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sun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精神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这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
  一、巧设问题,让学生乐于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里的一个词、一个句子或是一个标点,往往蕴含着探究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善于挖掘文本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有效探究,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师:如果你当时也和魏王一起打猎,也拉得动弦,能发出“嘣”的一声,请问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愣了一下):不会。
  师:再仔细想想。
  生(突然顿悟):会!会!不管是谁,只要发出“嘣”的一声,大雁都会掉下来!因为大雁一听到“嘣”的一声,心里害怕极了,以为又有人向它射箭。它一害怕就拼命地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疼得它掉了下来。
  师:既然不论是谁,只要发出“嘣”的一声响,大雁都会掉下来,那更羸还算得上是射箭能手吗?想想,他真正的本事是什么?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更羸真正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看到大雁飞得慢,推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有的说更羸听到大雁叫得悲惨,推测这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有的说……望着学生兴奋涨红的小脸,望着频频高举的小手,笔者不禁感叹:这就是探究的力量,课堂因探究而精彩!
  二、鼓励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究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从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超群智慧。在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就在我们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识人之智”三方面得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特点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对文本提出了质疑:“老师,我有个问题不明白。我知道古代的兵士在水上交战,用弓箭是很普遍的,可曹操当时为什么不用火箭呢?何况当时的船只都是木制的。曹操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没想到呢?”话音刚落,马上有几位学生附和起来,“是啊,是啊”,同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笔者略一沉思,引导大家继续思考:“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妨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一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略,还是另有原因?”短暂的沉默之后,一番唇枪舌剑开始了,学生从江面的宽阔、刮的是东南风、曹操用兵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在这个质疑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亢奋的状态,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课堂因这样的质疑探究而精彩!
  三、启发想象,让学生学会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点,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探究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第三自然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一读再读,然后问道:“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把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场面倾注笔尖描述出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见,雷利手中的鲜花掉落在地上,他不顾一切地向爸爸奔去,哭着喊着:‘爸爸!爸爸!我要爸爸!’”另一位学生写道:“望着静静地躺在灵柩里的爸爸,雷利惊呆了。他对自己说,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爸爸没有死,爸爸没有死!”……通过这样的想象描述,雷利痛失父亲的情境跃然纸上,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了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吁。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补白空间在文本中比比皆是,我们在探究阅读时要善于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行行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画面。
  四、突破“定势”,让学生勇于探究
  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多方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例,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学生初读后,笔者提出:“你从哪段话中读出王熙凤的热情?”学生很快从文章中找出了答案,紧接着笔者又连续问了三个问题:“林黛玉几岁了?”“她上过学吗?”“她现在吃什么药?”三个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可见学生的认识仅停留于字面表层,对于隐含着的意思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引导。为此,笔者故意质疑:“这就奇怪了,不是都问了吗?怎么你们一问三不知呀?”“是林黛玉不想回答,还是她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呢?”“王熙凤既然不想知道答案,那么她这样问究竟用意何在呢?”这些问题击中了要害,学生豁然开朗:王熙凤的这番话其实是说給老祖宗听的,她是为了讨好老祖宗!正是教师的巧妙点拨,引领学生突破了思维的定势,帮助学生更正确、更全面地认识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王熙凤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物特点。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智慧与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燕江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静脉滴注铁剂治疗腹膜透析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100例腹膜透析贫血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6月腹膜透析贫血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
事件      积极地热情地迎接并完成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任务 梁志超  全省的教育工作同志应该明确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不能适应当前我省经济建设的要求。这种新形势就要求我们全面规划普及义务教育准备工作、中学和师范学校发展工作,大力发展工农业余教育,扫除文盲。这种规划应以“速度要快、规模要大、质量要好”的要求作为依据。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老年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2例老年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体化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当今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也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名个体,促进他们全体发展。因此,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侧重“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所谓“问题学生”,无非是指那些纪律涣散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何实现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创设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和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体验生活,辨析社会,自
一、在“逆例(型)”中导入,培养逆向思维意识大部分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生活原型,教师喜欢在新授教学的导入环节寻找生活原型,创设有明显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
先天性梨状窝瘘管(CPSF)为临床少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1]。它发源于梨状窝,是第三或第四鳃弓向内与对应的鳃囊相通,形成开口于梨状窝黏膜的窦道,发病率为1%~8%、80%以上患者于儿
当前,人文教育的缺失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功利性至上,而缺少了一些教育本真的东西。我们应该对智育至上、考试至上,重视培养智力而忽视德育因素——情感、态度
<正>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五感"策略,即让学生在直接而充分感觉音响的基础上,感知感受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不仅得到音乐美的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而且有
<正>教学选点,指选择怎样的内容与设计,以及怎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这里的"点",可以是知识的"衔接点",问题的"疑难点",或思维的"起跳点"。本文就小学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