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图形联想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形联想能力呢?
一、通过图形类比,培养类似联想能力
所谓类似联想,指的是人们能够从几件事物的相似处着手,展开有效的联想活动。类似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想象能力,通过类似联想,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使学习更有效。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图形之间的类比迁移,并以此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类似联想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美术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想象。
例如,在教学《夸张变化的图案造型》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呈现了各种图案造型,在这些图案造型中都是通过夸张或者变化的手段进行构图的,因此,这些图案造型引发了学生的无限想象,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夸张与变化在构图中的重要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很自然地根据夸张与变化这两个标准把图形分成两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这些图形进行归纳与简化。最后,我再给学生出示了几幅图,让学生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在局部或者细节处利用夸张、变化的手段进行重新构图造型。这样,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二度创作,生成了很多新的作品。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夸张、变化入手才有了有效联想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他们的类似联想,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图案特征更明显,更典型。
二、通过图形转化,培养接近联想能力
接近联想是指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接近联想能力能够诱发学生的美术创想。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图形转化,进行接近联想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求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讲述,而应该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作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色。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只是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通过图形推理,培养因果联想能力
因果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可以说因果联想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想象效果与想象空间。而美术创作的过程则更需要这一种能力。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推理,培养其因果联系能力。图形推理的主要方法可以采取记忆画、想象画、组合画的形式,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推理。
例如,在教学“为童话、寓言配画”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紧紧抓住让学生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童话、寓言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这一些童话、寓言内容所塑造的形象特点及情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按组图创作的规则进行构图,并借助典型图形的描绘特点通过线条、色彩等因素进行构图。学生在课堂上所创作的很多作品是有效地表现了童话、寓言的内容及其情节,有的学生还通过漫画的形式典型化地表现了内容特点。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又看到了教师正是因为把课堂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根据内容特点进行提炼与重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因果推理,从而才创作了很好的作品。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而图形联想则是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图形类比、图形转化、图形推理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培养,从而让美术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任编辑:祝维宁
一、通过图形类比,培养类似联想能力
所谓类似联想,指的是人们能够从几件事物的相似处着手,展开有效的联想活动。类似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想象能力,通过类似联想,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使学习更有效。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图形之间的类比迁移,并以此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类似联想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美术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想象。
例如,在教学《夸张变化的图案造型》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呈现了各种图案造型,在这些图案造型中都是通过夸张或者变化的手段进行构图的,因此,这些图案造型引发了学生的无限想象,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夸张与变化在构图中的重要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很自然地根据夸张与变化这两个标准把图形分成两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这些图形进行归纳与简化。最后,我再给学生出示了几幅图,让学生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在局部或者细节处利用夸张、变化的手段进行重新构图造型。这样,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二度创作,生成了很多新的作品。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夸张、变化入手才有了有效联想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他们的类似联想,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图案特征更明显,更典型。
二、通过图形转化,培养接近联想能力
接近联想是指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接近联想能力能够诱发学生的美术创想。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图形转化,进行接近联想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求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讲述,而应该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作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色。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只是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通过图形推理,培养因果联想能力
因果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可以说因果联想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想象效果与想象空间。而美术创作的过程则更需要这一种能力。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推理,培养其因果联系能力。图形推理的主要方法可以采取记忆画、想象画、组合画的形式,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推理。
例如,在教学“为童话、寓言配画”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紧紧抓住让学生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童话、寓言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这一些童话、寓言内容所塑造的形象特点及情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按组图创作的规则进行构图,并借助典型图形的描绘特点通过线条、色彩等因素进行构图。学生在课堂上所创作的很多作品是有效地表现了童话、寓言的内容及其情节,有的学生还通过漫画的形式典型化地表现了内容特点。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又看到了教师正是因为把课堂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根据内容特点进行提炼与重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因果推理,从而才创作了很好的作品。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而图形联想则是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图形类比、图形转化、图形推理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培养,从而让美术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任编辑:祝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