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作为我国特有一种文体,主要分为近体诗与古体诗两大类型,它区别于一般的语文知识,既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而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为了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此,引领学生正确学习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古诗词的教学造成了影响。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只注重于古诗词解说而忽略了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人读之可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和所表现的意境。然而古诗词意境的美妙之处,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去体味才可发觉。但在当前,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采用了过于直白的讲解方式,忽略了古诗词的授课要旨,即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将本应生动有趣的诗词授课变成单纯的语文知识讲授课程,同时也将诗词的意境破坏殆尽,使学生仅能了解文章的内容而难以体会诗词意境,令古诗词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无法表现出作者的作词情感。
2.只注重于古诗词背诵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即便在新课改背景下,其对学生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一方面,这样能有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大大缩短教学时间;还因为课时量规定一般古诗词教学在2课时左右。在教授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诵诗词,然后向学生讲解该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接着对作者进行简短介绍,最后分析和讲解诗词内容,课程末尾,再向学生布置课文背诵作业。在教授第二节课时,教师考核学生对诗词的背诵情况,考核结束即结完成诗词的教学。这种教学过于简短、呆板、平直,学生不能体会到诗词更深层的含意,自然就难以理解诗词意境,而诗词意境正是关联学生情感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所以,只是单方面的背诵诗词的教学,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使诗词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相应对策
1.讲解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
要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意境,意境引导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语言品味。古诗词优美简洁,往往只需一到两个字便能将意境表现出来,为此,教师应注重每个词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出一幅幅山水美画,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二是拓展想像。在古诗词当中,诗人往往会借由描绘出生动的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可见有诗即有画,有画即有诗,教师在授课时可运用图片展示或是语言表达,将诗词变化为学生脑中鲜明的图像,从而使静止的文字活起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中意境;三是意境揣摩。众所周之,诗词的产生不仅是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同时也是对其自身情感的抒发。例如《爱莲说》一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诗词既表达了莲的高洁之美,又寄予作者不贪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意象之美。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施教者,在向受教者进行古诗词授课时,不应只注重于自己的主导地位,还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动自发的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为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可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直观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例如,在教授《木兰诗》这一课程内容时,基于该首诗词的特有魅力,使得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非常之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从诸多影视作品中抽取其中几段,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观看银幕,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逐渐产生兴趣,进而为花木兰为父出征,在战场上为国杀敌的英姿与精神所感动。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不仅对《木兰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对诗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由教师向学生进行课文更深入的讲解。在对古诗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不但主动回答教师提问,课后也对诗词再三诵读,直至能够流畅背诵为止。由此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方式,采用该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领悟程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作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更是不可忽略。当前部分教师仍保有传统教学观念,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打破并更新这些固有观念,使教师在进行诗词授课时抓好基本知识与意境讲解两点之间的平衡,进而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获得质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只注重于古诗词解说而忽略了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人读之可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和所表现的意境。然而古诗词意境的美妙之处,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去体味才可发觉。但在当前,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采用了过于直白的讲解方式,忽略了古诗词的授课要旨,即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将本应生动有趣的诗词授课变成单纯的语文知识讲授课程,同时也将诗词的意境破坏殆尽,使学生仅能了解文章的内容而难以体会诗词意境,令古诗词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无法表现出作者的作词情感。
2.只注重于古诗词背诵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即便在新课改背景下,其对学生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一方面,这样能有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大大缩短教学时间;还因为课时量规定一般古诗词教学在2课时左右。在教授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诵诗词,然后向学生讲解该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接着对作者进行简短介绍,最后分析和讲解诗词内容,课程末尾,再向学生布置课文背诵作业。在教授第二节课时,教师考核学生对诗词的背诵情况,考核结束即结完成诗词的教学。这种教学过于简短、呆板、平直,学生不能体会到诗词更深层的含意,自然就难以理解诗词意境,而诗词意境正是关联学生情感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所以,只是单方面的背诵诗词的教学,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使诗词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相应对策
1.讲解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
要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意境,意境引导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语言品味。古诗词优美简洁,往往只需一到两个字便能将意境表现出来,为此,教师应注重每个词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出一幅幅山水美画,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二是拓展想像。在古诗词当中,诗人往往会借由描绘出生动的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可见有诗即有画,有画即有诗,教师在授课时可运用图片展示或是语言表达,将诗词变化为学生脑中鲜明的图像,从而使静止的文字活起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中意境;三是意境揣摩。众所周之,诗词的产生不仅是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同时也是对其自身情感的抒发。例如《爱莲说》一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诗词既表达了莲的高洁之美,又寄予作者不贪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意象之美。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施教者,在向受教者进行古诗词授课时,不应只注重于自己的主导地位,还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动自发的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为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可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直观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例如,在教授《木兰诗》这一课程内容时,基于该首诗词的特有魅力,使得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非常之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从诸多影视作品中抽取其中几段,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观看银幕,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逐渐产生兴趣,进而为花木兰为父出征,在战场上为国杀敌的英姿与精神所感动。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不仅对《木兰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对诗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由教师向学生进行课文更深入的讲解。在对古诗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不但主动回答教师提问,课后也对诗词再三诵读,直至能够流畅背诵为止。由此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方式,采用该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领悟程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作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更是不可忽略。当前部分教师仍保有传统教学观念,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打破并更新这些固有观念,使教师在进行诗词授课时抓好基本知识与意境讲解两点之间的平衡,进而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获得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