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如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故而人的发展便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本文结合课堂与课外、能力与兴趣、创造与创新,就如何培养信息时代下学生的创新人格进行初探。
关键词: 非智力細胞 创新理念 创新快乐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非智力细胞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强烈的催化作用。它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其在积极参与智力活动中汲取知识并提高能力。课堂是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关非智力因素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好奇、勇于创新的意志品格。
一、激活认识兴趣,形成创新理念
一方面,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内化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往往会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生命与水》一文,上课伊始,先播放一段有关水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最普通的水,由此好奇心油然而生:“最普通的水如此重要,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乘机诱导提问:“大家想知道其中原因吗?”学生以好奇的积极心理主动学习课文,不仅懂得了有关水的科学知识,而且产生了对水的科学兴趣。
在教学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就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为探究而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感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形成创新理念的过程。
二、诱导成功时机,体悟创新快乐
成功时机的核心是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树立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有了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获得成功体验。教师提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时,你想用读的方法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通过分析去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大峡谷的特点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可以表演。”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立刻活泼起来。接着,让学生戴上导游帽,举着小红旗,担当“导游”,想象“唱藏歌”、“跳藏舞”、“看藏戏”等这些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场景,进行创造性的描述、介绍,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角色的塑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创造性的想象,更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三、提高学习热情,发展创新能力
学习热情是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比学习兴趣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在亲切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这样自然能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如在教学《春蚕》一文时,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疑问:“题目是《春蚕》,为什么写的却是‘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因疑而动,有的自己找答案,有的同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终于明白了题目与中心的关系。可见,发现不是凭空的捕风捉影,而是拿着知识的勘探仪器在具体文章中进行勘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寻求多种答案。如教学《三只白鹤》一课时,在学生解决了中心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那条大鱼,为什么?”后,再设计一个问题:请你告诉另外两只白鹤,还有什么办法既能藏鱼,又能找到鱼。问题一出,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铸就学习毅力,弘扬创新精神
学习毅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不懈地保持充沛精力,坚忍顽强、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完成任务的优良意志品格。在课文中,许多主要人物面对挫折都能表现出正确的态度,他们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毅力、创新人格培养的好素材。如《挑山工》讲的是泰山上挑山工不畏艰险、辛苦,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由于挑山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长年累月的辛苦的付出,才显现出了挑山工平凡中的伟大。通过对课文人物的剖析和讲解,让学生体味到人物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
许多课文还歌颂了大批不懈追求、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如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他们凭着勤奋的工作、执著的追求,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把创新理念贯穿教学始末,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激发创新动机,享受创新主体的乐趣,形成创新能力,不断“刺激—强化—刺激”,最终铸就创新主体精神,内化为创新人格。
关键词: 非智力細胞 创新理念 创新快乐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非智力细胞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强烈的催化作用。它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其在积极参与智力活动中汲取知识并提高能力。课堂是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关非智力因素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好奇、勇于创新的意志品格。
一、激活认识兴趣,形成创新理念
一方面,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内化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往往会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生命与水》一文,上课伊始,先播放一段有关水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最普通的水,由此好奇心油然而生:“最普通的水如此重要,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乘机诱导提问:“大家想知道其中原因吗?”学生以好奇的积极心理主动学习课文,不仅懂得了有关水的科学知识,而且产生了对水的科学兴趣。
在教学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就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为探究而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感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形成创新理念的过程。
二、诱导成功时机,体悟创新快乐
成功时机的核心是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树立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有了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获得成功体验。教师提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时,你想用读的方法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通过分析去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大峡谷的特点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可以表演。”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立刻活泼起来。接着,让学生戴上导游帽,举着小红旗,担当“导游”,想象“唱藏歌”、“跳藏舞”、“看藏戏”等这些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场景,进行创造性的描述、介绍,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角色的塑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创造性的想象,更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三、提高学习热情,发展创新能力
学习热情是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比学习兴趣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在亲切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这样自然能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如在教学《春蚕》一文时,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疑问:“题目是《春蚕》,为什么写的却是‘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因疑而动,有的自己找答案,有的同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终于明白了题目与中心的关系。可见,发现不是凭空的捕风捉影,而是拿着知识的勘探仪器在具体文章中进行勘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寻求多种答案。如教学《三只白鹤》一课时,在学生解决了中心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那条大鱼,为什么?”后,再设计一个问题:请你告诉另外两只白鹤,还有什么办法既能藏鱼,又能找到鱼。问题一出,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铸就学习毅力,弘扬创新精神
学习毅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不懈地保持充沛精力,坚忍顽强、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完成任务的优良意志品格。在课文中,许多主要人物面对挫折都能表现出正确的态度,他们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毅力、创新人格培养的好素材。如《挑山工》讲的是泰山上挑山工不畏艰险、辛苦,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由于挑山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长年累月的辛苦的付出,才显现出了挑山工平凡中的伟大。通过对课文人物的剖析和讲解,让学生体味到人物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
许多课文还歌颂了大批不懈追求、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如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他们凭着勤奋的工作、执著的追求,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把创新理念贯穿教学始末,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激发创新动机,享受创新主体的乐趣,形成创新能力,不断“刺激—强化—刺激”,最终铸就创新主体精神,内化为创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