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数学知识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用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知,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一、操作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师要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在教学《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时,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之后,教师提出了操作要求: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现在请大家测量下面两个图形(一个是面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个是面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看看谁既能知道结果又能说出测量的方法。学生认真进行操作,一个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刚好测量出来,另一个3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部分同学发生了困难……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然后追问:只有4个小正方形,怎么能测量出6平方厘米呢?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个长方形有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好摆,有的学生说没有摆满也能看出来,还有一个学生说先横着摆了一排3个,第二排只摆了1个,实际上也有3个好摆,所以我就知道一共能摆6个。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其教学目的至少有3条:一是通过操作测量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二是感知4平方厘米和6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三是测量中1平方厘米正方形不够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操作目的明确,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操作的功能。
  
   二、操作活动要给学生合理的空间
  
   操作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手中都有6个五角星和10个小方块,要求摆出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并看看谁摆的方法对,谁摆的方法多,速度快。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之后摆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接着问,如果有很多很多的五角星和小方块,你们还会摆出小方块是五角星的两倍吗?有多少种摆法?接着教师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五角星都拿出来,要求把这12个五角星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并且要其中一排五角星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的速度又快方法又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安排,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和“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让学生摆一摆,充分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当学生的感性知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 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计算,再试着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学生提出这是异分母加法,算的时候先要通分。教师问是怎么想到要通分的,学生回答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然后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教师接着让学生想办法验证 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开始兴趣盎然的进行操作验证……
   在这个片断中,把操作活动置于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请你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背景之下,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抓手。这时他们从事的操作活动是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
  
   四、操作活动要有教师有效的引导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前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了15个小圆片,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按照要求摆小圆片。“把这些小圆片一份一份地摆起来,每份个数要相同,说一说每份可以摆几个?”学生认为每份可以摆1个、2个、3个、4个、5个……接着教师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把各种摆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写清楚每份个数、份数和余下的个数。等学生记录好之后,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上述操作活动得出的结果,形成了这样的板书:
   15÷2=7……1
   15÷3=5
   15÷4=3……3
   15÷5=3
   15÷6=2……3
   15÷7=2……1
   15÷8=1……7
   教师紧接着让学生观察余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出余数都比除数小,教师引导: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很疑惑,教师加以点拨引导说:如果把多出来的小圆片再分一份行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发现了有余数除法的特征,还能不失时机的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能做到“扶得合理,放得适度”。同时,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并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使学生在积极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只有有效的操作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作者单位: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一、绘本阅读活动的误区 绘本是一种人物简单、主题鲜明、画面清晰、语言优美的阅读材料。里面隐藏着是一个个融情、趣、美为一体的好作品,非常适合幼儿阅读。它对于低幼儿童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育老一辈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已经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教育的这扇大门至关重要,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
一、重视小学教育的现实性,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教学现实性的相关研究来看.数学教学现实性的重要性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政策性的课标到各种理论与实
一、创新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段文字,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因而,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一段话的领悟,直至一篇课文的整体把握,都应当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  一、学习开始时的发现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让学生对文章题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人们推崇,因为教师的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们要塑造高尚的灵魂,培育美好的心灵。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
随着近几年来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推进,作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但是通过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小学教师教育或发展存在着诸如教育方法单一、发展理论不科学和发展途径较为局限等问题。基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国情,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师资队伍庞大,但是总体素质和教学力量却相对薄弱,师资培训力量不足,现有的教师发展途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