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也是全民健身的重点,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已经从单纯“工具主义”教育目标模式逐渐向多维、多元体育目标模式转变,军事实用、社会效力、个体完善等诸多目标交替出现,著名学者胡小明教授就曾写过一篇《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专题论述,详细阐述了体育功能在变革。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体育教学肩负着对人与文化的双重构建作用。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及其对文化的传播和承载起着重要作用[1]。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的新生军,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蓬勃兴起,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工作开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按照有关法规开展体育工作,是教育部门对民办高校的基本要求[2]。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总结如下:
1.国内公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概述
当前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胡巍,郑颐乐认为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趋势,表现为:(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向“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转变;(2)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观;(3)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4)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5)学校体育环境开始引起关注[3]。索鹏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修补局部教学改革的水准上,必须开展总体课程改革[4]。谢静月认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存在诸多问题:(1)指导思想不明确,导致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只强调某种功能而忽视另一种功能。(2)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实用性。(3)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狭窄。因此,他提出:公共体育应首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立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应包括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俱乐部,由某一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即实行相对独立的纵向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普及与提高中真正每天锻炼1小时;其次体育课程的结构应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5]。汪正毅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健身性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竞技性和体能性项目,前者的“支持率”平均高达82.2%,而后者仅为10.4%和15.3%;技能性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体能性项目。“支持率”平均值分别为68.3%和15.3%;技能性低的项目受欢迎程度高于技能性高的项目。因此,他提出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筹划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6]。吉灿忠,姚贞光指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基本内涵和运动形式也随历史的变迁而变迁。在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优化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从而更清晰地从体育社会化的角度去领悟体育文化;寻找体育教学在今后社会发展中所展现的规律和取向;明确社会资源、社会信息与体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拓宽道路[7]。左新荣,周美英认为:新课程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期待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8]。高升,蔣先军,付银鹰表明体育课程改革发展主要趋势有:不断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课程的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呈现多样化;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10]。朱浩,童建军提出了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化改革:体育课程改革应在“健康第一”的理念基础上,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优化课的结构,形成整体性体育教学体系[11]。陈琦提出了“终身体育思想”了,他认为:国际性的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热潮开始影响到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中出现了为终身体育和健康休闲活动服务的新趋势。并且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生受益”三者紧密结合[12]。李梁以动机理论为依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出:通过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以及正确运用强化手段等多种途径,以培养与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行为[13]。
关于课程评价的转变:陈令伟,董杰,王璋认为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学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校体育应强化健康教育的改革,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9]。
关于课程模式的改革:袁莉萍的调查结果表明:第1学年“基础课”,第2学年“选项课”,第3、4学年“俱乐部”协会制是最受高校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14]。蔡敏华认为:俱乐部是我国高校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最优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15]。
关于教材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广泛地使用。教材如果不使用的话,就达不到我们说的大范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就不可能为21世纪大范围地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我们应该避免过去为了提职称,每个人都去写教材,出完了呢,水平也不高,好的教材得不到使用这种情况。我觉得高教司应采取行政措施,要有一些机制促进使用最好的教材,优秀的教材,这样你才能提高水平。所以,我们要求学校使用优秀的教材。使用优秀教材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应当广泛使用优秀教材[16]。
2.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进入90年代才刚刚起步,随着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学研究,以及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
关于体育教学的投入:姚峰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选取了60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民办教育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民办高校体育师资结构缺乏科学性,国家法规、法律滞后,严重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健康的发展[17]。杜书凯等提到:分析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建议民办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机制,构建民办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管理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目标考核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18]。韩玮等指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师生比例失调;场地器材不足;教师两极分化严重;课程安排不足等[19]。于传伟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差;课程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不足,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0]。靳守国指出:河南省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体育教学文件不规范,特别是场地器材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要[21]。王云升提到:几乎所有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以及体育课课时等均达不到国家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体育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这些情况影响到了民办普通高校的进一步发展[22]。王汝英提到,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可归为6类,按照其影响程度,分别为: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组织形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的教学亲和力;自身运动能力及其他。其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校的场地器材是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23]。
关于教学改革与发展:雷军丽等提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民办院校必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强有力的改革,才能适应民办高等教育总的发展趋势[24]。杜书凯等认为:民办高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建议民办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机制,构建民办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管理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目标考核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建設的力度,全面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25]。赵延金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开展巳经进行二十年了,在这期间,保留了一批优秀的民办高校。在加速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时,我(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7页)们的公立高等教育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我们这种需要,虽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表面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机,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并存,在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6]。浦瑛瑛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民办高校是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兴办起来的,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势头迅速。但民办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该文分析了现有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27]。潘慰元教授曾深刻指出:“作为一种自发产生的办学模式,从民办二级学院的出现,到现在独立学院的逐步规范和健康成长是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的[28]。”
纵上所述,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普通和民办高校体育的管理、教育改革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9.
