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我们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占了好大一部分比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容易在学习和成长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为班级留守儿童建立爱心档案
为把关爱留守儿童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班级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时间、住址、学习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留守类型、父母姓名、工作地点、工作性质、联系方式、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做到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辅导。
二、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生活, 两种类型是比较极端的、不健康的。一是过分的节俭;二是过分纵容他们物质上的过分要求。特别是第一种情况是因为父母工作辛苦、生存压力大,他们和监护人也特别节俭,表现在饮食和穿着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穿也不求漂亮,能遮体就行。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经常带些好吃的东西悄悄的送给他们,把自己小孩穿过的比较好的衣服送给他们,给以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将来用知识改变生活。第二种情况是因为父母和监护人觉得亏欠了孩子,产生了“补偿心理”,过分的纵容和溺爱,使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应该的,是父母欠他们的。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和他们谈心,使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愿意这样吗,可知自己在过分追求享受的同时,父母在外面过着怎样节俭的生活。同时也联系家长,多和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
1.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关爱缺失和不到位,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准确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变得内向、自卑、甚至对父母有了厌恨,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他们的行为也容易产生偏差。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给他们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断,让他们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是因为爱他们,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出去的。我还定期给他们开座谈会,尽量与义工组织等社会机构多开展主题活动,多引导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
2.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我们经常说的感冒发烧这些,还应该关注高年级留守儿童的生理知识的普及。我是一个男老师。曾有一个留守女学生悄悄地走到我跟前向我借卫生巾。后来,帮忙的女老师回来说,什么都不懂,没有大人教。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大问题,连忙给留守儿童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给他们防止受到伤害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的青春不再迷茫和无助。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的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产生矛盾,沉迷网络,甚至早恋,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他们代理家长,我利用课余时间从电视上、网络上、生活中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
五、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半数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业不达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或者是过分严厉的要求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二是监护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对现在的教科书内容根本弄不懂,无从进行检查和辅导。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想出了“教师-优秀生-留守儿童”的三级学习网络,让优秀生和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我是“一对多”。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六、多進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这些孩子,我经常进行“立体式”“常态化”的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他们的父母进行电话、微信等联系,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有问题做到老师、监护人、父母“三方会谈”,及时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让他们从监护人、父母身上感到浓浓的亲情。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留守儿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为班级留守儿童建立爱心档案
为把关爱留守儿童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班级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时间、住址、学习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留守类型、父母姓名、工作地点、工作性质、联系方式、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做到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辅导。
二、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生活, 两种类型是比较极端的、不健康的。一是过分的节俭;二是过分纵容他们物质上的过分要求。特别是第一种情况是因为父母工作辛苦、生存压力大,他们和监护人也特别节俭,表现在饮食和穿着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穿也不求漂亮,能遮体就行。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经常带些好吃的东西悄悄的送给他们,把自己小孩穿过的比较好的衣服送给他们,给以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将来用知识改变生活。第二种情况是因为父母和监护人觉得亏欠了孩子,产生了“补偿心理”,过分的纵容和溺爱,使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应该的,是父母欠他们的。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和他们谈心,使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愿意这样吗,可知自己在过分追求享受的同时,父母在外面过着怎样节俭的生活。同时也联系家长,多和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
1.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关爱缺失和不到位,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准确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变得内向、自卑、甚至对父母有了厌恨,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他们的行为也容易产生偏差。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给他们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断,让他们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是因为爱他们,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出去的。我还定期给他们开座谈会,尽量与义工组织等社会机构多开展主题活动,多引导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
2.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我们经常说的感冒发烧这些,还应该关注高年级留守儿童的生理知识的普及。我是一个男老师。曾有一个留守女学生悄悄地走到我跟前向我借卫生巾。后来,帮忙的女老师回来说,什么都不懂,没有大人教。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大问题,连忙给留守儿童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给他们防止受到伤害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的青春不再迷茫和无助。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的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产生矛盾,沉迷网络,甚至早恋,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他们代理家长,我利用课余时间从电视上、网络上、生活中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
五、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半数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业不达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或者是过分严厉的要求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二是监护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对现在的教科书内容根本弄不懂,无从进行检查和辅导。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想出了“教师-优秀生-留守儿童”的三级学习网络,让优秀生和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我是“一对多”。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六、多進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这些孩子,我经常进行“立体式”“常态化”的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他们的父母进行电话、微信等联系,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有问题做到老师、监护人、父母“三方会谈”,及时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让他们从监护人、父母身上感到浓浓的亲情。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留守儿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