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媚遒逸 貌如婵娟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雁塔圣教序》;风格特征;艺术价值;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5-0034-03
  【作者简介】李梦媛,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博士生。
  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書。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世称褚河南。其书初不显,虞世南去世后,太宗谓无人可论书,魏徵遂荐褚于太宗,因“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便召为侍书,颇得赏识,后书名大振。关于褚遂良师承顺序问题,众说纷纭,本文对此不多做考辨,但毋庸置疑的是,褚氏服膺虞世南,亦受之于史陵、欧阳询,祖述王羲之,且终其一生以王书一系为旨归,博采众长,兼融南北,终成一家风范。《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因此碑后已无褚氏书迹可见,学界一般认为此碑系褚氏最晚作品。此碑甚得历代论书家推重,清代秦文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足见其艺术价值。刘熙载《书概》曾誉褚遂良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朱关田先生更直言“真正启开李唐楷书之门户者,实褚氏一人”,今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简略的谈一谈《雁塔圣教序》的风格特征,以此窥探其艺术价值及褚遂良楷书在初唐的时代意义。
  唐代张怀瑾曾评《雁塔圣教序》:“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将此碑比作美人婵娟,其绮丽优美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雁塔圣教序》笔画的纤细柔美是欣赏者及初学者最直观的感受,褚氏于此碑用笔轻盈,然柔中有刚,细中有力,一如明人汪砢玉赞其:“婉媚遒劲,波拂出蜿蜒如铁线。”其中“遒劲”一词颇为精准,有后学书家在临习此碑时,仅学其姿态的秀美,却忽略其内质的坚韧劲健,往往流于纤弱无力。在褚之前,楷书运笔多“一拓直下”,褚氏则改“锋芒毕露”为“直人逆出”或“逆人藏出”,并加强了用笔的提按。此碑中横画饶有态势,尤以长横特征鲜明,多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态,细若游丝,粗如坠石,且略有扁担状的弧度;短横则多直切轻入,然后抬笔稍往右上运笔,收笔处多呈方形,总体秀劲。竖画向背得宜,多用“S”形起笔取势,而这一特殊的用笔方法是从王羲之行草书中汲取而来的,巧妙的曲线变化,不仅是为调锋,较之于直人的下笔更显气韵生动、跌宕多姿。此外,撇画也承袭了右军的用笔特点,潇洒姿媚、舒展灵动,偶见收笔处回锋且有牵丝,势态贯连下一笔,这明显的行书笔意不能不说受王羲之影响颇深。这一特点还大量应用于碑中点画,譬如三点水的写法,总体呈弧形外拓,三点之间有笔断意连者,更有直接出现牵丝连带者,富有流动感;而四点底的形态也独具特色,通过对四个点画大小、方向、距离等的不同处理,使其犹如四位舞蹈演员一般,各有魅力却又统一协调,左顾右盼的关系显得用笔生动丰富,别具韵味。此碑用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保留了隶意,集中体现于捺画,不论平捺、斜捺,皆比其他笔画粗重,尤以长捺多向外延伸,且一般与撇画组合,或左收右放或右收左放,起拓宽字势的作用,收尾处由轻至重的提按明显,捺脚形态各异,方磔者如“教”“大”等字,短促者如“分”“能”等,延展者如“波”“被”等字,富有趣味。
  《雁塔圣教序》无疑是褚氏楷书形式美感的最佳展现,他将楷书从用笔的僵化和死板中脱离出来,加快了运笔速度,融入了行书笔意,却也保留了一些隶法,用笔毓秀灵动却又不失刚劲骨力,婉媚纤细却又不乏丰润凝练,结字宽绰疏朗,一如孙过庭《书谱》中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切挫于毫芒”,此碑无一处不彰显褚遂良的独具匠心,格韵超绝。是以为王虚舟先生评得最是:“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搓,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从褚遂良传世书法作品来看,其早期书法作品如《伊阙佛龛碑》(见图3)和《孟法师碑》(见图4),用笔瘦劲挺拔,字形偶有扁方,捺画特征与隶书波挑几无二致,其取法来自于北朝铭石书中的楷体,《伊》隶楷相杂、更具北方风气,《孟》则可见欧书笔意。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以《王羲之传伦》确立“崇王观”,被召为侍书的褚遂良便在这样一种审美价值观的左右之下,成为二王书风的践行者。贞观后期至永徽年间,由于太宗的倡导,在晋人意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楷书式样逐步形成并确立,便孕育出褚遂良兼具北方结体之势和王书风韵的《房玄龄碑》(见图5)和《雁塔圣教序》。永徽三年所立《房玄龄碑》,按《石墨镌华》称“结法与《圣教序》同”,较之于《伊》《孟》二碑,此碑已然显露行书用笔,可以说褚氏楷书婉媚多姿的个人风格在此时初步定型,但《房玄龄碑》锋芒外露,多骨,《雁塔圣教序》则更加成熟,尤以逸、韵胜,成为初唐楷书的最高峰。
