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去脉是孤傲的隐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晓隐的诗歌写作因为“个人”主体经验及其想象力的占据而显得更加富有暗示意味,在当下诗歌对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想象以及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发起总攻击的时候,他却对个人化的诗性存在充满了想象。在诗坛上,诗人们对个体的存在抱持着各种态度。比如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一个“珍爱怀疑”的人,批评家陈超先生认为“她以独特的思考,沉静而犀利的反讽语言,有力地将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经验总结成可供分析和命名的‘图示’:坚信——恐怖——反思——逃离。”在田晓隐这里,似乎完全看不到这一点,但你却不必急切地下结论认为这样的诗人不是一个对生命进行深刻反思的人。田晓隐的反思恰恰深植于他对个体生存的智性与美感想象。他从未期许将个体生命向社会以及历史的深处进行开掘,以期在宏阔的背景上映照出自己的价值,也不将现实托付于个人最本质的“身体”,相反,他将最重要的意旨交给了一场富于想象力的“夜雨”:“借我一生不还是因为我还输得起/但从我身体里/掏出的两钱雨水必须记账/秋后或者来年/那时我已经走得很远/因了断壁残垣上那朵没有盛开的花/我彻夜失眠/昨夜的雨差一点就推开了窗户(《借我一生》)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他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其中的情绪和深层表达。
   那么,诗人用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企图表达什么呢?我想他并不是在简单地对自己进行一种不确证的认知,它希冀的其实是一种安置灵魂的方式,并觊觎得到外界对自己“最真实部分”的接纳和认可,他的《骨头》是这样的诗篇,《冬日简书》也带有这样的性质。但是要让这种存在的真实性被认可和接纳何其容易?因为现实中的我们常常深陷“镜中”,并且“镜中”的我与现实世界中作为个体存在的“我”常常沦陷在矛盾中,互相缠绕,无法自拔:“我的视线被垫高,我的水草茂盛/我在一根被抽空的芦苇里熟睡/我自己跟自己走私,越轨,幽会”(《冬日简书》)这种对个体存在的有力想象,与当下诗歌强调的“去蔽”与“在场”完全相反。并且,这种对存在想象的話语运用带有独特的古典气质。当然,每一位写作的人只对自己独特的话语创作机制有快感,这样的话语尽管极尽锤炼,但作为一种语言方式,无可指摘。
   与对生命体验的直接呈示不同,晓隐的诗歌写作侧重缠绕、迂回,侧重对生命想象的内在玩味。如果从特殊的视角看,晓隐的诗歌中还带有一种“童话”和“寓言”的性质,这种写作在同代人之中非常少见。比如他的《在王城》和《提灯人》,智性的叙述中潜伏着朦胧的“想象化背景”,但是平静、唯美的叙述给人带来广阔的阅读空间。它们所昭示给人的是,这纯粹是诗人对个体生存的一种“栖息式”想象,其中淡淡的忧伤泄露了个人创作的秘密。
   对个体生存的想象是艰难的。它首先让你回到人的最直觉的现实之中,然后遮蔽掉最敏感的感官,此后再向着一连串的物象事理出发,由此生发引喻,最后再通过语言的“派对”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隐性秩序和想象关系。尽管词与物之间有着严密的区别,但是诗歌隐喻的机制让它们互相生发,这让原本自在的物本空间在语言的国度中思接内外,从而攫取出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组合体。其此前的作品《洗脸》非常细致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而《月色硬如铁幕》也是如此,其中的许多意象都构成了互相激发的源泉。这或许是诗人直觉中的无意合成,但是其间感性的价值判断也纠结其中。这种想象非常类似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近譬喻”方法,但如果以“远取义”的方式进行个体想象力的建构,则诗意会显得更加遥远。其《洗雪》一诗曾经是后一类作品的完美体现,而《疼痛索引》一诗也是此类诗作的精致表达。在这类诗作中,你将体会到这种“取义”的艰难,有时你甚至无法想象诗人是如何进行“取义”的。从具体的诗歌展开来看,诗人的取义是纷繁复杂的,逻辑时有断裂。这样的诗篇更多地体现为个体遭际与精神命运的想象性交锋,在诗中核心意象的反复纠缠中,诗人完成了对个体生存的合理性想象。这种“远取义”的方式,对于诗人联想、调动以及融合外在物象事理的能力有着巨大考验。然而,这种对个体生存想象的建构方式在晓隐的诗歌中却最为常见。即使有些以日常经验为临界点所激发的诗歌创作也无不采取此种建构,如其《风吹过瓦面》。当然,此类诗歌在经过一番淘洗式阅读之后,也还能发现一些暗藏的“神谕”。本来此类隐喻性的诗歌就是以“诗思”为指归,只不过含蓄性弥漫得过于开阔罢了。“来龙去脉是孤傲的隐喻”,这当然与诗人对语言的态度密切相关。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我是一只鸟。  这个正月的天空似乎和往年不同,天是湛蓝的,澄澈的。空气中没有那刺鼻的汽车尾气和烟花爆竹的混合气味,冷峻中透着清新。我飞着飞着,正感到好奇,低头一看,往日繁华热闹的街道竟空无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怎么回事?  我飞到一户人家窗前,只见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紧张地议论着什么。侧耳倾听,从他们的交谈声与《新闻联播》的报道声中,我隐约知道了原因:新冠疫情暴发,各地都在积极防控。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禅宗神秀和尚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的了,分数的高低可以决定你在班级中的排名;分数的高低可以决定将来你上什么高中,上什么大学;分数甚至可以决定将来你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分数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拭去“分数”的尘埃,生活会让你看到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空气似乎停止了流动,像一块透明的铁,围在我的周遭,打开的窗子透不进一丝
