的高效展开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28
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与科学运用,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其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究分析,有极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在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物理概念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客观事实、实验基础上,能够针对物理事实的本质进行反映。因而作为新知识学习的重要起点,概念课教学会对学生构筑扎实的物理基础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课教学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构建当中,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转化成师生共同学习、分享的模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在教学初期构建优良的知识结构。针对概念课教学期间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流程包括三方面。
(一)課前预习阶段
首先,教师应当确定预习目标。要引导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等方式,初步了解与掌握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重点、知识难点,以及学生有可能遇到的疑难点。其次,要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在学生浏览期间,教师应当规定学生在纸上绘制出一幅预习导图。导图内容需要先确定该节课程的核心主题,随后初步了解相关知识概念与规律内容,从中提炼出核心关键词,并根据逻辑关系予以补充,随后绘制出次级分支导图。最后,要注意在导图中标记好知识疑难点与创新点。导图不但要展示学生的认知风格,还要体现出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想法。在结束预习环节之后,要规定学生在导图内标记出自己有疑问的疑难点。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听课期间提升听课的效率。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导图中补充自己的想法,以及教材中未曾提到的知识,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解析阶段
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从五个流程入手,使学生有效掌握物理概念:其一,注重概念导入;其二,注重揭示概念本质;其三,解释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概念进行巩固深化;其五,注意把握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特点。此外,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案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程序,随后在课堂上进行解析。要认真分析、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图,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确定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解析与排除学生在预习导图期间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方针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部分问题展开思维碰撞、交流探讨与辩论等。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反映学生共同思想的导图,帮助学生通过导图的发散思维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课堂反馈阶段
教育心理学尤其注重教学反馈工作。及时、合理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与认知能力,学生也能够借助反馈阶段,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中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紧迫感。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投影,由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导图。教师要梳理该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该节课程知识,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模式[1]。
二、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提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思维导图的应用。思维导图在物理课堂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兴趣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相关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科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第一,在具体的应用环节,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使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原理和要求进行梳理,并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方法应用的可靠性。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使用已经准备好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堂知识讲解。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影响实验结果的获取,教师需要明确这一问题,并在思维导图中对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思考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掘。
第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能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对教学计划的落实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某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对整个实验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物理实验过程进行分析,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绘制,对巩固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在学习和实验研究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能够形成物理学科素养,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
三、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复习课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在每一章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完毕后,教师都应开展一堂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该章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多数物理教师都习惯运用讲授法进行复习。该方法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却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比如学生长期被动地听课,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影响复习效率等。 针对这种问题,通过在复习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讲授法存在的弊端。为此,教师需要在复习课堂中科学指导学生绘制导图,将该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统筹整合,构建成一张整体性的知识网络。通过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当中,真正帮助学生有所收获。针对复习课教学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集齐其中所有的知识内容;其次,倘若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要及时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研究,直至弄清楚为止;再次,要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指导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思维导图予以完善和补充、修改、整理。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复习活动。在讲课前,教师需要在计算机内安装好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先引导学生总结该章内容共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的关键词与主题有哪些,并运用软件加以绘制,以此作为该思维导图的重点与核心。接下来,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将有关的知识内容绘制在导图主干的分支上,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二次分支延伸,在分支的部分继续绘制分支,通过多次分散与绘制,构建翔实且精练的知识网络树,将该章内容清晰、直观地绘制出来。
(三)课后巩固阶段
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该章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为学生在课后布置作业,作业内容是对该章的思维导图进行二次绘制,通过采取这种多次复习并绘制导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材知识[2]。
四、在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习题课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期间,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习题教学期间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将隐性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显性化,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在已知条件与求解方式当中构建联系,快速找出解题思路,并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水平。习题课教学期间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流程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找到题中已知条件与所求答案间的关系,快速找出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习题有不少内容复杂、理解难度较大的题目,多数学生通常难以下手。倘若题目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学生便难以理解各个知识内容间的关系,也无法掌握已知条件与所求答案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时,针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时,需要对已知条件进行总结与提炼,据此绘制思维導图,使学生体会到导图的优势与帮助,并感受到解题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第二,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不但属于一种笔记形式或者工具载体,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思考方法。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期间,教师应当从日常教学、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多领域的角度,锻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此打破单向思维的禁锢,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程度。首先,教师应当在核心主题内绘制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放松大脑思维的紧张状态,根据核心主题在脑海中提取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再次,要注重对逻辑进行排序与筛选,从多项分支当中寻求最优化解决方式,或者探究具备关联性的联合解决方式[3]。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与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物理教学工作,以此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高效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桑惠明.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技巧解析[J].孩子天地,2020(8):168.
[2]任绍辉.微变化大能量——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剖析[J].中华少年,2018(22):40.
