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短回顾与重新审视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多功能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信息化行政管理系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网校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多媒体课件(积件)、PPT课堂(板书)、网络课程与学科网站、博客。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包括师生在教学中重新定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化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和交流的理念;重视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和终身教育(大教育观的形成)。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的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网上教学模式的探讨;第三代远程教育——网校实践。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到,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从“三中心”切入的,即淡化了传统校园的观念,丰富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从老师和书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应该充分肯定这一阶段信息化浪潮冲击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还应该看到冲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现象,进而将教育改革(以及相关的社会改革)引向深入。
信息时代教育观
信息时代教育观包括普及教育创新、重视潜能发展、采用信息化语言。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第一,要充分重视、深入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一般说来,创新思维是由六种思维形式组成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纵横思维。与常规思维一样,创新思维活动的主体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且都受辩证思维的指导和采用纵横思维的策略。其关键差别在于思维的方向相反,即采用发散思维还是集中思维。传统教育只强调集中思维,即强调对现存理论知识和经验技巧的学习,并且用考试来强化这种思维。前一阶段的教育“转轨”,应充分重视、深入研究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具有原创性人才的需求。第二,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要尊重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教育应使学习者能在他的优势智能领域得到培养,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才是信息时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真正内涵。现存的教育不合理地将“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列为正统和主科,而将音乐、美术(艺术)、体育、劳作、思想品德等列为副科,不受重视。按照信息时代教育观,要重新审视传统学科门类的划分,使所学习的内容与时代同步;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将基于网络的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列为正规教育范畴;拓宽学校培养人才的思路,除课堂教育外,各种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的评比、竞赛(如青少年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应视为培养信息时代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根据200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录音摘编,未经本人审阅)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多功能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信息化行政管理系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网校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多媒体课件(积件)、PPT课堂(板书)、网络课程与学科网站、博客。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包括师生在教学中重新定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化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和交流的理念;重视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和终身教育(大教育观的形成)。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的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网上教学模式的探讨;第三代远程教育——网校实践。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到,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从“三中心”切入的,即淡化了传统校园的观念,丰富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从老师和书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应该充分肯定这一阶段信息化浪潮冲击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还应该看到冲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现象,进而将教育改革(以及相关的社会改革)引向深入。
信息时代教育观
信息时代教育观包括普及教育创新、重视潜能发展、采用信息化语言。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第一,要充分重视、深入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一般说来,创新思维是由六种思维形式组成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纵横思维。与常规思维一样,创新思维活动的主体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且都受辩证思维的指导和采用纵横思维的策略。其关键差别在于思维的方向相反,即采用发散思维还是集中思维。传统教育只强调集中思维,即强调对现存理论知识和经验技巧的学习,并且用考试来强化这种思维。前一阶段的教育“转轨”,应充分重视、深入研究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具有原创性人才的需求。第二,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要尊重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教育应使学习者能在他的优势智能领域得到培养,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才是信息时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真正内涵。现存的教育不合理地将“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列为正统和主科,而将音乐、美术(艺术)、体育、劳作、思想品德等列为副科,不受重视。按照信息时代教育观,要重新审视传统学科门类的划分,使所学习的内容与时代同步;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将基于网络的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列为正规教育范畴;拓宽学校培养人才的思路,除课堂教育外,各种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的评比、竞赛(如青少年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应视为培养信息时代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根据200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录音摘编,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