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感激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wei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能够走上文学之路,而且成为一个以文为生的人,不论是幸还是不幸——有人说“人生不幸识字始”,又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都要感谢我在中学时代所受的语文教育,都要感谢那时的几位语文老师。感谢他们在我年轻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有可能用我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和人类最优秀的,同时也是最优美的心灵和大脑对话,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浸润和启迪。
  我通共只上了四年的中学,三年初中和一年高中。因为战乱频仍,这四年中学也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的。高一读完以后,我过了六年的军旅生活。复员回来,我决心参加高考。借来了中学课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学了全部的高中课程,这才考进了大学。我的中学时代是在硝烟和离乱中度过的。那是一个内忧外患非常严重的年月,那时不仅是“华北之大,已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且是中国之大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岁月如烟,那时发生的一切,都是很遥远,也变得模糊的记忆了,但我依然深情地怀想着让我深深受益的中学语文教育。
  回想起来,当年虽然社会动荡,形势严酷,但那时的中学语文课本还是相当轻松的,并没有太明显的政治的直接干扰。那时语文课重视的是对青少年品性的熏陶,以及诱导和培养他们对美文的兴趣。事隔半个多世纪,许多印象都淡远了,只记得读过《木兰辞》,也读过白居易的诗。《木蘭辞》的叙述方式很引起我的兴趣——原来这样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通过有节奏的吟咏得到表现。当然它唤起的是一种克服性别障碍而勇敢迎接命运挑战的热情。这篇用韵文写成的故事是如此动人,它的充满乐感的文字中夹带着优美的情操,沁入了幼小而纯洁的心灵。我那时不懂,其实这正是文字在以它的无言之美,开发着,同时也塑造着理解和崇高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心灵。
  记得还有一篇文字,是用通俗的歌行体写成的现代韵文,讲的是一位叫作“瞎子先生”的双目失明的人,如何自强自立地生活着:“雨后天放晴,瞎子先生往外行,手拿竹竿来问路,敲敲点点不留停。”瞎子先生不幸跌倒了,边上的人搀扶他走过了马路。我那时很喜欢这篇课文,我们曾高声地全文背诵过它。在享受那种音乐般的阅读的愉悦中,我懂得了人的生存与艰难命运的苦斗,对一切弱者的同情和爱心。当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课文中那篇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沉痛的文字,犹如一支火炬点燃了我们的爱国心,也唤醒了我们当时亲历的亡国之痛!
  影响我最深的语文老师是余钟藩先生。余先生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是一位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给我们讲授《论语》的《侍坐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要弟子们讲他们各自的抱负和追求。孔子问到曾皙: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余先生是福州人,熟谙闽方言古音。记得他读上引这段文字时,用的是福建方言传统的吟诵的方法,那迂缓的节奏,那悠长的韵味,那难 以言说的高贵的情调,再加上余先生沉醉其中的状态,都成了我生命记忆中的一道抹之不去的风景。尽管有余先生细致的讲解,当年只有十五六岁的我,仍然无法理解当时年届七十的孔子喟然而叹的深意,却依稀感到了他落寞之中的洒脱。当年听讲《侍坐章》的印象,就这样伴着我走过人生的长途,滋养着我的灵魂,磨砺着我的性情。
  我的文学兴趣就这样在我识字求知的初始就开始了。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我的阅读层面逐渐扩大,我对文学的理解也逐渐深入,语文课成了我最喜欢的一门功课。因为喜欢语文课,跟着也喜欢上了作文课。我开始借助作文课的机会,学着写各种文体的文章。散文是最通常的,有时也写诗体的散文,就是现在被叫作散文诗的那种,有时甚至也写小说。余先生很宽容,也很开放,他没有拒绝我这种对作文文体的“扩张”,而且似乎还在暗暗鼓励我的写作。
  记得有一次作文,我有感于秋天的萧瑟,将这种对自然节气的感受融进了我对时局现状秋天般的心境之中,写成了一篇叫作《公园之秋》的抒情散文。余先生给了我高分,而且加上了热情的评语。后来,这篇散文被加上了花边刊登在福州出版的《中央日报》上。这篇文字于是成了我的“处女作”。我的作文于是在学校里就很有些名气了,全校性的作文比赛我总得第一。直到高中一年级,转学来了一位同学,他的议论文写得比我好,那一年的作文比赛第一名的桂冠被他摘走了。
