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2
摘 要 本文阐述慢运动的内涵及特点,分析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慢运动应发挥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慢运动的宣传,是特殊的体育文化熏陶与塑造,并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节和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慢运动 大学生 生活方式
慢运动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项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改变、余暇时间的增多等方面。而余暇时间的增多,加上大学生精力较旺盛,来自社会的压力较小,体育课这单一的途径和狭小的校园空间已不能满足他们对于休闲生活方式的需求,社会需要他们全面发展,他们自己更渴望能赋予生命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为充实的内涵。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广州亚运会的开展,使慢运动这一可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平和的健康心态的生活方式迅速风靡,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和土壤。
一、慢运动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慢运动兴起与发展报告》认为,慢运动是指“一切区别于竞技运动的运动。具体指人们在一定理念的支配下,利用闲暇时间,为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目的进行的强度不大的可持续性的活动”。慢运动的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对于慢运动,张君昌提出两点认识:一是快与慢是相对概念,它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项目而异;二是慢运动特指人们闲暇时间从事的身体活动。慢运动由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其形式包括慢跑、太极、瑜伽、跳舞、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
慢运动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强调非竞技性。只要不以竞技为目的开展,竞技运动能够成为另类的慢运动。第二,具有非功利性,所有非竞技运动项目,当注入功利性因素时,便不再是慢运动。第三,注重愉悦性。参加者应放下思想负担,放松身心,自始至终保持快乐心境,享受乐趣。第四,倾向节制性。强度不大的运动,如果持续时间太长或者累积时间过长,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二、慢运动是大学生生活方式完善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和网络设备的电器化,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大为减少,个人余暇时间大大增加;由于食物构成的改良,脂肪和肉类食品的增多,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增加,出现了“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的现象。同时他们背负着学习、考试、就业、交友等多重压力,当自我估计与现实存在一定落差时,就容易出现消极惰性,精神常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对大学生的身心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将慢运动这一积极健康休闲方式,渗透到大学生休闲空间里,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精神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具备参与慢运动的基础和条件
时间因素是大学生参与慢运动的前提条件。据有关取样调查显示,大学生休闲时间更多,每周56个小时(每天休息7小时、上课学习6小时、吃饭等3小时,休闲时间8小时),按这样计算,充足的时间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慢运动提供稳定的时间基础;经济是大学生参与慢运动的根本保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得到了家庭的经济支持,保证了大学生有能力从事慢运动;意识取向是大学生参与慢运动的关键。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趋于前三位的是健身、缓解和娱乐。这表明大学生们已认识到慢运动是为自身健康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手段,将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三)慢运动是大学生调节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
由于大学生健康问题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在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克服,这样才能接受和适应紧张的现代生活。在余暇时间里开展多种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比如慢运动,恰好是大学生调整、顺应新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它符合大学生在课外余暇时间里善变求新的心理特点,符合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符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即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推动群众更是大学生群体的全面进步,达到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三、慢运动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方式和终生体育意识
交通、通信等现代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给他们带来了烦躁和焦虑,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慢运动则可以陶冶情操、消除紧张感,它的盛行决乎于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需要人们熟悉几种自己喜爱的运动,作为健身娱乐的手段。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愿意参加激烈的竞技运动,相比之下,慢运动是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目的进行的、强度不大的可持续性的活动。这将对大学生建立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终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消除大学生运动不足和运动过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张,如果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而使神经保持高度的紧张状态,学生就容易出现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因患各种疾病不能坚持完成学业,其中休学、退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有些热爱运动的大学生,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错误的认为运动强度、运动量越大,锻炼的效果越佳,其结果是有害于身体健康,起不到健身的目的。而解决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个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激发运动情趣和锻炼热情的运动方式。恰恰慢运动可以不限地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又强度不大,而且又可以增强体质、保持精力旺盛。
(三)激活高校体育及大学生健身运动的活性
在慢活动中,大学生容易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体验运动的激情,这种在大学时代建立起来的运动休闲构架,将跟随大学生一生,保持终身体育习惯。在学校参加大学运动休闲俱乐部;在工作岗位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在闲暇之余热衷慢运动;诸多锻炼方式成为一种系列健身模式,方便其体育教学与健身。大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学校氛围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运动时间、场地、强度,增强了学生独立运动能力和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创新休闲内容和方式的能力,激活高校体育及大学生健身运动的活性。
四、结语
大学生参与慢运动,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行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试图提高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使之有更充沛的精力满足工作学习之需的重要的、有效的形式。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慢运动宣传和教育,将大大影响大学生的活动质量和生活方式,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决策自己的活动取向,在快慢节奏中找到平衡。这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其前景将更加广阔和美好。
参考文献:
[1] 杨峰州.美国从新运动相关的高等教育探索[J].台湾国立体育学院体育运动系创刊号.
[2] 曲宗湖.学生余暇体育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 吴萍.论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05).
[5] 陶勇,代春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
[6] 董杰.普通高校运动休闲教育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7] 赵龙.论休闲运动在高校中的意义及其拓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3(2).
