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看待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新课程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孩子们又是怎么看待错误的?他们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吗?出错后他们的体验是什么?他们希望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又是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错误?教师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学生的真实心理。
2006年10月,我对本校三、五年级的4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出过错。一旦出错,就会担心被训斥、被嘲笑,就会沮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怕出错,很多学生不敢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出错后怕受教师指责,他们更多地愿意寻找同伴帮忙;如果同伴出错了,他们给予同情的同时怕自己也跟着遭殃;自己出错,渴望教师理解并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
出错后,适度体验沮丧是十分正常的,但强烈的失败感和对出错高度的恐惧让孩子面对学习心惊胆颤,就很不正常了。“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对教学而言,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以及通过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则更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加以有效利用。课堂有差错,错误有价值!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慧眼识金,从错误中挖掘教学价值
“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我们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1、目标明确。差错资源不应着眼于对还是错,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关注自主。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供机会让出错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暗示下发现并纠正错误,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
3、突出实效。学生出错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应深入分析原因,帮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4、注重激励。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5、错者优先。课堂上应优先让出错者陈述思路,并做改进,使他们“从错误中醒来,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课堂中“错误资源”利用的操作策略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呢?首先教师要重建错误观,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其次,对学生错误的成因了然与胸,才能精心预设,对课堂的“错误”慧眼识金。课堂上有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也有非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获得发展。具体地说,策略如下:
1、理解错误,让错误生存
互相支持的课堂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的、真实的课堂,理解错误,给错误以一席之地。
(1)善于倾听,发现错误的价值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有时,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错误的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并且学生犯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2)循循善诱,收获错误的“精彩”
学生的不少错误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切实体验。如能顺其势,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生成教学,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
2、寻找错因,准确把握错误分类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需要教师对错误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也就不能保证在课堂上错误产生的“瞬间”准确地把握错误的价值,并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信息技术课堂产生错误的缘由一般有以下方面:
(1)粗放型差错
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只看到一面,在思考、判断时忽略了内部联系。如教学“画图”时,学生在图形中练习“用颜色填充”,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带有黑边框的图形没有封闭,颜色“流”到外面去了。学生赶紧换成白色继续填充,但随即又发现原先的黑边框不见了。
(2)遗忘性差错
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等原因,造成储存信息的消失或者信息中断。如学生在Flash中学习“临摹”时,教师将“临摹”和“描绘”分成两个图层,要求学生在“描绘”图层进行“选择”、“线条”和“缩放”工具的练习。学生在整个描绘过程中都非常仔细认真,但在轮廓描绘完成后,由于忘记缩小画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填充不上颜色。
(3)猜度性差错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进行操作练习时,特别容易受到其他伴随信息的干扰,如教师的语气、同学的态度等。此外,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如教学《成语配画》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怒发冲冠”配画。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怒发冲冠哦,冠是帽子的意思”,结果当教师再次巡视时,发现原来很多画“怒发”的学生都在改画“帽子”了。孩子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喜欢参考、临摹同学的作品,更喜欢揣摩教师的心理。
(4)迁移性差错
学生在感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应用原来熟知的知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这种迁移有时会起正面作用,有时也容易把思维引入歧途。如学习了在“画图”中用“曲线”工具绘制“蛇”的图案后,学生在四年级学习Flash“选择”工具配合“线条”工具描绘“蛇”的轮廓时,误以为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操作策略。两个类似的知识点混淆,造成了判断的失误。
3、挖掘错误,再生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一般分为两类: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和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错误的环节、错误的情况、错误的种类及原因的预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判断,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思维的展示。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指在课堂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获得的错误结果或结论,或在教师预想的错误 之外的那些有意义或典型的错误,从而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动态的、随机的教学资源的生成,是不可预测的。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别谈谈对这两类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1)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见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①预先设错
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从而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如《我的教师节贺卡》一课涉及插入外部图片的教学。教师在预设中故意设错,将要求插入的第二张图片尺寸设计为超出视图范围,使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及时诱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设置图片格式”,从中知道尺寸和位置对处理图片的作用。这样,学生走进“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
②引诱出错
很多时候,课堂上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大都能预料得到。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容易让学生出错的环节,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如教师在《动物餐厅》一课利用分菜的方法来教学“任意形状选定”。由于盘子紧挨在一起,造成仅用“选定”工具无法实现效果。多位学生尝试均失败。学生此时感觉到可能工具用错。有学生提出肯定有一种可以选定随便形状的图形的工具,在“选定”工具旁边的“五角星”(任意形状的裁剪)就是。学生演示,成功。其余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操作,并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这么简单。”
(2)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错误产生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①将错就错,放大错误,激发认知冲突
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教师不是回避或者遮盖,更不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是将错就错,放大错误,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如《我的漂亮桌面》一课。针对许多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不满意,教师提问:“画图过程中,你对自己画的图形不满意,怎么处理?”学生展开了讨论,汇报结果为:用“撤销”命令,或者用“橡皮”工具擦除。这个结果跑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清除图像”。此时教师请回答问题的学生演示,结果花费很多时间并未能达到目的。学生纷纷自我评价起来,其中有学生提出:“这样肯定不科学,肯定能找到一种既省力又科学的方法。”再次探索,两分钟后有学生找到方法(“清除图像”),接着“清除选定内容”和使用键盘上删除键(Delete)方法也相继出现。
②展错议错,引发碰撞,自主建构知识
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比较。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其学习成果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抓住和利用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漂亮的教学楼》一课,有学生不小心把画图里面的“工具箱”取消了。这样的操作错误是我意想不到的,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涉及该内容。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错误操作,顺势教学“菜单”及“画图界面的调整”。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现错误了?”学生讨论,梳理结果。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躲在哪个菜单里面了。”此时,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练习,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对“错误资源”的再认识
