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立 “立人”的办学思想
教育的功能与属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成长,而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是“预期社会化”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小学生最终都要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更要学习社会和群体的规范,知晓当今主流社会或群体对人的要求,从而使自己逐步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与能力,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化过程实际是一个“立人”的过程,办教育就应该是办“立人”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人的社会化过程并非忽略人的个性化发展,而是在关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上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使二者相互关联,和谐统一。
我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大校,包含了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深知基础教育阶段是“立人”的奠基阶段,12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奠定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为此,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人而立于社会,奠定其做人、做事、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为“立人”奠基,一是为了人,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依靠人,即依靠教师的发展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基于这些基本认识,我们提出了“一点两翼”的思想,即以“立人”为核心,一手抓学生养成教育,一手抓教师专业化发展。
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实施养成教育
我校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这为我们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的保证。我们的构想是:整体构建旨在“立人“的12年养成教育体系,形成12年养成教育的目标、方法、途径、评价4个系列,形成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从而落实养成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为立人奠基的办学理念。
我校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从最初的宏观口号“小学抓习惯,初中抓规范,高中抓内省”,到今天的“人格修养六讲”和“学习品质六习”目标体系的确立,我们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与讨论。这一过程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达成共识的过程,更是边实践、边改进、边调整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研究在深入、学生在成长、教师在进步、学校在发展。
所谓的人格修养“六讲”,即在家讲孝道、在校讲尊师、同学讲友爱、做人讲诚信、生活讲节俭、言行讲得体。
所谓的学习品质“六习”,即书写与表达、阅读与聆听、温故与知新、博学与多思、质疑与反思、实践与探究。
我们选择这些内容作为养成教育的总目标,一是考虑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二是考虑到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传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人格修养目标抓住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学习品质目标又抓住了新时期对人才要求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统一和新课程理念。
我们将一级指标下的每一个二级指标都从教育意义、目标要求和分学段细则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可以看出,目标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体现了小初高一体的系列性、递进性、针对性。总体说来,小学着重培养各方面的好习惯,为学生做人、做事、生活、学习立规矩;初中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的意识与能力;高中着重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可以看出,反思习惯与能力是好习惯养成的最终落脚点,因为只要学生具备了反思的习惯与能力,无论是在学校期间,还是走向社会,他就会有意识也有能力对自身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控、自我调整,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运用“体验式养成五段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
提高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做文章。为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养成五段法”。这五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唤醒学生养成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第二阶段:分析学生个性特征,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第三阶段: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进步目标;第四阶段:组织共同体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第五阶段:搭建共同体成果展示平台,帮助学生反思提高。
“五段法”的核心是自主体验,特点是潜移默化,它强调“行在知前,知行统一”,关注了学生内化过程,使学生在多次的实践中感悟与体验,再到理性的反思与提升,进而内化成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五段法”的第三阶段到第五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好习惯不断积累、坏习惯不断克服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同伴互助下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拓宽养成教育实施途径,构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已不再专指45分钟的课时课程,而是拓展到学校的全方位和全时空。实践中,我们把凡是能对学生人格修养和学习品质施加影响、具有教化功能的物质和文化的因素,都纳入到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加以考虑,使养成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常态,使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大特色。
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养成教育“六讲”、“六习”目标。
在起始年级开设养成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成长共同体对其自身成长的意义,掌握共同体活动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为今后自主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创新主题班会模式,开设养成教育班会课。学校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为研究方向,探索班会课模式。由班会到班会课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教师从幕后站到台前,让师生各自的作用协调发挥。
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实现人文熏陶。富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育人环境无疑对学生施加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坚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凝聚人,以师生共创的精神文明成果鼓舞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通过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文化氛围,使校园真正成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又一课堂。
重建学生管理制度,重在价值引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我校在“立人”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形成了新的学生管理制度,把育人理想、精神追求等价值引领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将过去的制度汇编编辑为《做品学兼优的学生》,校长寄语、励志十言、推荐阅读书目也都融入了其中,目前《做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书,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选教材。
整体设计常规活动,多角度施加正面影响与引导。学校教育包含许多常规活动,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教师节庆祝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等,这些活动无疑是对学生施加正面引导的最好契机。我校从立人办学理念出发,以落实养成教育“六讲”、“六习”目标为线索,把这些专项活动作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又一个课堂,进行整体设计,使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倡导撰写教育叙事和成长叙事,引导师生在反思中提升。反思是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有效办法,撰写教育叙事和成长叙事无疑是进行反思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同时指导学生写成长叙事,以达到引导师生在撰写教育叙事和成长叙事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编辑 朱桂英
