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万物的真实与谎言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曾指出:“时尚代谢往来。而诗人——真正的诗人——的领地是不变的: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找到世间万物的真实和谎言。”这是一种智性的思考,其中充满了对诗人自身起始终结的考量。从此处,我们其实应该领悟,诗人身上应该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他的写作不心无旁骛,而是始终面向一个对象——世间万物,而且在写作上保持一种缓慢生长的态势,并且勇于从孤独的迷宫中揭示它们的本质。由此贯穿整个一生的写作,他的作品将回具有一种非常独到的品质。亦即帕斯所言,他让我们“找到”。或如布罗茨基所言,让我们“见证”。周瑟瑟的诗歌,常年保持着数量上的优势,似乎在“缓慢生长”的定义上做出了相反的界定,然而我们关注的焦点似乎不应该在这里,而是应该从其作品中来观察他对世间万物有没有独到的发现,因为这才代表着作品最重要的意义。
   纵观周瑟瑟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里确实充满了对万事万物的灵性思考,他善于对万事万物进行實验性和探索性的分析,并且发掘那些数不清的“新奇”,从而也表现出丰美的诗意。在诗人那里,万事万物都不是死寂的东西,它们诞生、衰微、死亡、新生,即使是在无穷的循环中也时时充满了新的变数。而诗人正是借助对这些事物变数的细腻观察,从顺势生长的思想火光中,将它们凸显出来,并试图发现和重新创造它们。
   下面我们就以诗人的两首短诗《冰骨》和《马拖着树木》为例来作一番细读。这两首诗,不看标题,阅读者或许很难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如果只是看标题字面上的传达,或许能够感觉到他的寓意,然而不读其诗,“新奇”的感受则无法奔袭而至。前者以“冰骨”映照“父亲”,后者以“马”回应“兄弟”。这种非同一般的发现,看后着实让人心头一颤。不读《冰骨》,我们或许难以想象“父亲的脊背”原来还可以用“冰骨”来隐喻,而寻找父亲的“寓言”,更让我们读出深刻的力量和无穷的悲悯情绪。后者借助两匹马来引出独特的视角,并通过它们“拖树木”的事件来提供一种观察世界和理解物之内心的方向。其实,比赛现场的情境只是一种烘托,也许是这样喧嚣残酷的情境震慑了拉木头的马,它们一时照见了自身的弱小,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失魂的“忧郁”。很显然,此诗中,“忧郁的兄弟”才是落脚之地,这种发现实在是作者最独具只眼的。从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如何透过日常场景的再现来生发诗的内在根基的。无论是对于亲人,还是自然中的事物,诗人都表现出了幽微的情怀和敏锐的洞察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那些“真实和谎言”被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揭橥了出来。
   在诗人的作品中,类似的文本随处可见。比如《在平原上造庙》,诗人意欲借助“造庙”的情事还原出在地下被埋葬的人;《棉花》中的“棉花已经死亡/依然挂枝头”,而诗人意欲呈现的,却是:“病痛中的母亲/晒着太阳”,“她的头/抵在拐杖上面”,像极了“一朵垂死的棉花”;《蓝色的早晨》中,本来是:“我享受故乡潮湿的空气/与蓝色的早晨/我叫姐姐快看”,结果看到的却是“蓝色的天空中/父亲挽着母亲在散步”,于是“我一路跑向树林/去追赶他们”,而“蓝色转瞬即逝”。《我曾经是一只孤独的野兽》中,诗人“在黑暗里摸索”:“自从与它们在洞中分别/我顺着一缕微光/终于走到了人类中间”,然而所经历的过程却是“夹紧短小的尾骨”“藏起茂密的毛发”“穿上裤子与衬衫”。这想象中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惊异,然而除了这些,诗人意欲抵达的仍在后面:“站在双河溶洞洞口”,他要“一声声呼喊里面/还没有走出来的野兽兄弟”。如果我们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与万物合一的精神,大致亦有向大诗人陶渊明诗中所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思想致敬的意图。其《种橘》《荷衣》更是一种向伟大传统致敬的建构,尤其是前者,它激活了屈原当年留下的“橘颂”传统。对于万事万物的而言,文化的意义或许是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真实”,而诗人通过诗歌所做的即是这种有智慧、有价值的开掘。
   从以上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写作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智性写作的惯性。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大都超越出了对事物的粗浅认知,绕过障碍与藩篱,努力地寻求其中能够召唤出生命、生存、生机抑或精神力量的“源泉”式主题,以诠释个体对存在本身的有力“还原”,彰显对命运奥义的深刻认知。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日前,一本名为《此时此地》的通信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此地》的两位作者均为文学界的“巨頭”:J.M.库切是来自南非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创作,代表作有《耻》《等待野蛮人》等;保罗·奥斯特是来自美国的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等。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风格颇为不同,库切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南非社会,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强的指涉性;而奥斯特作品多写纽约,描述的是都市人的生活状
