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教育的“价值观”与立场问题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cz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书法已经从实用向艺术审美转换,因此,在书法教育方面首先要解决“价值观”和立场问题。由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观”的规定性,因而高等书法教学就不单单是普通的毛笔字课教学;而在初等书法教育教学中,书法课堂应以艺术的趣味性来为主,应让孩子在渐入佳境中品尝到书法挥运之美以及汉字结构之美。在这样一种宏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将书法课上成精彩纷呈的美育课,则是书法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特色学校;书法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17-04
  【作者简介】陈振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310058)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谈到中国当代的书法教育,貌似有很多话要说。业绩巨大是毫无问题的,但越走下去,问题越多,质疑也越来越多。书法从无到有、借助于写毛笔字的文化传统,渐变成书法艺术,汉字的规定性没变,毛笔、宣纸没变,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没变,总之,对象、方法、过程都未变,变的只是两个不被人注意到的去处,一是生存环境,从书斋转向展览厅,又一是“价值观”,端楷正字整齐划一不再是唯一,各种表达方式尤其是行草书的一枝独秀,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钟情与倾爱,美其名曰:抒情。但只要基本条件不变,则艺术展厅也好,毛笔宣纸使用也好,貌似都不是什么大事,可以忽略不计漠视之。过去在研究书法高等教育时,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与体系化、与教学法的规范化方面致力于改造创新,但并没有意识到还有什么“价值观”与“基本立场”问题。
  80年代初介入书法美学论辩大讨论,第一次直面“书法是什么”的问题。在对书法艺术“性质”的确定、分析、判断、归纳过程中,抽象、具象?时间、空间?抒情、写意?形式、内容?汉字、图像?线条、结构?主题、文字?中锋、侧锋?……这一组组互相对立又互相牵制的范畴的被划出,与实用的写毛笔字并无关碍,但却是书法作为艺术必须直面的根本思考题,它极大地刺激了笔者的求知欲望与思辨力。而在对它们的研究中,大致确立了笔者对书法艺术的定位与立场:它应该在当下表现为一个重艺术审美的性格,而与过去我们习惯的写毛笔字写漂亮了即是书法艺术的幼稚思维切割清楚。从理论证明来看:它们之间不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杂关系,而是泾渭分明、互不领属。
  这是因为,书法中原有的写毛笔字的实用价值,早已在民国初年相继退出实用舞台。先是钢笔字(工具)、简体字(从书法到准汉字),到白话文(文化根基)又到横式左起、标点符号(书写形式),新文化运动告诉我们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革命”。若详论之,则基本上是旧文化向新文化转身;实用向艺术审美转身——这就是当时书法的“价值观”。
  这就是说,在实用与艺术两选之间,当以艺术审美为中心;在个人书斋与作为公共空间的展览厅之间,当以展览厅为中心。只要书法从过去的文化技能和修养,转向当下艺术创作与展览厅,那么这对一个创作家而言,其实即意味着要着重看对象的艺术“眼色”,直面展赛竞争与接受方观赏方(比如美术馆观众的选择或者展赛评委)的评判,以他们的选择为选择,如果不考虑这种来自主体以外接受方的选择,作品就不会被认可,无法获得评价——书法进入艺术创作时代、进入展厅时代,进入到被观赏并谋求被专家与观众接受与否的时代,它的“价值观”也必须与时俱进,呈现出这一时代的鲜明特点。只知道抱着老旧的文人书斋思维方式,以为老式的文人风雅可以延续日久不用变更,是体察不到其实今天的书法观念已经有了本质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的。
  以此类推今天的高等书法教育(大学以上),和初等书法教育(中小学书法教育),笔者更坚持认为:“价值观”与立场问题必定是首要的问题。
  (一)关于高等书法教学的“价值观”
  80年代初中期,笔者在浙江美术学院第一次带本科大学生班,当时书法教育被一般人理解为写毛笔字教学,在技术上(用笔结构上)字写得好,印刻得好,就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一开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但逐渐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越来越多。比如,陆维钊先生在60年代制订过《书法教学大纲》,为什么要强调篆、隶、楷、行、草五体书在课堂上齐头并进而不是专攻一体即可应世?从写毛笔字角度看,善一体专攻精熟足矣,为何要五体书并进?又比如,陆维钊先生在《书法教学大纲》提到学碑、学帖,尤以学碑强调“想象力”理论,要在石刻剥蚀之迹上运用艺术“想象力”加以补充完善之,这是一般写毛笔字完全不需要的。一般写字,技法熟练足矣,学墨迹如赵孟頫、董其昌,或唐碑如欧、虞、颜、柳光滑洁净,现在去学魏碑残缺斑驳之迹本就舍近求远极为不妥,还要发挥“想象力”去合理弥补笔道,实用的写字何尝要如此自我作难?《大纲》列出魏碑,光是《龙门造像记》就有十数种,岂不是与实用写毛笔字南其辕而北其辙?再比如,《大纲》列出理论学习课程有《书法史》《书法碑帖欣赏》《古文字学》等等,一般写毛笔字只要单一的技术熟练,何须如此麻烦?
