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从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到如何思考处理问题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古印度谚语也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的影响之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便是知觉和思维,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便在此存放。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还有习惯,统统构成了潜意识。显意识的活动仅在人们警觉时起作用,在人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差。习惯的力量为何如此大、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人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人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成功的运动员、律师、政客、医生、企业家、音乐家、教育家、销售员,以及其他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正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有助于成功。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有言:"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即命运,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
  一、好习惯的培养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一个拥有好习惯的人,必将受益终生。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因此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等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和’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的形象标准、学生的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方面,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是时代形势所需。
  二、我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
  首先: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谁都知道养成教育非常重要,而小学生的行为能力差,明白的事情不多,因此教师的宣传动员,营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让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主动去做。如教师在给学生排座位的时候,有个别近视的同学教师给安排在了前面,学生不理解,教师跟他们说他近视,看不到黑板,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他。学生明白了其中道理,知道了老师的良好用心,自然会对那名同学谦让,久之谦让的习惯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养成。
  其次、强化训练,自我养成。
  我在平时的学习环境中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我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
  通过学生自我考核监督、学生班干部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三、好习惯的培养要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不同,有的安静,有的好动,有的整天乐呵呵,有的喜欢发小脾气。孩子的性格有好坏差异的,教育孩子,跟孩子沟通要讲究原则、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好之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和行结合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对学生教师要极力鼓励追求上进,发扬刻苦拼搏优点,用不甘落后你追我赶严格要求自己;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激发他们向更高更好的层次发展,磨炼他们的道德意志。
  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人格魅力便会自然得到提升。其实,习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成长中经年累月影响者我们的品德,暴露着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这是一切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质,所以,就让我们将好习惯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去成就我们生命的精彩。
其他文献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笔者试图通过优化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学习,从而践行"轻负高质"的教学成效。  一、课前作业按需选择  学生到了中段,有些字词类的题目应让学生自主完成,其一是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1800万知识青年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年轻人。如今,我们的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八个字又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到村任职最响亮的口号,它既代表着各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殷切期望,也蕴含着大学生村官们任重道远。  2012届的我们已经在基层工作一年有余,这一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承载中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现象,能够步步深思、展开联想,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观点。  通过写作练习,从生活小事入手挖掘深刻道理,学会缘事析理、写得深刻。  通过对三个话题的探讨,引发学生对梦想、信仰、灵魂的思考,从而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悟写得深刻的思维角度——高深宽,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
【摘要】辅导班已经俨然成了学校课堂之外的"合理"延伸,很多家长和学生们都趋之若鹜,甚而乐此不疲。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喜爱读书,因为读书是培养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办法,因为读书是培养人学习兴趣的好帮手,孩子们将从补习班里的逼着学,变成我要学,而且会具备更为强大的自学能力。最好的去处应该就是图书馆,那里的书不光全,而且都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意义。  【关键词】辅导班;图书馆;健康成长  第一部分之告别
所谓“数学小练笔”,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把有关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和收获等,写成文章,其内容一般是表达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反映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可以说它是以“写作活动”带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一种不同形式,是小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反思的好方法。  一.“数学小练笔”的内容  1.描述探索发现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设计探索和开放的学
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发并使用课外古文阅读资源?本案例以《庄子故事两则》的为例,谈谈我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案例描述】  一、教案设计前的文本分析与准备  《庄子故事两则》内容短小,富有意趣,既浅显易懂,又能清楚展现庄子其人其文的特点,同时,《庄子》篇中有很多类似的文言短文,能形成很好的照应,所以,适合精心设计,研究如何有效开发并使用相關课外古文阅读资源。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已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气氛日趋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常常会提出一些“怪问题”或出现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因其内容广泛且紧密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教学本身是由若干个教育事件串联而成。这些事件有些看似平常,却对教育教学活动,学
一、 要想"赢心",就把"对手"放在心上研究,及时抓住学生的心  对于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涉及的基本对象就是学生,很多时候,我们都提倡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对象,因为我们要在一个班级彼此合作,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正确的,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但这里强调在把学生当作合作对象的同时,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对手。把学生上升到"对手"的层面,其实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作合作的对象,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应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实践,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对环境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一、营造环境教育氛围。二、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三,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四、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五、进行家园合作,强化环保行为。  《幼儿
案例背景: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在对话中,可以鼓励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别人质疑。同时在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互相倾听,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以便结合他人的观点,建构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课时的《体积》教学片断为例,针对课堂的有效对话进行剖析,供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