  从唐楷发展来看,褚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欧、虞存世碑版虽皆为佳品,但二人仍存隋代遗风,真正拓展初唐楷书格局、启立门户的当属褚遂良,这一点在沈尹默《劝履川学书》中亦可得到佐证:“二王法一新,欧虞极其变。继志干蛊才,卓尔唯登善。遂立唐规模,犹承汉让禅。”我们认为,《雁塔圣教序》所代表的楷碑风格不仅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其更是初唐“崇王观”之下的时代标志,若能以此观照此碑,或可更好地参悟这一时期“新妍书风”的产生与风靡。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儿童深度”的书法课堂,追寻让儿童在书法课上真正习得技法、懂得审美、涵养文化。教学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六下《学习与运用(一)》一课,基于儿童深度、教材开发、学书法则三个原则,致力让教学目标更具梯度,教学内容更具浓度,学生学习更具深度,让学生在书法课堂中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自主学习。  【关键词】集字;学习运用;书法课堂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
藝林雅苑
期刊
丹麦是世界闻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公共部门(财政提供经费的政府机关和非政府机关单位)比较庞大的国家。笔者曾有幸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到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学习,在丹麦学习生活期间,除了隐约感受到丹麦庞大公共部门运行成本较高和运作效率不足等问题外,也切实体验了它们的一些较为理性化的管理与人性化的服务。    不留盲點的居民服务    作为丹麦的居民,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籍人,每当具体居住地址发生变化
【摘 要】随着艺术学被国家正式确认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书法也升为二级学科,高等书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高等书法教育学科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书法本体,理论与创作并重,这样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书法教育才能够具备独立的基础。同时,书法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文学科的支撑。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人文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
[摘要]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为目的与内容的教育。文萃小学建构慧写课程,于书法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力求借助具身认知理论,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体验式教育教学路径。在离线具身体验、实境具身体验和实感具身体验中,指导儿童领略书家的心灵,体验书法传递的情感价值,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在立字立情中,实现正心、童心和幸福心。  [关键词]体验;慧写课程;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學学生 王锦晨  指导老师:狄万刚
【摘要】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离不开笔画、结构、章法三方面的内容。然而,目前的小学教学中,规范书写的严谨要求,过分强调书写的技巧,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更是一种文化。摩崖、刻石、简牍亦是一座座的书法文化宝库,能够培养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兴趣。站在文化欣赏的角度,开展字法、笔法、章法的教学,带领学生感受摩崖石刻的质朴、自然、大气,增加学生的基本书法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书法课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一要求将写字教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实践中当我们把目光都聚焦在学生写字水平这个结果上的时候,却忽视了写字过程中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双姿”的问题。在对小学生“双姿”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造成目前书写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书写姿势;现状;对策  
摘 要:学科教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理念。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力与运动》一章的复习为例,探讨初中物理复习课的实施策略。复习课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加工的程度、重视错误前概念的修正、梳理研究方法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会复習”。  关键词:深度学习;复习;力与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1-0008-4  
南京市江浦實验小学学生 宋一航  指导老师:狄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