  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是针对书法作为“艺术”,而不是“写毛笔字”的立场而发。其间的差别,正是对书法的立场、视角、“价值观”的截然不同的差异所致。你心目中的书法是什么定义?你就会选择对书法釆取什么态度与立场。
  这就是说,早在60年代陆维钊先生即以他的先知先觉,为高等书法教育定了一个立场、基调,再结合他是奉命在美术(艺术)学院而不是中文系办书法专业,则它的“艺术”立场中必然还会含有潘天寿院长的审查、批准、首肯意见,因此,它是一个当时首倡者、奠基人、执行者共同的认知与立场——“艺术”的而不是写毛笔字的立场与价值观。虽然《大纲》成于60年代,尚未赶上80年代书法热与展厅时代,但在价值取向却是毫不含糊的。   60年代有此卓越的前瞻眼光,证明了陆维钊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髙等书法教育大师巨匠。再看看今天100多所大学开设本科书法专业,又有哪些能分得清楚这“价值观”的差异,从而为当代大学书法教育做出有效的定位?绝大多数不还是在用传统的写毛笔字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指导吗?而我们这一代在大师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大学教师所作出的贡献,就是通过高等教育课程框架的组织性特征,完成了书法学的学科体系结构的建设,比如在书法的五体书分门指导中,增加了“训练”的概念,强调技法教学的有序性与可检验性,并提出了符合书法美学时空关系的“程序训练法”,分为“构成训练法”“体验训练法”两大内容,对应并规范于书法式的教学行为。又在理论课中提出“史学系列”:含《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批评史》《近现代书法史》《日本及海外书法史》。“美学系列”:《书法美学概论》《书法学概论》。再加上高等书法领域中一个应用型科目:《高等书法师范教学》。最后还有一个收官总领之作:《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又因为书法是定位于艺术教育,故而特意新增加了一个《大学书法创作教程》。有美学(艺术审美的)、有创作(必然是艺术而不可能是写字的)、有专业教学法(艺术本科教学)都与写毛笔字无关,而是书法作为艺术审美的“价值观”的规定性所致。它根基于陆维钊先生60年代当年指明的方向,和逻辑推衍出的必有内容。它是陆维钊先生当年富有前曕性的先进思维具体化、细密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初等书法教学的“价值观”
  笔者最近五年间不断有机会接触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内容。笔者花了三年,实施“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公益培训计划”。专门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基层一线小学教师编写了教材、制定了教师培训项目。教他们书法,更教他们课堂教学法。同时也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正值2011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开书法课以倡导传统文化,2014年必须全面落实。于是对当今的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推行难度、病症缘由有了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其实,早在十余年前,笔者就曾经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的活动中,关注过这方面的情况,还曾经做过几次有关这一主题的讲演,发表过一些独特的观点。但当时兴趣主要在高等书法教育研究方面,即使在初级书法教育方面有一些新想法,也未能深化与系统化,如果不是最近实施“蒲公英计划”、编教材立框架、培训时专门注重“教学法”等等,恐怕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缘由。
  问题首先从现在的书法进课堂开始说起。在全国各小学,99%没有专职配备书法教师。偶然有书法课,都是临时请社会上的书法家代课,或者由本校语文老师、图画老师代兼。这并不奇怪,在一切以升学、中考、高考为标准的取才模式中,语文数学外语是第一梯队,学校所有资源都向他们倾斜,为的是确保升学率。而物理、化学、政治、地理诸课紧随其后,到图画音乐课已经是三等公民,可有可无。书法是刚刚被提出,既无历史悠久之利,又无身份合法之正。自然是最底层的地位。而作为权宜之计的外聘书法家的做法,既无对教学法钻研的积累,又无作为教师的身份意识(而多有艺术家散漫习气),更无对教学过程因果关系的程序设计,这样的状态,怎么担当得了我们对新设书法课的一应期望?