[2]朱镕基.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1999-6-18.
[3]胡巍,郑颐乐.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透视[J].西安体育学报,2004-5.
[4]索鹏.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学刊,2002,(11).
[6]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7]吉灿忠,姚贞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8]左新荣,周美英.解析课程规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约束性——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实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5,(4).
[9]陈令伟,董杰,王璋.论健康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功能与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7,(2).
[10]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1]朱浩,童建军.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2004,(4).
[1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13]李梁等.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激发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14]袁莉萍.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15]蔡敏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和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0,(8).
[16]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推广[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17]姚峰.对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18]杜书凯,张小微,孙长武.我国民办高校体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19]韩玮,王泳.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分析和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0]于传伟.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9).
[21]靳守国.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2]王云升.陕西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23]王汝英.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0).
[24]雷军丽,李养丽,王金贵.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微观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5]杜书凯,张小微,孙长武.我国民办高校体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6]赵延金.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1).
[27]浦瑛瑛.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4(2).
[28]潘慰元.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作者简介:肖秀显(1979—),女,辽宁丹东人,华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已经从单纯“工具主义”教育目标模式逐渐向多维、多元体育目标模式转变,军事实用、社会效力、个体完善等诸多目标交替出现,著名学者胡小明教授就曾写过一篇《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专题论述,详细阐述了体育功能在变革。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体育教学肩负着对人与文化的双重构建作用。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及其对文化的传播和承载起着重要作用[1]。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的新生军,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蓬勃兴起,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工作开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按照有关法规开展体育工作,是教育部门对民办高校的基本要求[2]。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总结如下:
1.国内公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概述
当前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胡巍,郑颐乐认为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趋势,表现为:(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向“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转变;(2)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观;(3)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4)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5)学校体育环境开始引起关注[3]。索鹏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修补局部教学改革的水准上,必须开展总体课程改革[4]。谢静月认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存在诸多问题:(1)指导思想不明确,导致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只强调某种功能而忽视另一种功能。(2)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实用性。(3)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狭窄。因此,他提出:公共体育应首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立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应包括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俱乐部,由某一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即实行相对独立的纵向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普及与提高中真正每天锻炼1小时;其次体育课程的结构应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5]。汪正毅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健身性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竞技性和体能性项目,前者的“支持率”平均高达82.2%,而后者仅为10.4%和15.3%;技能性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体能性项目。“支持率”平均值分别为68.3%和15.3%;技能性低的项目受欢迎程度高于技能性高的项目。因此,他提出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筹划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6]。吉灿忠,姚贞光指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基本内涵和运动形式也随历史的变迁而变迁。在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优化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从而更清晰地从体育社会化的角度去领悟体育文化;寻找体育教学在今后社会发展中所展现的规律和取向;明确社会资源、社会信息与体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拓宽道路[7]。左新荣,周美英认为:新课程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期待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8]。高升,蔣先军,付银鹰表明体育课程改革发展主要趋势有:不断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课程的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呈现多样化;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10]。朱浩,童建军提出了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化改革:体育课程改革应在“健康第一”的理念基础上,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优化课的结构,形成整体性体育教学体系[11]。陈琦提出了“终身体育思想”了,他认为:国际性的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热潮开始影响到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中出现了为终身体育和健康休闲活动服务的新趋势。并且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生受益”三者紧密结合[12]。李梁以动机理论为依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出:通过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以及正确运用强化手段等多种途径,以培养与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行为[13]。
关于课程评价的转变:陈令伟,董杰,王璋认为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学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校体育应强化健康教育的改革,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9]。
