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liveto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跃;丰富多彩
  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目前,还有不少语文课堂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课标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三、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教学《詹天佑》一文,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区。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身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做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四、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练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①涕泪交加;②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③潇洒拱手、饮酒告别;④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该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咏柳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几种送别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初中英语作为初中教学中重要学科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便是以初中英语课堂辩论活动实施策略为题,对初中英语课堂辩论的策略展开分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提供相关依据,促进英语课堂辩论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辩论活动;实施策略  义务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能够组织课堂互动来鼓励学生
摘 要:问题意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学习效益,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从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了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益。文章对初中数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问题意识;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
摘 要:数学课程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拥有较大分数比重,是学生中学学习期间的重要课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的课程标准开始在各个中学中实施,中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影响,其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进行创新与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践行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数学教学能够收获到相应的效果,保证
摘 要:目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教育教学在摸索中不断前行,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还需要继续开拓思路、开阔视,以开放的心和智慧予以对待。有不断努力,认认真真、开拓进取,信息技术教学才能一条持的、有生力的、正确的道路,健康步地发展,达到一个数学成绩提升新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师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工具,也因此创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情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師生关系。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
摘 要:干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干部素质提升,在大数据时代,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为了保证干部教育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干部教育的实效性,干部在线教育需要进行相应地改变与创新,充分地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大数据时代干部在线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干部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干部在线教育;发展路径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发展迅速,大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探索两者整合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其中涉及到了主体的技术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技术的社会化等过程,可以充分体现整合过程中的内在要素的统一本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教学主体的适应、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工具的选择等为切入点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扩大整合的普及范围,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过程  新课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