  教育部对于小学开书法课,因为是定位于艺术,所以把原有的写字课内容在一二年级合并于语文课,从三年级开始才明言“书法”,明确是指书法,而不是写字。原本在语文课里即有“写字课”,它是和识字、读字、写字的各种文化能力混在一起的,是指写硬笔字与毛笔字之“写字”课。现在既不沿用旧称,改课名曰“书法”,自然是与原来的思路大不相同。那么,一个最简单的合乎逻辑的区分就是:过去的写字课是实用写字,今天书法课则是艺术的书法,如果还是定位于写字,那干脆直称写字课,干吗绕个弯子去改称什么名不符实的“书法”课?
  事实上,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作为实用的一笔一画写端正汉字、以及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的笔顺,早已被电脑键盘拼音打字所取代。纸墨书写还是键盘打字,书写还是拼写,正在极大地改变新老两代人的“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肯定最熟悉的是后者。这样,在与书法艺术学习相比时,写毛笔字是较实用的、缺乏艺术气质的;而在与毛笔字还保留部分书法要素的情况相比,实用的硬笔写字更是非常实用,谈不上什么艺术;那么,以此对比关系逐级类推,今天互联网键盘打字更是在艺术上不值一提——既然在日常生活中字都不用写了,中小开书法课,怎么不应该从艺术审美入手?日常写字都变成打字了,还要传统的旧写字课作甚?
  但遗憾的是,在理解今天开设书法课,发动教育界编写教材时,太多陈腐价值观控制下的写字式教材堂而皇之地充斥于市,可谓以书法其表写毛笔字其里,这种表里不一南辕北辙却又是长久的习惯认识,为何大家见怪不怪还以为正道?只要翻开课程名目,便是点应该怎么写、横应该怎么写、宝盖头怎么写、双人旁怎么写、三点水应该怎么写、走字底怎么写……教的都是实用的写字技巧。根本犯不着在语文课之外再重开一门书法(艺术课)来承担如此重复的内容。
  以写字立场去看书法课作业,就会特别纠缠于对与错,错有千奇百怪,对则定于一尊,于是,老师在课堂上就持着一杆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业。因为学生没有经过训练,写错是常有的事;于是在老师“价值观”与立场差异所带来的责备的叨叨声中,学生被反复告诫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在互联网和平板电脑电子游戏泛滥的时代,外界诱惑五花八门,本身就不耐烦这枯燥死板的笔画练习,还要反复饱受指责,这书法(写字)课上得越多,小学生们的心理上就越讨厌——国家精心开设课程,精心培养出的却是一个个书法叛徒,这是许多老师始料不及的吧?
  改变初等书法教育的现状,首先要考虑今天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时代,若不用一个艺术的有趣的过程来吸引小学生,只告诉他只准怎么做而不是试试各种表现的做法,是必然有害于书法教育的。比如书法艺术表达中,一个“竖”笔在古代名家中有数十种写法:王羲之的写法、颜真卿的写法、欧阳询的写法、苏轼的写法、米芾的写法……你喜欢哪一种并能表达出来?又比如一个“国”字四框四根线,有多种表达,亦有多种衔接方式:粗细、燥润、长短、顿挫、圆转方折……已有的范例上,你作为初学的3-6年级小学生,还能加几种?   不从书法课的立场出发,不专注于艺术的“价值观”,不充分应用审美的魅力,还只是拘滞于60年前的写字式的偏旁部首、点画撇捺,而且还只能允许唯一正确的作业答案,其他都是错的。翻翻今天的书法进课堂的推广与号召,这样的旧式写毛笔字的思维方式充斥遍至,至少在“价值观”上落后60年!