关于课程模式的改革:袁莉萍的调查结果表明:第1学年“基础课”,第2学年“选项课”,第3、4学年“俱乐部”协会制是最受高校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14]。蔡敏华认为:俱乐部是我国高校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最优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15]。
关于教材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广泛地使用。教材如果不使用的话,就达不到我们说的大范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就不可能为21世纪大范围地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我们应该避免过去为了提职称,每个人都去写教材,出完了呢,水平也不高,好的教材得不到使用这种情况。我觉得高教司应采取行政措施,要有一些机制促进使用最好的教材,优秀的教材,这样你才能提高水平。所以,我们要求学校使用优秀的教材。使用优秀教材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应当广泛使用优秀教材[16]。
2.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进入90年代才刚刚起步,随着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学研究,以及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
关于体育教学的投入:姚峰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选取了60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民办教育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民办高校体育师资结构缺乏科学性,国家法规、法律滞后,严重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健康的发展[17]。杜书凯等提到:分析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建议民办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机制,构建民办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管理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目标考核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18]。韩玮等指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师生比例失调;场地器材不足;教师两极分化严重;课程安排不足等[19]。于传伟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差;课程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不足,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0]。靳守国指出:河南省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体育教学文件不规范,特别是场地器材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要[21]。王云升提到:几乎所有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以及体育课课时等均达不到国家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体育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这些情况影响到了民办普通高校的进一步发展[22]。王汝英提到,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可归为6类,按照其影响程度,分别为: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组织形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的教学亲和力;自身运动能力及其他。其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校的场地器材是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23]。
关于教学改革与发展:雷军丽等提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民办院校必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强有力的改革,才能适应民办高等教育总的发展趋势[24]。杜书凯等认为:民办高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建议民办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机制,构建民办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管理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目标考核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建設的力度,全面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25]。赵延金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开展巳经进行二十年了,在这期间,保留了一批优秀的民办高校。在加速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时,我(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7页)们的公立高等教育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我们这种需要,虽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表面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机,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并存,在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6]。浦瑛瑛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民办高校是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兴办起来的,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势头迅速。但民办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该文分析了现有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27]。潘慰元教授曾深刻指出:“作为一种自发产生的办学模式,从民办二级学院的出现,到现在独立学院的逐步规范和健康成长是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的[28]。”
纵上所述,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普通和民办高校体育的管理、教育改革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9.
[2]朱镕基.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1999-6-18.
[3]胡巍,郑颐乐.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透视[J].西安体育学报,2004-5.
[4]索鹏.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学刊,2002,(11).
[6]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7]吉灿忠,姚贞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8]左新荣,周美英.解析课程规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约束性——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实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5,(4).
[9]陈令伟,董杰,王璋.论健康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功能与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7,(2).
[10]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1]朱浩,童建军.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2004,(4).
[1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13]李梁等.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激发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14]袁莉萍.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15]蔡敏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和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0,(8).
[16]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推广[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17]姚峰.对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18]杜书凯,张小微,孙长武.我国民办高校体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19]韩玮,王泳.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分析和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0]于传伟.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9).
[21]靳守国.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2]王云升.陕西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23]王汝英.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0).
[24]雷军丽,李养丽,王金贵.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微观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5]杜书凯,张小微,孙长武.我国民办高校体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6]赵延金.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1).
[27]浦瑛瑛.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4(2).
[28]潘慰元.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作者简介:肖秀显(1979—),女,辽宁丹东人,华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