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强烈的自我创造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孝阳的作品为文坛早已所关注,七〇后的作家,写出的文字,与同时代的人不相随,循着个性而行。近日读黄孝阳在《天津文学》第三期,发表的随笔《我和我的文学》,表达自己的文学观。
   大多的写作者是泛化写作,如同书写的公文,统一的庸俗化标准,发出一致的口号。丧失个性,也不允许个性的存在。没有精神的支撑,散文和随笔,不过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沙石砾,不值一文钱。洪堡特说:“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所有表现形式中出现。散文与每个思想、每一感觉相维系。在一种语言里,散文利用自身的准确性、明晰性、灵活性、生动性以及和谐悦耳的语言,一方面能够从每个角度出发充分自由地发展起来,另一力面则获得予一种精微的感觉,从而能够在每一个别场合决定自由发展的适当程度。”
   写作者不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是选择泡沫的想象。这和俄罗斯作家对苦难的叩问不同,一些写作者逃避,这样可以不担当任何责任,害怕触碰真实的生活。关于心灵的创作,降低为手艺和工匠的行当。
   散文和随笔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它们有共同的特性,不需要戴着面具,做矫情的表演。它们是攀援植物,依附精神的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
   文字的水肿,粗糙,失去古典的诗意美。在没有底线的标准,写作变得随意,趣味低级,心胸狭窄,陷入个人的小情感,没有信仰,在急速发展的时代,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反抗。巴金在谈起,自己为什么写作中指出:“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 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文学是有使命感和担当的重任,不囿于个人,蛋壳似的狭窄小天地。如果一个作家失去思想的尖锐,他无法剖解患病的时代,更不能做病理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拿出合理的方案。文学最终要表现对精神生活的感受,不论文字长短,体裁大与小。一个作家的笔下,不限于写生活,吃穿住行和男女爱情,重要的是精神的高度。
   有一種极强烈的刺痛感,比刀子割在手上还要疼。低头去看。能看见那里有一个伤口,一个不曾愈合过的伤口,流着脓血。再仔细凝视,这些脓血分明是我这些年所写下的字词段落。
   换句话,我所有的写作,也包括相应的文学批评,皆自这个伤口而出。伤口孕育了我,创造了我。
   黄孝阳的感受,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他的“刺痛感”不是阵痛,也不是药物可以缓解和治癒好的。它是心灵的疼,这种疼的缠绕,不时发出致命的电流。他去寻找疼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这些终疑问,在寻找过程中,形成沉重的思考,解开这个谜,才能承救生命。这是艰难的旅程,不是几句牢骚,而是精神修复,所产下的文字。
   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一块钟表,它们即是这块钟表里面不可缺少的一个齿轮。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一粒被上帝掷下的滚动着的骰子,它们即是这粒骰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富人,哪来的穷人?没有悲伤,哪来的欢喜?没有你,又哪来的我?首先是认识自我,然后是摆脱自我。执念渐消,山河震动。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中,镌刻着一句人生箴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表达人类对自己、对未来的思考与追求。简单的五个字,却深藏厚重的意义。黄孝阳不断地发出叩问,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大声的呐喊。当下的作家得意于小富即乐,小情安逸的生活中。写些隔靴挠痒的文字,制造大量的垃圾作品,贴上花样翻新的标签,很少有作家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思索。黄孝阳是一个孤独的行走者,不受时代喧嚣的干扰,独来独往,遵守自己的信仰,绝不接受世俗的污染。
   黄孝阳说:“夜里,在房间里坐。是陋室枯坐。世界在窗户外面闪着光。”这句诗意的话,语言张力,而富有弹性。它蕴藏深刻的东西。这不是随手写下的文字,抒发一些矫情,作表演状。一个在黑暗中的人,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四面水泥围墙,只有窗外有光亮。要么在黑暗中消失,要么奋力的反抗,去追求对光明的渴望。
   当代文学变成“圈子”子里的事情,大多数人热衷于社交、拉关系,很少耐得住寂寞,忍受孤独,更稀少见到对自己心灵的叩问。文字变得琐碎,浮浅如水上的漂浮物,顺流而下,难以发出金子般的光辉。精神的分子,充盈每一个文字中,散发奇异光彩,而不是徒有其名。内容干瘪,丧失生命的汁液。
   网络、报刊的空前发达盛况,发表文字的门槛降低。人们错误的将随笔,误认为随心所欲的写作。一个“随”字,让人们失去辨别的能力,把生活中的碎片,唠唠叨叨的记录下来,寇以随笔,却不知随笔的真正意义。随笔是精神的年轮,多维的展现生命的感悟,更其先锋性,试验性,断片性同,担当重大的责任。
   黄孝阳《我和我的文学》是心灵的地图,他用精神的比例尺标注。从每一个文字的点位,我们读到各种各样丰富的形象,变化万千,这是作家的踪迹史。
   七〇后的作家,进入一种深层的思考和追求,这是难得的。而不是浮浅随大波,写出油光粉面的所谓大作。在北方的春天,我读黄孝阳火焰一般的文字。
   高维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诗集三十余种,主编“大散文”“独立文丛”等书系,现居山东滨州。
其他文献
田晓隐的诗歌写作因为“个人”主体经验及其想象力的占据而显得更加富有暗示意味,在当下诗歌对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想象以及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发起总攻击的时候,他却对个人化的诗性存在充满了想象。在诗坛上,诗人们对个体的存在抱持着各种态度。比如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一个“珍爱怀疑”的人,批评家陈超先生认为“她以独特的思考,沉静而犀利的反讽语言,有力地将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经验总结成可供分析和命名的‘图示’:坚