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共同举办的“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日前在京揭晓,张平的《生死守护》获长篇小说奖;马晓丽的《手臂上的蓝玫瑰》和刘建东的《甘草之味》获中篇小说奖;班宇的《夜莺湖》、張惠雯的《飞鸟和池鱼》、哲贵的《仙境》获短篇小说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的前身是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设立于1999年,迄今为止,已评出十四届,该奖项具有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
日前,一本名为《此时此地》的通信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此地》的两位作者均为文学界的“巨頭”:J.M.库切是来自南非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创作,代表作有《耻》《等待野蛮人》等;保罗·奥斯特是来自美国的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等。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风格颇为不同,库切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南非社会,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强的指涉性;而奥斯特作品多写纽约,描述的是都市人的生活状
内容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以来被公认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六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恰当阐述了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对象的汉语学习很有帮助。因此,将六书理论的相关原理应用到汉字教学是十分可行的。本文将立足于六书理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外国人对汉字艺术的吸引力,让更多人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和汉字来学习汉语,并在学习过程中
轰动意大利的出版界黑马级作品《追恐龙的男孩》,日前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本书在意大利出版当年销量便突破15万册,口碑持续发酵,目前已取得了25万册的销售成绩,登上各大意大利畅销榜的前列。本书是一部让欧洲潸然泪下的治愈之书,曾得到意大利前总理马泰奥·伦齐的特别推荐。小说讲述了男主人翁贾科莫与患有唐氏症的弟弟乔凡尼之间的故事,文字清新自然,真情流露,并深刻刻画出更深层且令人省思的
东紫的长篇新作《好日子就要来了》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小说中,东紫以做假文凭为核心情节,将日常生活的復杂性、讽刺性做了文学的表达。日前,该书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与会专家白烨认为:“东紫把握日常生活的功夫很深,《好日子就要来了》不露声色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以及人性在某种意义上被虚荣所锈损的普遍性,因此这部小说有从多重角度解读的可能性。同时,小说存在人物类型化的问题,仍有可以再
《作家文摘》2018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终评活动日前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作家文摘》作为一份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报纸,其所主持的“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活动举办多年,已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广大读者而言是一份不容忽视的榜单,对图书出版界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经过评选,《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细读文艺复兴》《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我一直认为,对于“70后”而言,假以时日,他们会重返自己生命与成长的来处,重温自己与故乡共同经历过的艰辛、痛楚、欣悦、希冀,以及被某些时代浪潮重新修改与塑造的心路历程,而不仅仅只是局囿于、满足于当下现实生活的摹写和物质层面上的滑翔。这个变化过程在黄咏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如此强调,是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了她蜕变的每个阶段。从早期书写城市繁华与饮食男女,到对底层与边缘人在艰巨生活中诗性超越的描写,到近
内容摘要:“他者”作为当代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5-1995)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中地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与他人问题的思索。根植于多元族群国土的马华文学,有不少作品皆以“他者”——弱势民族为书写对象,除了表现从边缘中发掘人类的困境与现实关怀,更有反映个体与族群等错综纠葛问题之意图。本文在此归纳出几种马华文学中常见的书写“他者”模式,并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