  遍观目前推出的书法进小学的教材编写,从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课堂要求、教学能力培养,到处可见实用与艺术的不同“价值观”、立场所带来的截然相反做法与效果。前者沿袭清末民国以来习字和认字、识字等文化要求混在一起,讲究正确与唯一,凡不对必错必纠之。后者被强调旨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尤其是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电脑时代、拼音键盘时代,面对“强敌”压境,提倡快乐学习,写书法可以有多项正确的选择,鼓励兴趣,既引导学生写好书法,又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前者越努力,越使孩子在“应试书法”的怪圈中讨厌书法、叛逆书法,后者则让孩子在渐入佳境中品尝到书法的挥运之美与汉字的间架之美,出发点不同,结果相去霄壤,“价值观”的根基、立场、方向的决定性意义,岂能如此无视之?
  (三)关键是“价值观”
  我们平素在讨论“价值观”、认识论问题时,纯粹的书法史家常常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空洞的概念理论,讨论得一头雾水,结果什么具体问题都解决不了。它既不能帮助一个书法实践家迅速分辨中锋偏锋侧锋并提升其用笔水平;也无法证明为什么二王被公推为“晋韵”标志?为什么唐代书法以楷书为代表?文人书法究竟以宋代为准还是以晋人为准?草书到底是“匆匆,不暇”而成、还是“匆匆不暇”……而许多书法教师也势必闹不清“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究竟有什么意义?古文字基础有哪一些?篆书有必要强调它的古文字基础吗?为什么隶书要“雁不双飞”?写楷书为何要九宫格、米字格?这些学书法人最关心的内容,恰恰与“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具体地看,的确没有什么关系,不关心书法“价值观”一点也不影响有效地学习书法,但仔细捉摸这一连串随手拈出的问题的背后的逻辑关系,忽然发现每个问题都隐藏着一个因果的选择:因为“价值观”确定了A,据以提出的问题与答案,也一定是A的逻辑伸延而不会是B。比如就书法创作而言,前举“匆匆不暇,草书”则从实用需求出发应写快,是写毛笔字式,因为慢了来不及。而“匆匆,不暇草书”则指草书当慢写,匆匆忙忙没有时间,来不及写草书。前者指草稿书,后者指艺术草书,这就是“价值观”立场在起作用了:视它为写毛笔字者,取前者,视它为书法艺术的,取后者。既然今天毛笔字已退出实用写字舞台,那么写草书当然在学艺术审美,这是它基本的价值观与立场,于是所有的使转辑让、顾盼开合、枯湿浓淡、粗细方圆、长短点线……都在钻研反复揣摩之例——写毛笔字要笔画整齐划一,因为这样是书写最方便迅捷简单的,但草书艺术学习则需要丰富多彩随机应变,变化越多越好,技巧表情越丰富越好,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书法教学目标。
  又一个范例是关于书法教学中的结构空间练习。比如九宫格、米字格,以及各种偏旁部首的规则,乃至今天新编教科书中充斥遍布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结构……这些规则的被提示并在过去长久以来被编为课程,其实指向的是汉字文字的构成规则(写字识字读字课、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书法作为艺术的构成规则(它才是书法课的内容);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重合度,但从教学立场和“价值观”角度看,这是截然相悖的两个目标指向。前者指向标准化统一化,越整齐划一越好;而后者则指向丰富的艺术表情,越千变万化不定于一尊越好。
  以此来构建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初级书法课,除了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中已有习字内容,已经建立起对汉字的间架结构认识与应用的基本要求。到了三年级,既然教育部特别要求开设书法课,这书法课当然不能雷同于语文的习字课,而应该体现出书法(艺术)课的品质。它当然不能是让三年级学童去写草书、篆书,而是同样以楷书为基础。比如,对半包围结构“同”字,过去是要求学生字形笔顺写对,不能有错。现在却是用它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比如让小学生任意书写十个“同”字,每个要不一样?又比如古代名帖如颜、柳、欧、赵的“同”字有多少种写法?学生能分辨并试着临摹一下以体会其间不同的形态表达?再比如与“同”字字形相近的汉字结构如“丙”“芮”“而”“内”也试着来做一次相同的从观察、分辨、理解到表达的教学过程?这是基于实用的写字式“价值观”,还是书法式“价值观”?