内容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以来被公认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六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恰当阐述了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对象的汉语学习很有帮助。因此,将六书理论的相关原理应用到汉字教学是十分可行的。本文将立足于六书理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外国人对汉字艺术的吸引力,让更多人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和汉字来学习汉语,并在学习过程中
轰动意大利的出版界黑马级作品《追恐龙的男孩》,日前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本书在意大利出版当年销量便突破15万册,口碑持续发酵,目前已取得了25万册的销售成绩,登上各大意大利畅销榜的前列。本书是一部让欧洲潸然泪下的治愈之书,曾得到意大利前总理马泰奥·伦齐的特别推荐。小说讲述了男主人翁贾科莫与患有唐氏症的弟弟乔凡尼之间的故事,文字清新自然,真情流露,并深刻刻画出更深层且令人省思的
东紫的长篇新作《好日子就要来了》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小说中,东紫以做假文凭为核心情节,将日常生活的復杂性、讽刺性做了文学的表达。日前,该书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与会专家白烨认为:“东紫把握日常生活的功夫很深,《好日子就要来了》不露声色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以及人性在某种意义上被虚荣所锈损的普遍性,因此这部小说有从多重角度解读的可能性。同时,小说存在人物类型化的问题,仍有可以再
《作家文摘》2018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终评活动日前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作家文摘》作为一份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报纸,其所主持的“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活动举办多年,已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广大读者而言是一份不容忽视的榜单,对图书出版界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经过评选,《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细读文艺复兴》《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我一直认为,对于“70后”而言,假以时日,他们会重返自己生命与成长的来处,重温自己与故乡共同经历过的艰辛、痛楚、欣悦、希冀,以及被某些时代浪潮重新修改与塑造的心路历程,而不仅仅只是局囿于、满足于当下现实生活的摹写和物质层面上的滑翔。这个变化过程在黄咏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如此强调,是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了她蜕变的每个阶段。从早期书写城市繁华与饮食男女,到对底层与边缘人在艰巨生活中诗性超越的描写,到近
内容摘要:“他者”作为当代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5-1995)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中地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与他人问题的思索。根植于多元族群国土的马华文学,有不少作品皆以“他者”——弱势民族为书写对象,除了表现从边缘中发掘人类的困境与现实关怀,更有反映个体与族群等错综纠葛问题之意图。本文在此归纳出几种马华文学中常见的书写“他者”模式,并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
田晓隐的诗歌写作因为“个人”主体经验及其想象力的占据而显得更加富有暗示意味,在当下诗歌对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想象以及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发起总攻击的时候,他却对个人化的诗性存在充满了想象。在诗坛上,诗人们对个体的存在抱持着各种态度。比如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一个“珍爱怀疑”的人,批评家陈超先生认为“她以独特的思考,沉静而犀利的反讽语言,有力地将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经验总结成可供分析和命名的‘图示’:坚
日前在曼谷国际书展的中国展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芈月传》新书发布暨作者交流会”。该活动由《芈月传》泰文版的出版方暹羅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和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暹罗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代表思迪德·森松本素表示,作为泰国大型的文化综合体之一和泰国引进出版中文书籍数量最多的机构,他们注意到《芈月传》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卓越表现,其作品的高品质和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让他们迅速引进出版。浙江文
湖北女作家尔容历时3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全书33万字,50个章节。以《史记》中伍子胥列传为蓝本,以《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相关史料为补充,从伍子胥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写起,再写伍子胥被迫逃亡,到效忠吴国,展现了他迭宕起伏、波澜壮阔、鞠躬尽瘁的一生,同时,揭示了荆楚三峡一带望氏一脉的由来。小说《伍子胥》揭示了主人公伍子胥刚烈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