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皮肤及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的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可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研究证实其与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焦虑症、抑郁症和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存在联系。其发生发展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中炎细胞浸润激活导致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被证明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环节。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在局部微环境中所存在的不同种类细胞因子调控下分化成不同亚群,从而参与银屑病发病。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局部微生物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皮肤及肠道微生物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其他文献
期刊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选择多种多样,而其中瘤体内注射药物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该文对婴幼儿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药物的各项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在婴幼儿血管瘤现代医学治疗中的适应证,评估各种注射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Choukroun等于2001年首次报道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PRF富含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胶原蛋白沉积、新生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术后疼痛、炎性反应及感染发生几率等作用,常用于口腔科及其他创面的修复。近来,有学者尝试将其用于脂肪移植,该文对PRF及其在脂肪移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尿素对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尿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40%、50%、60%、70%)和剂量(3、6、9 μl/ml)的尿素干预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及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碘化丙啶荧光染色观察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尿素作用下,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细胞活性比正常
目的探讨髂骨联合同蒂FDA2趾甲皮瓣和足背皮瓣分区瓦合再造拇指近节平面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7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拇指近节不同程度缺损的患者,共7指,男3例3指,女4例4指,年龄18~50岁,平均29岁,5例为拇指近节近端以远缺损,2例为拇指近节远端以远缺损。将需要再造的拇指分为3部分进行修复,即采用髂骨条移植修复骨支架,FDA2趾甲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创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儿6例,年龄1岁3个月至9岁7个月,平均4岁2个月,其中男4例,女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骨折3例,6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面形不对称、咬合错乱及骨折断端移位,术中应用颌骨牵张成骨器固定,固定后术后第1天开始行牵张成骨延长,每次约0.5 mm,每天2次,直
目的探讨通过耳甲腔软骨瓣折叠矫正轻度杯状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轻度杯状耳患者6例6只耳,男4例,女2例,年龄3~28岁,平均14岁。术中设计耳前及耳后切口,暴露耳甲腔软骨,设计并掀起舌形软骨瓣并向后折叠,远端固定于卷曲耳轮或耳舟软骨处,近端向颅骨膜固定,固定矫正卷曲耳轮,并对耳舟进行塑形。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患耳卷曲耳轮、耳舟均得到充分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先天性小耳畸形可疑致病基因进行详细地功能注释分类,构建蛋白相互联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以明确致病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预测潜在的致病基因。方法(1)利用小鼠基因组信息学(MGI)数据库检索先天性小耳畸形致病基因,将结果汇总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
期刊
乙型肝炎(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皮肤科医师在诊治过程中常遇到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皮肤病患者。随着皮肤科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越来越广泛,HBV再激活已经成为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面临的问题。应重视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HBV DNA复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掌握糖皮质激素致HBV再激活的危险分层,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预防HBV再激活,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