  如果仅仅是写字式书法教学“价值观”,一则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中已有习字课,而教育部完全可以沿用原有名称“写字课”,不必特地再去更名“书法课”以自找麻烦又自我混淆。但既然教育部明确提出的是“书法课”,就应该给出截然不同于写字课的;崭新的、足够的内涵与定义。不能再“老方一帖”,仍在懒惰地沿用60年前“写字课”的旧套路旧观念。但遍观现状,似乎情况非常不乐观。
  在书法教育界尤其是初等书法教育界,正缺少一批有严格思想定位的教育改革家。所以,书法进中小学课堂,本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正是因为没有人去从“价值观”与立场问题入手,迅速认清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键盘时代的特征,梳理写字与书法各自不同的理论规定性与目标、方法的差异性,方向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把本来应该精彩纷呈的小学书法课变质成为枯燥乏味的应试式写字课,倘若这样,该会造成多大的时代遗憾?面对一代代孩子们越来越讨厌书法的取向,我们这些有志于推广书法教育的教师们,又当何颜以对?
其他文献
【关键词】《雁塔圣教序》;风格特征;艺术价值;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5-0034-03  【作者简介】李梦媛,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博士生。  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南京市江浦實验小学学生 李浦贤  指导老师:狄万刚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路校区学生 吴相然 指导老师:楊君荣
【摘 要】书法是“纸上的音乐和舞蹈”,汉字的结构布局、笔画变化都让书法充满美感。“口字及口字旁的字”一课,帮助低年级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并掌握相应的书写规律,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打造“乐学、会学、美学”的书法课堂。  【关键词】写字教学;书写规律;感受体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9-0076-03  【作者简介】
摘 要:开展STEM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略方针的体现和需要;STEM教育可以看作以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课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有一定关联程度的学习经历的教育方式或是教育模式。笔者以开发的基于STEM的项目式学习案例“证明地球是圆的”为例,详细阐述了STEM主题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课堂的思考,体现了通过基于工程的项目式学习的过程,运用数学、科学的知识解决方案,技术达成目标,从而
【摘 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儿童的习字兴趣,激活儿童主动学习书写的动机?作为教师,应当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写字学习心理,同时立足对写字学习实质、特点、规律、影响等要素的科学认识,设计“走心”的评价方式,不同学习阶段,应当分别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形象化评价,支持性评价,促进性评价,还应营造“舒心”的评价空间。  【关键词】写字教学;评价;书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
【摘 要】为了解决在书法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实际问题,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书法教研组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试图从“部件拆组”的角度进行小学书法课堂新的探索与实践,意在加深学生对汉字字义、字形的理解与识记;增强书法学习的兴趣、简化学习难度,快速掌握汉字结构组合规律,提高书写水平。  【关键词】书法;课堂教学;部件;部件拆组;字源识字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
庚子新年,在全国人民喜庆鼠年新春之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全国各地确诊病例不断增加,时刻危害着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武汉疫情”也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为唱响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时代强音,赞美“白衣天使”,讴歌“最美逆行者”和一线工作人员,全国各地书法家协会和书法教育特色学校自发进行“抗疫”主题书法创作,用毛笔书写时代心声,传递人间真情,鼓舞人民斗志,弘扬社会正气,为疫情防疫阻击战贡献了艺术的力
【摘 要】竹西小学以书法特色教育为抓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为校训,凸显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学校校园环境墨韵飘香,书法课堂特色彰显,书法教材贴近生活,书法活动丰富多彩,与书法的缘分,使民族文化精粹在孩子们心中得以生根、发芽,浓浓的墨缘一定会伴随孩子们走好人生之路。  【关键词】墨香环境;课堂特色;校本研修;书法活动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