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儿6例,年龄1岁3个月至9岁7个月,平均4岁2个月,其中男4例,女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骨折3例,6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面形不对称、咬合错乱及骨折断端移位,术中应用颌骨牵张成骨器固定,固定后术后第1天开始行牵张成骨延长,每次约0.5 mm,每天2次,直到骨折复位,患儿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后停止,固定1个月后拆除延长器,后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程度、患儿张口度及骨折处牙齿咬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儿牵引过程顺利,牵引时间为15~20 d,牵引距离为15~20 mm。6例患儿的颌面部骨折经牵张成骨复位后固定1个月,取出延长器,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错位愈合,无骨不连及假性骨关节形成,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张口不受限。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患儿颌面部外形正常,发育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

结论

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复位可靠,可控性高,可作为儿童颌骨错位性骨折常规复位方法的一种补充。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单侧冠状缝早闭症的头颅、额眶前移截骨术以及额眶牵引的有限元模型,分析颅面、颅底及额眶前移术的力学特征,以期指导后期牵引器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2015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就诊的6岁单侧冠状缝早闭症男性患儿,通过头颅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将数据输入Mimics 17.0中进行轮廓提取,重建完整的三维头颅骨组织,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 12.0、H
目的初步对比单纯口服普萘洛尔与联合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乳膏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对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婴幼儿血管瘤专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4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均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与此同时将每个病灶均分为两半:一半局部涂抹0.5%马来酸噻吗洛尔乳膏,另外一半不做局部处理,治疗持续4个月。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1.5~5.0个月。对病灶颜色、
目的探讨Bmi1对小鼠颅缝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分离并培养出生后2~5 d的同窝C57BL/6 J乳鼠(6只)原代后额缝及矢状缝衍生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多系分化能力鉴定2种颅缝来源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种颅缝间充质干细胞中干细胞特性相关基因Bmi1、Twist1、Axin2及Gli1 mRNA表达水平,并在矢状缝间充质细胞中转染Bmi1小干扰R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多块颅骨截骨加联合牵张成骨术治疗婴幼儿非综合征型舟状头畸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8例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3~2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4例为典型的舟状头,2例为前舟状头,2例为后舟状头畸形。根据舟状头畸形类型,设计不同的截骨方式和牵引方向。采用超声骨刀将颅顶骨进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的单原子层蜂窝状结构晶体,石墨烯及功能化后的衍生物因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同时具备良好的抗菌性及生物相容性,在医学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主要总结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和它们的复合物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菌机制方面的相关理论,生物相容性以及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期刊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选择多种多样,而其中瘤体内注射药物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该文对婴幼儿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药物的各项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在婴幼儿血管瘤现代医学治疗中的适应证,评估各种注射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Choukroun等于2001年首次报道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PRF富含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胶原蛋白沉积、新生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术后疼痛、炎性反应及感染发生几率等作用,常用于口腔科及其他创面的修复。近来,有学者尝试将其用于脂肪移植,该文对PRF及其在脂肪移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尿素对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尿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40%、50%、60%、70%)和剂量(3、6、9 μl/ml)的尿素干预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及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碘化丙啶荧光染色观察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尿素作用下,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细胞活性比正常
目的探讨髂骨联合同蒂FDA2趾甲皮瓣和足背皮瓣分区瓦合再造拇指近节平面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7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拇指近节不同程度缺损的患者,共7指,男3例3指,女4例4指,年龄18~50岁,平均29岁,5例为拇指近节近端以远缺损,2例为拇指近节远端以远缺损。将需要再造的拇指分为3部分进行修复,即采用髂骨条移植修复骨支架,FDA2趾甲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