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小耳畸形致病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先天性小耳畸形可疑致病基因进行详细地功能注释分类,构建蛋白相互联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以明确致病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预测潜在的致病基因。

方法

(1)利用小鼠基因组信息学(MGI)数据库检索先天性小耳畸形致病基因,将结果汇总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

结果

(1)通过MGI检索获得FGF8、EYA1、HOXA2等68个小耳畸形致病基因。(2)PPI互作网络包含65个节点蛋白和174条互作连线,平均节点度是5.35,集聚系数是0.437,PPI富集P值为0。(3)PPI网络中初步筛选关键节点蛋白,前10项依次为CTNNB1、FGF8、EGFRBCL2、PAX6、FGF3、FGF10、WNT5AFGFR1和MAPK1。(4)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致病基因参与耳形态发生、耳发育、胚胎器官形态发生等生物过程;参与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调节区域DNA等分子功能;不同基因表达的产物位于细胞核、细胞器腔等亚显微细胞组件;致病基因参与癌症通路、黑色素瘤等疾病、MAPKRAS等信号通路途径。

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了先天性小耳畸形致病基因的PPI网络,以及详细的GO、KEGG富集分析数据,关键节点中包含了已被证实的先天性小耳畸形致病基因,初步证明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可行性;部分节点与FGFWNT等联系密切,可能为先天性小耳畸形潜在的突变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Bmi1对小鼠颅缝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分离并培养出生后2~5 d的同窝C57BL/6 J乳鼠(6只)原代后额缝及矢状缝衍生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多系分化能力鉴定2种颅缝来源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种颅缝间充质干细胞中干细胞特性相关基因Bmi1、Twist1、Axin2及Gli1 mRNA表达水平,并在矢状缝间充质细胞中转染Bmi1小干扰R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多块颅骨截骨加联合牵张成骨术治疗婴幼儿非综合征型舟状头畸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8例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3~2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4例为典型的舟状头,2例为前舟状头,2例为后舟状头畸形。根据舟状头畸形类型,设计不同的截骨方式和牵引方向。采用超声骨刀将颅顶骨进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的单原子层蜂窝状结构晶体,石墨烯及功能化后的衍生物因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同时具备良好的抗菌性及生物相容性,在医学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主要总结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和它们的复合物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菌机制方面的相关理论,生物相容性以及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期刊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选择多种多样,而其中瘤体内注射药物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该文对婴幼儿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药物的各项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在婴幼儿血管瘤现代医学治疗中的适应证,评估各种注射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Choukroun等于2001年首次报道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PRF富含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胶原蛋白沉积、新生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术后疼痛、炎性反应及感染发生几率等作用,常用于口腔科及其他创面的修复。近来,有学者尝试将其用于脂肪移植,该文对PRF及其在脂肪移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尿素对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尿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40%、50%、60%、70%)和剂量(3、6、9 μl/ml)的尿素干预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及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碘化丙啶荧光染色观察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尿素作用下,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细胞活性比正常
目的探讨髂骨联合同蒂FDA2趾甲皮瓣和足背皮瓣分区瓦合再造拇指近节平面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7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拇指近节不同程度缺损的患者,共7指,男3例3指,女4例4指,年龄18~50岁,平均29岁,5例为拇指近节近端以远缺损,2例为拇指近节远端以远缺损。将需要再造的拇指分为3部分进行修复,即采用髂骨条移植修复骨支架,FDA2趾甲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创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儿6例,年龄1岁3个月至9岁7个月,平均4岁2个月,其中男4例,女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骨折3例,6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面形不对称、咬合错乱及骨折断端移位,术中应用颌骨牵张成骨器固定,固定后术后第1天开始行牵张成骨延长,每次约0.5 mm,每天2次,直
目的探讨通过耳甲腔软骨瓣折叠矫正轻度杯状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轻度杯状耳患者6例6只耳,男4例,女2例,年龄3~28岁,平均14岁。术中设计耳前及耳后切口,暴露耳甲腔软骨,设计并掀起舌形软骨瓣并向后折叠,远端固定于卷曲耳轮或耳舟软骨处,近端向颅骨膜固定,固定矫正卷曲耳轮,并对耳舟进行塑形。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患耳卷曲耳轮、耳舟均得到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