摘 要 本文阐述慢运动的内涵及特点,分析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慢运动应发挥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慢运动的宣传,是特殊的体育文化熏陶与塑造,并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节和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慢运动 大学生 生活方式
慢运动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项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改变、余暇时间的增多等方面。而余暇时间的增多,加上大学生精力较旺盛,来自社会的压力较小,体育课这单一的途径和狭小的校园空间已不能满足他们对于休闲生活方式的需求,社会需要他们全面发展,他们自己更渴望能赋予生命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为充实的内涵。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广州亚运会的开展,使慢运动这一可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平和的健康心态的生活方式迅速风靡,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和土壤。
一、慢运动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慢运动兴起与发展报告》认为,慢运动是指“一切区别于竞技运动的运动。具体指人们在一定理念的支配下,利用闲暇时间,为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目的进行的强度不大的可持续性的活动”。慢运动的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对于慢运动,张君昌提出两点认识:一是快与慢是相对概念,它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项目而异;二是慢运动特指人们闲暇时间从事的身体活动。慢运动由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其形式包括慢跑、太极、瑜伽、跳舞、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
慢运动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强调非竞技性。只要不以竞技为目的开展,竞技运动能够成为另类的慢运动。第二,具有非功利性,所有非竞技运动项目,当注入功利性因素时,便不再是慢运动。第三,注重愉悦性。参加者应放下思想负担,放松身心,自始至终保持快乐心境,享受乐趣。第四,倾向节制性。强度不大的运动,如果持续时间太长或者累积时间过长,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二、慢运动是大学生生活方式完善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和网络设备的电器化,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大为减少,个人余暇时间大大增加;由于食物构成的改良,脂肪和肉类食品的增多,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增加,出现了“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的现象。同时他们背负着学习、考试、就业、交友等多重压力,当自我估计与现实存在一定落差时,就容易出现消极惰性,精神常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对大学生的身心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将慢运动这一积极健康休闲方式,渗透到大学生休闲空间里,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精神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具备参与慢运动的基础和条件
时间因素是大学生参与慢运动的前提条件。据有关取样调查显示,大学生休闲时间更多,每周56个小时(每天休息7小时、上课学习6小时、吃饭等3小时,休闲时间8小时),按这样计算,充足的时间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慢运动提供稳定的时间基础;经济是大学生参与慢运动的根本保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得到了家庭的经济支持,保证了大学生有能力从事慢运动;意识取向是大学生参与慢运动的关键。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趋于前三位的是健身、缓解和娱乐。这表明大学生们已认识到慢运动是为自身健康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手段,将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三)慢运动是大学生调节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
由于大学生健康问题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在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克服,这样才能接受和适应紧张的现代生活。在余暇时间里开展多种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比如慢运动,恰好是大学生调整、顺应新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它符合大学生在课外余暇时间里善变求新的心理特点,符合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符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即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推动群众更是大学生群体的全面进步,达到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三、慢运动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方式和终生体育意识
交通、通信等现代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给他们带来了烦躁和焦虑,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慢运动则可以陶冶情操、消除紧张感,它的盛行决乎于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需要人们熟悉几种自己喜爱的运动,作为健身娱乐的手段。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愿意参加激烈的竞技运动,相比之下,慢运动是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目的进行的、强度不大的可持续性的活动。这将对大学生建立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终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消除大学生运动不足和运动过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张,如果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而使神经保持高度的紧张状态,学生就容易出现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因患各种疾病不能坚持完成学业,其中休学、退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有些热爱运动的大学生,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错误的认为运动强度、运动量越大,锻炼的效果越佳,其结果是有害于身体健康,起不到健身的目的。而解决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个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激发运动情趣和锻炼热情的运动方式。恰恰慢运动可以不限地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又强度不大,而且又可以增强体质、保持精力旺盛。
(三)激活高校体育及大学生健身运动的活性
在慢活动中,大学生容易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体验运动的激情,这种在大学时代建立起来的运动休闲构架,将跟随大学生一生,保持终身体育习惯。在学校参加大学运动休闲俱乐部;在工作岗位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在闲暇之余热衷慢运动;诸多锻炼方式成为一种系列健身模式,方便其体育教学与健身。大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学校氛围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运动时间、场地、强度,增强了学生独立运动能力和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创新休闲内容和方式的能力,激活高校体育及大学生健身运动的活性。
四、结语
大学生参与慢运动,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行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试图提高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使之有更充沛的精力满足工作学习之需的重要的、有效的形式。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慢运动宣传和教育,将大大影响大学生的活动质量和生活方式,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决策自己的活动取向,在快慢节奏中找到平衡。这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其前景将更加广阔和美好。
参考文献:
[1] 杨峰州.美国从新运动相关的高等教育探索[J].台湾国立体育学院体育运动系创刊号.
[2] 曲宗湖.学生余暇体育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 吴萍.论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05).
[5] 陶勇,代春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
[6] 董杰.普通高校运动休闲教育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7] 赵龙.论休闲运动在高校中的意义及其拓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