  除了作文,我还办墙报,我办的墙报是文学性的,刊登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记得有一期,有一位平时作文成绩并不见好的同学,突然投来了一篇叫作《地球,我的母亲》的诗稿。诗写得真好,我欣喜异常,全文发表了。后来我读郭沫若的作品,才知道是那位同学把郭的作品当成自己的作品投稿了。我暗暗责备自己的无知,为此羞愧至今,那是初中二年级发生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余先生请了一个学期的长假。来了一位代课老师,他就是余先生在中央大学的同学林仲铉先生。和余先生相比,林先生似乎更关心和注重新文学的研究和传播。他本人在桂林办过文学刊物,作为青年编辑曾和茅盾、巴金等都有过直接的交往。他在代课期间就向我们介绍过“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介绍是超出了课本所给予的,为我们输入了更为鲜活的文学营养。我的文学天空一下子变得非常开阔了。我不仅开始广泛的课外阅读——从古典到现代;还利用同学们外出郊游的时间,把自己关在楼上,背诵白居易的诗——从《琵琶行》到《长恨歌》,这两首著名的古典长诗,当时我都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
  从此,我和文学开始了非常紧密的交往。后来,这种文学的阅读和写作就不再是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我和兴趣相近的同学开始组织读书会——这种形式20世纪40年代末在进步学生中很普遍。我们在课外的时间定期地聚会,各人在会上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而后,将自己的体会写成文字发表出来。从茅盾的《幻灭》和《动摇》,到巴金的《灭亡》和《新生》。我们有了更为广泛、也更为有目的的阅读,并有了独立的思考。这种多向的交流和相互的切磋,不再仅仅是文学的欣赏和知识的传播,而是有了一种心智上的滋养和熏陶——通过文学,我们认识了社会和人生,我们不仅获得了审美的领悟,而且获得了对社会的反抗和批判的意识。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我通过语文课本的引导开始了自主的阅读。我在此后的一切阅读,都不再囿于中学语文课本限定的范围,而是有着独立的、有坚定目标的选择了。至此,我认识到,小学的语文教育是识字,中学的语文教育是引领,后者的意义不单在于知识的传授,它的意义更在于启发。这种启发是通过一篇篇典型的文章的讲授和欣赏,从知识的、文化的、智育的,也从审美的层面,全方位地诱导中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启发青少年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学生和语文课以及语文课老师的关系,最初是接受引导,再后来则是逐渐脱离这种引导,并开始自主、独立地阅读、思考和写作。这就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这种过程与人的成长十分相似。但不论人的成长将出现何等奇迹,所有的成长都对于哺育他成长的一切,永远怀着无尽的感激。
  (选自《名家谈语文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他是清华北大的一个传奇.他叫温德,1923年来到中国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1987年在北大承泽园走完了漫长的百岁人生.他是中国北伐、抗日、内战和“文革”激荡六十年的亲历者,东
期刊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从“十五”(2001~2005)期间到2020年的十几年里,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样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曾于《治史答问》中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改革开放之后,南京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南京市区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天正集团成立了南京置业有限公司,跨行业经营房
期刊
为了上好一堂活动作文公开课,一段时间来,我一直在纠结选一个什么活动作为指导孩子们写作的素材。我购买了《游戏作文风暴》,借来了《令孩子惊奇的150个经典科学游戏》,搜索
“假如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
《广岛之恋》[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rn广岛是一个始终和创伤联系起来的名字,二战结束时的一颗原子弹,使这里的居民完全无处逃遁.因而回顾广岛同时意味着对和平的企求.小说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锁行业发展迅猛,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连锁行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连锁品牌覆盖了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为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是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