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莹: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科学教师,北京市小学市级骨干教师,西城区科学学科带头人,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兼职教研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我努力践行的为师准则,也是我毕生坚守的教学理念。
执著教学,探究科学教育规律
20年来,科学的魅力让我始终保持着如孩子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学科的新鲜感。在引领孩子们探究自然科学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探究着科学教育的规律。
回首成长的历程,旅途中充满了成长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2004年,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这一课时,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车的后备箱里装满了教具——12块实验用的木板条、12块同样大小的地毯条、12盒50g*10的钩码、测力计,还有一部摄像机和一个三角架。我会录下每一次的试讲,在课后做出详实的课堂实录,反复研读、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设计。一个月下来,我和教研员郭丹丹老师先后到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的6所学校,进行了10多次试讲。付出总会有收获。这节课最终被确定为全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研修班上的展示课,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并在北京教科研网台播出。通过这次的磨练,以及后期的反思积淀,我的教学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年被评为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名师感召,拓宽科学教育领域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只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仅两课时,如果只依靠每周短暂的两个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教材内容,还处于普及科普知识的初级层次,即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探究科学的方法。所以,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前沿的科学知识。教材涵盖的知识也多是人们已经经过反复验证和熟知的内容。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学生探究乐趣的缺失。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有捕捉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并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40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以及形成他们坚实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要把学习领域拓宽到课外。在不断钻研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要想让更多的孩子获益,并推动全校学生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校内、校外联动,通过名师的专业引领,以及团队的共同教研提升教学。2006年,我有幸进入到周又红老师的团队中,在她教学热情的感染下,在科学研究方法的引领下,我的科学教育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周老师不但辅导我校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也辅导教师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她亲自指导并参与了我校“落叶堆肥”的环保活动,在她的指导下,我校成功组织了第一次“科学小论文答辩会”、印制了第一本《奋斗小学学生小论文集》。在与周老师的交流中,我开始思考如何拓宽科学教育的领域,充分整合校内外多方面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我还带动同组教师一起成功开展了“指缝间流走的水”、“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等多项可持续发展环保教育活动。
一路走来,我从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成长为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研究型教师,从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教师成长为全方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科学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将继续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师准则,用智慧点亮科学教育的殿堂,用耕耘收获科学教育的美好明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我努力践行的为师准则,也是我毕生坚守的教学理念。
执著教学,探究科学教育规律
20年来,科学的魅力让我始终保持着如孩子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学科的新鲜感。在引领孩子们探究自然科学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探究着科学教育的规律。
回首成长的历程,旅途中充满了成长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2004年,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这一课时,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车的后备箱里装满了教具——12块实验用的木板条、12块同样大小的地毯条、12盒50g*10的钩码、测力计,还有一部摄像机和一个三角架。我会录下每一次的试讲,在课后做出详实的课堂实录,反复研读、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设计。一个月下来,我和教研员郭丹丹老师先后到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的6所学校,进行了10多次试讲。付出总会有收获。这节课最终被确定为全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研修班上的展示课,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并在北京教科研网台播出。通过这次的磨练,以及后期的反思积淀,我的教学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年被评为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名师感召,拓宽科学教育领域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只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仅两课时,如果只依靠每周短暂的两个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教材内容,还处于普及科普知识的初级层次,即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探究科学的方法。所以,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前沿的科学知识。教材涵盖的知识也多是人们已经经过反复验证和熟知的内容。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学生探究乐趣的缺失。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有捕捉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并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40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以及形成他们坚实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要把学习领域拓宽到课外。在不断钻研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要想让更多的孩子获益,并推动全校学生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校内、校外联动,通过名师的专业引领,以及团队的共同教研提升教学。2006年,我有幸进入到周又红老师的团队中,在她教学热情的感染下,在科学研究方法的引领下,我的科学教育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周老师不但辅导我校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也辅导教师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她亲自指导并参与了我校“落叶堆肥”的环保活动,在她的指导下,我校成功组织了第一次“科学小论文答辩会”、印制了第一本《奋斗小学学生小论文集》。在与周老师的交流中,我开始思考如何拓宽科学教育的领域,充分整合校内外多方面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我还带动同组教师一起成功开展了“指缝间流走的水”、“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等多项可持续发展环保教育活动。
一路走来,我从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成长为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研究型教师,从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教师成长为全方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科学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将继续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师准则,用智慧点亮科学教育的殿堂,用耕耘收获科学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