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或失败患者挽救治疗手段.方法 对移植后复发或失败的2例SAA患者应用环孢素(CsA)与左旋咪唑(LMS)交替隔日应用方案(CsA& LMS方案)联合达那唑(DNZ)进行挽救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判断疗效.结果 ①例1挽救治疗后3个月HGB、中性粒细胞(ANC)恢复正常,PLT升至30×109/L以上,达血液
【机 构】
:
300020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300020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300020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或失败患者挽救治疗手段.方法 对移植后复发或失败的2例SAA患者应用环孢素(CsA)与左旋咪唑(LMS)交替隔日应用方案(CsA& LMS方案)联合达那唑(DNZ)进行挽救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判断疗效.结果 ①例1挽救治疗后3个月HGB、中性粒细胞(ANC)恢复正常,PLT升至30×109/L以上,达血液学部分缓解(PR),挽救治疗后6个月PLT升至80×109/L以上,达完全缓解(CR);例2挽救治疗后3个月HGB恢复正常,PLT升至40×109/L以上,获得PR,挽救治疗后6个月PLT升至70×109/L以上,接近CR.②例1和例2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前增加,集落培养显示挽救治疗后造血祖细胞(CFU-E、BFU-E、CFU-GM)较之挽救治疗前明显增多.结论 国内首次报道应用CsA& LMS方案联合DNZ成功治疗移植后复发或失败的SAA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TET2基因表达水平在成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57例成人CN-AML患者TET2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CN-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CD34+细胞中TET2基因表达中位值均低于正常对照[7.29(3.41~9.99)对8.13(6.68~9.04),6.02(5.64~6.54)对6.48(5.97~7.
【摘要】为了推动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中的开展,本文以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开展对线上教学问题及对应解决策略的研究,通过分析线上教学的特点,提出目前农村小学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存在教学技术落后、教学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完善农村小学线上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家学习期间也可以感受到班级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线上教学智能监管体系,教师不仅能充分掌握学生的
由《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江苏省医学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承办的“2014年第二届《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暨金陵淋巴肿瘤论坛”于春夏交界之际在美丽的古都南京顺利召开并圆满落幕。
目的 分析首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植入失败患者二次移植的疗效,以提高对植入失败治疗手段的认识.方法 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2例首次allo-HSCT植入失败并接受二次移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再次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总生存(OS)率以及影响再次植入和OS的因素.结果 22例首次allo-HSCT植入失败患者中,12例为原发性植入失败,10例为继发性植入失败.
目的 探讨达沙替尼治疗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对1例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系统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23岁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失败后采用达沙替尼140 mg/d治疗,获得持续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达沙替尼治疗35个月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心电图提示有心室肥大、心电轴右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室内径缩小,左心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室内径扩大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将大多数的时间用于讲授基础知识,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使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时间较少,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对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开始以学生为本,致力于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本文就
例1,女性,48岁,月经量增多,伴经期延长1年余.宫腔镜发现宫颈10 mm×8 mm大小息肉样赘生物.查体未发现其他异常,遂行息肉摘除送病理检查.大体观察:息肉样物10 mm×8 mm×5 mm,灰黄,略透明,质地中等.光镜观察:上皮下大量体积小、胞质少、核圆细胞弥漫分布,部分细胞核偏位,形态似分化的浆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核分裂象可见;免疫组化:CD45(+)、CD20(-)、CD79a(+)、C
目的 探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Ⅱ)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高危Ph染色体阳性(Ph+)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7例行allo-HSCT的高危Ph+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慢性髓性白血病(CML)8例(加速期1例、急变期7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9例.在allo-HSCT前后给予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所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或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阿霉素方案化疗.其中16例患者化疗后联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位年龄57(25~78)岁,总反应率80%,完全缓解(CR)率46.3%.中位随访25(1~81)个月,患者1年及2年总生存(0S)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分子生物学标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患者初诊时疾病状态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92例患者中位年龄59(7~89)岁,男女比例1.56∶1,常见发病部位为胃(50.0%)、小肠(15.2%)、结肠(12.0%)、回盲部(10.9%)和多部位受累(9.8%).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