[3]李继勋.探究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9(6):127.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28
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与科学运用,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其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究分析,有极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在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物理概念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客观事实、实验基础上,能够针对物理事实的本质进行反映。因而作为新知识学习的重要起点,概念课教学会对学生构筑扎实的物理基础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课教学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构建当中,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转化成师生共同学习、分享的模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在教学初期构建优良的知识结构。针对概念课教学期间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流程包括三方面。
(一)課前预习阶段
首先,教师应当确定预习目标。要引导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等方式,初步了解与掌握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重点、知识难点,以及学生有可能遇到的疑难点。其次,要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在学生浏览期间,教师应当规定学生在纸上绘制出一幅预习导图。导图内容需要先确定该节课程的核心主题,随后初步了解相关知识概念与规律内容,从中提炼出核心关键词,并根据逻辑关系予以补充,随后绘制出次级分支导图。最后,要注意在导图中标记好知识疑难点与创新点。导图不但要展示学生的认知风格,还要体现出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想法。在结束预习环节之后,要规定学生在导图内标记出自己有疑问的疑难点。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听课期间提升听课的效率。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导图中补充自己的想法,以及教材中未曾提到的知识,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解析阶段
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从五个流程入手,使学生有效掌握物理概念:其一,注重概念导入;其二,注重揭示概念本质;其三,解释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概念进行巩固深化;其五,注意把握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特点。此外,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案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程序,随后在课堂上进行解析。要认真分析、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图,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确定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解析与排除学生在预习导图期间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方针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部分问题展开思维碰撞、交流探讨与辩论等。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反映学生共同思想的导图,帮助学生通过导图的发散思维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课堂反馈阶段
教育心理学尤其注重教学反馈工作。及时、合理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与认知能力,学生也能够借助反馈阶段,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中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紧迫感。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投影,由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导图。教师要梳理该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该节课程知识,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模式[1]。
二、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提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思维导图的应用。思维导图在物理课堂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兴趣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相关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科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第一,在具体的应用环节,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使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原理和要求进行梳理,并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方法应用的可靠性。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使用已经准备好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堂知识讲解。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影响实验结果的获取,教师需要明确这一问题,并在思维导图中对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思考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掘。
第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能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对教学计划的落实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某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对整个实验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物理实验过程进行分析,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绘制,对巩固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在学习和实验研究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能够形成物理学科素养,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
三、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复习课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在每一章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完毕后,教师都应开展一堂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该章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多数物理教师都习惯运用讲授法进行复习。该方法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却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比如学生长期被动地听课,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影响复习效率等。 针对这种问题,通过在复习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讲授法存在的弊端。为此,教师需要在复习课堂中科学指导学生绘制导图,将该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统筹整合,构建成一张整体性的知识网络。通过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当中,真正帮助学生有所收获。针对复习课教学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集齐其中所有的知识内容;其次,倘若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要及时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研究,直至弄清楚为止;再次,要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指导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思维导图予以完善和补充、修改、整理。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复习活动。在讲课前,教师需要在计算机内安装好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先引导学生总结该章内容共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的关键词与主题有哪些,并运用软件加以绘制,以此作为该思维导图的重点与核心。接下来,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将有关的知识内容绘制在导图主干的分支上,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二次分支延伸,在分支的部分继续绘制分支,通过多次分散与绘制,构建翔实且精练的知识网络树,将该章内容清晰、直观地绘制出来。
(三)课后巩固阶段
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该章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为学生在课后布置作业,作业内容是对该章的思维导图进行二次绘制,通过采取这种多次复习并绘制导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材知识[2]。
四、在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习题课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期间,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习题教学期间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将隐性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显性化,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在已知条件与求解方式当中构建联系,快速找出解题思路,并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水平。习题课教学期间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流程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找到题中已知条件与所求答案间的关系,快速找出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习题有不少内容复杂、理解难度较大的题目,多数学生通常难以下手。倘若题目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学生便难以理解各个知识内容间的关系,也无法掌握已知条件与所求答案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时,针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时,需要对已知条件进行总结与提炼,据此绘制思维導图,使学生体会到导图的优势与帮助,并感受到解题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第二,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不但属于一种笔记形式或者工具载体,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思考方法。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期间,教师应当从日常教学、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多领域的角度,锻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此打破单向思维的禁锢,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程度。首先,教师应当在核心主题内绘制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放松大脑思维的紧张状态,根据核心主题在脑海中提取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再次,要注重对逻辑进行排序与筛选,从多项分支当中寻求最优化解决方式,或者探究具备关联性的联合解决方式[3]。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与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物理教学工作,以此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高效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桑惠明.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技巧解析[J].孩子天地,2020(8):168.
[2]任绍辉.微变化大能量——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剖析[J].中华少年,2018(22):40.
[3]李继勋.探究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9(6):127.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