日前在曼谷国际书展的中国展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芈月传》新书发布暨作者交流会”。该活动由《芈月传》泰文版的出版方暹羅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和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暹罗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代表思迪德·森松本素表示,作为泰国大型的文化综合体之一和泰国引进出版中文书籍数量最多的机构,他们注意到《芈月传》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卓越表现,其作品的高品质和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让他们迅速引进出版。浙江文
湖北女作家尔容历时3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全书33万字,50个章节。以《史记》中伍子胥列传为蓝本,以《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相关史料为补充,从伍子胥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写起,再写伍子胥被迫逃亡,到效忠吴国,展现了他迭宕起伏、波澜壮阔、鞠躬尽瘁的一生,同时,揭示了荆楚三峡一带望氏一脉的由来。小说《伍子胥》揭示了主人公伍子胥刚烈坚韧、
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曾指出:“时尚代谢往来。而诗人——真正的诗人——的领地是不变的: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找到世间万物的真实和谎言。”这是一种智性的思考,其中充满了对诗人自身起始终结的考量。从此处,我们其实应该领悟,诗人身上应该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他的写作不心无旁骛,而是始终面向一个对象——世间万物,而且在写作上保持一种缓慢生长的态势,并且勇于从孤独的迷宫中揭示它们的本质。由此贯穿整个一生的写作,他的作
伦敦大学的英国历史学家丹尼尔·比尔(DanielBeer)日前以所著《死屋:沙皇时代的西伯利亚流放》一书,获得了麦吉尔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康迪尔历史文学奖。康迪尔奖创办于2008年,以該校校友彼得·康迪尔(PeterCundill,1938-2011)命名,意在表彰世界任何国家出版的“最佳英文史著”,因奖金高达七万五千美元(约合人民币五十万元),而号称世界上奖金最高的历史图书奖,今年则以新面目重启,入
诗人剑男认为:人只有在“不断返回故乡的途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看见生命中光亮的部分,看见自己的来路和初心。”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他的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近几年来他不断地将自己的诗歌视野定位到故乡幕阜山,通过对田园的另一种指认来完成对漫游命运的精神救赎。  应该说,故乡情结尤其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情结乃是文学之光中最深沉也最柔软的一束,因为它凝聚着诗人永远无法逃脱的归根心理和本能冲动。尽管剑男在《
作家赵本夫日前在新书《天漏邑》的发布会上接受采访,他说:“从萌发、构思、准备,到最终完成,差不多用了10年。”赵本夫坦言,在《天漏邑》中,不少细节、人物语言,上一分钟还不知道,写到那里时就突然出现了,有种灵感即兴而来的感觉。赵本夫说,自己在小说创作中,除了追求好看之外,更加看重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谈起对一个作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本夫表示,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积累。“一个作家有
作家张翎日前在暨南大学就《劳燕》与师生们一起分享“从史料到小说”的创作故事,讲述抗战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为了创作《劳燕》,张翎在美国查阅大量史料,這样才有了小说中凿实的细节呈现。在她看来,史料考据与想象力,是创作小说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两者同样重要,“史料是小说的龙骨,是让我站在地上脚踏实地的东西。抓住时代洪流中的几个碎片演绎成小说,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这几个碎片必须是真实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
贾樟柯纪录片《一个村莊的文学》日前在西安拍摄。镜头里,贾平凹坐在花坛旁吹埙,期间,贾樟柯会走到跟前与他交流。贾平凹声音稍微有些沙哑,几天的拍摄,他和贾樟柯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贾平凹告诉记者,他们主要还是谈文学,“谈文学是肯定离不开家乡的。”据悉,该片从数十位作家参与、于乡村举办的吕梁文学季开始,追忆马烽,讲述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作家所经历的时代,个人经验、文学表达、新中国记忆彼此交织,展开一个作家
英国作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萨申卡》中文版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的作品现已翻译超过四十八种语言出版。作品包括《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入选塞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马希传记奖短名单),《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荣获英国图书奖的年度历史图书奖),《青年斯大林》(荣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和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