教育的功能与属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成长,而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是“预期社会化”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小学生最终都要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更要学习社会和群体的规范,知晓当今主流社会或群体对人的要求,从而使自己逐步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与能力,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化过程实际是一个“立人”的过程,办教育就应该是办“立人”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人的社会化过程并非忽略人的个性化发展,而是在关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上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使二者相互关联,和谐统一。
我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大校,包含了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深知基础教育阶段是“立人”的奠基阶段,12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奠定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为此,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人而立于社会,奠定其做人、做事、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为“立人”奠基,一是为了人,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依靠人,即依靠教师的发展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基于这些基本认识,我们提出了“一点两翼”的思想,即以“立人”为核心,一手抓学生养成教育,一手抓教师专业化发展。
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实施养成教育
我校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这为我们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的保证。我们的构想是:整体构建旨在“立人“的12年养成教育体系,形成12年养成教育的目标、方法、途径、评价4个系列,形成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从而落实养成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为立人奠基的办学理念。
我校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从最初的宏观口号“小学抓习惯,初中抓规范,高中抓内省”,到今天的“人格修养六讲”和“学习品质六习”目标体系的确立,我们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与讨论。这一过程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达成共识的过程,更是边实践、边改进、边调整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研究在深入、学生在成长、教师在进步、学校在发展。
所谓的人格修养“六讲”,即在家讲孝道、在校讲尊师、同学讲友爱、做人讲诚信、生活讲节俭、言行讲得体。
所谓的学习品质“六习”,即书写与表达、阅读与聆听、温故与知新、博学与多思、质疑与反思、实践与探究。
我们选择这些内容作为养成教育的总目标,一是考虑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二是考虑到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传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人格修养目标抓住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学习品质目标又抓住了新时期对人才要求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统一和新课程理念。
我们将一级指标下的每一个二级指标都从教育意义、目标要求和分学段细则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可以看出,目标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体现了小初高一体的系列性、递进性、针对性。总体说来,小学着重培养各方面的好习惯,为学生做人、做事、生活、学习立规矩;初中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的意识与能力;高中着重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可以看出,反思习惯与能力是好习惯养成的最终落脚点,因为只要学生具备了反思的习惯与能力,无论是在学校期间,还是走向社会,他就会有意识也有能力对自身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控、自我调整,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运用“体验式养成五段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
提高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做文章。为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养成五段法”。这五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唤醒学生养成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第二阶段:分析学生个性特征,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第三阶段: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进步目标;第四阶段:组织共同体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第五阶段:搭建共同体成果展示平台,帮助学生反思提高。
“五段法”的核心是自主体验,特点是潜移默化,它强调“行在知前,知行统一”,关注了学生内化过程,使学生在多次的实践中感悟与体验,再到理性的反思与提升,进而内化成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五段法”的第三阶段到第五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好习惯不断积累、坏习惯不断克服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同伴互助下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拓宽养成教育实施途径,构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已不再专指45分钟的课时课程,而是拓展到学校的全方位和全时空。实践中,我们把凡是能对学生人格修养和学习品质施加影响、具有教化功能的物质和文化的因素,都纳入到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加以考虑,使养成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常态,使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大特色。
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养成教育“六讲”、“六习”目标。
在起始年级开设养成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成长共同体对其自身成长的意义,掌握共同体活动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为今后自主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创新主题班会模式,开设养成教育班会课。学校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为研究方向,探索班会课模式。由班会到班会课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教师从幕后站到台前,让师生各自的作用协调发挥。
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实现人文熏陶。富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育人环境无疑对学生施加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坚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凝聚人,以师生共创的精神文明成果鼓舞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通过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文化氛围,使校园真正成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又一课堂。
重建学生管理制度,重在价值引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我校在“立人”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形成了新的学生管理制度,把育人理想、精神追求等价值引领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将过去的制度汇编编辑为《做品学兼优的学生》,校长寄语、励志十言、推荐阅读书目也都融入了其中,目前《做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书,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选教材。
整体设计常规活动,多角度施加正面影响与引导。学校教育包含许多常规活动,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教师节庆祝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等,这些活动无疑是对学生施加正面引导的最好契机。我校从立人办学理念出发,以落实养成教育“六讲”、“六习”目标为线索,把这些专项活动作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又一个课堂,进行整体设计,使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倡导撰写教育叙事和成长叙事,引导师生在反思中提升。反思是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有效办法,撰写教育叙事和成长叙事无疑是进行反思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同时指导学生写成长叙事,以达到引导师生在撰写教育叙事和成长叙事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