错误之所以宝贝,其价值往往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沉着冷静的头脑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错误资源”意识。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只有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才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或者看似个别学生的差错,却涉及学科本质、能挑战其他学生思维的,同样可作为有价值的错误资源。
其次,面对错误,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对错误的评价要避免“非左即右”的“钟摆现象”,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使教学向着有效、高质的目标深化发展。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新课程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孩子们又是怎么看待错误的?他们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吗?出错后他们的体验是什么?他们希望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又是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错误?教师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学生的真实心理。
2006年10月,我对本校三、五年级的4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出过错。一旦出错,就会担心被训斥、被嘲笑,就会沮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怕出错,很多学生不敢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出错后怕受教师指责,他们更多地愿意寻找同伴帮忙;如果同伴出错了,他们给予同情的同时怕自己也跟着遭殃;自己出错,渴望教师理解并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
出错后,适度体验沮丧是十分正常的,但强烈的失败感和对出错高度的恐惧让孩子面对学习心惊胆颤,就很不正常了。“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对教学而言,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以及通过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则更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加以有效利用。课堂有差错,错误有价值!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慧眼识金,从错误中挖掘教学价值
“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我们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1、目标明确。差错资源不应着眼于对还是错,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关注自主。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供机会让出错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暗示下发现并纠正错误,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
3、突出实效。学生出错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应深入分析原因,帮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4、注重激励。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5、错者优先。课堂上应优先让出错者陈述思路,并做改进,使他们“从错误中醒来,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课堂中“错误资源”利用的操作策略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呢?首先教师要重建错误观,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其次,对学生错误的成因了然与胸,才能精心预设,对课堂的“错误”慧眼识金。课堂上有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也有非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获得发展。具体地说,策略如下:
1、理解错误,让错误生存
互相支持的课堂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的、真实的课堂,理解错误,给错误以一席之地。
(1)善于倾听,发现错误的价值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有时,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错误的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并且学生犯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2)循循善诱,收获错误的“精彩”
学生的不少错误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切实体验。如能顺其势,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生成教学,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
2、寻找错因,准确把握错误分类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需要教师对错误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也就不能保证在课堂上错误产生的“瞬间”准确地把握错误的价值,并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信息技术课堂产生错误的缘由一般有以下方面:
(1)粗放型差错
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只看到一面,在思考、判断时忽略了内部联系。如教学“画图”时,学生在图形中练习“用颜色填充”,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带有黑边框的图形没有封闭,颜色“流”到外面去了。学生赶紧换成白色继续填充,但随即又发现原先的黑边框不见了。
(2)遗忘性差错
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等原因,造成储存信息的消失或者信息中断。如学生在Flash中学习“临摹”时,教师将“临摹”和“描绘”分成两个图层,要求学生在“描绘”图层进行“选择”、“线条”和“缩放”工具的练习。学生在整个描绘过程中都非常仔细认真,但在轮廓描绘完成后,由于忘记缩小画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填充不上颜色。
(3)猜度性差错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进行操作练习时,特别容易受到其他伴随信息的干扰,如教师的语气、同学的态度等。此外,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如教学《成语配画》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怒发冲冠”配画。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怒发冲冠哦,冠是帽子的意思”,结果当教师再次巡视时,发现原来很多画“怒发”的学生都在改画“帽子”了。孩子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喜欢参考、临摹同学的作品,更喜欢揣摩教师的心理。
(4)迁移性差错
学生在感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应用原来熟知的知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这种迁移有时会起正面作用,有时也容易把思维引入歧途。如学习了在“画图”中用“曲线”工具绘制“蛇”的图案后,学生在四年级学习Flash“选择”工具配合“线条”工具描绘“蛇”的轮廓时,误以为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操作策略。两个类似的知识点混淆,造成了判断的失误。
3、挖掘错误,再生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一般分为两类: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和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错误的环节、错误的情况、错误的种类及原因的预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判断,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思维的展示。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指在课堂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获得的错误结果或结论,或在教师预想的错误 之外的那些有意义或典型的错误,从而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动态的、随机的教学资源的生成,是不可预测的。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别谈谈对这两类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1)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见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①预先设错
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从而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如《我的教师节贺卡》一课涉及插入外部图片的教学。教师在预设中故意设错,将要求插入的第二张图片尺寸设计为超出视图范围,使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及时诱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设置图片格式”,从中知道尺寸和位置对处理图片的作用。这样,学生走进“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
②引诱出错
很多时候,课堂上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大都能预料得到。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容易让学生出错的环节,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如教师在《动物餐厅》一课利用分菜的方法来教学“任意形状选定”。由于盘子紧挨在一起,造成仅用“选定”工具无法实现效果。多位学生尝试均失败。学生此时感觉到可能工具用错。有学生提出肯定有一种可以选定随便形状的图形的工具,在“选定”工具旁边的“五角星”(任意形状的裁剪)就是。学生演示,成功。其余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操作,并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这么简单。”
(2)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错误产生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①将错就错,放大错误,激发认知冲突
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教师不是回避或者遮盖,更不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是将错就错,放大错误,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如《我的漂亮桌面》一课。针对许多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不满意,教师提问:“画图过程中,你对自己画的图形不满意,怎么处理?”学生展开了讨论,汇报结果为:用“撤销”命令,或者用“橡皮”工具擦除。这个结果跑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清除图像”。此时教师请回答问题的学生演示,结果花费很多时间并未能达到目的。学生纷纷自我评价起来,其中有学生提出:“这样肯定不科学,肯定能找到一种既省力又科学的方法。”再次探索,两分钟后有学生找到方法(“清除图像”),接着“清除选定内容”和使用键盘上删除键(Delete)方法也相继出现。
②展错议错,引发碰撞,自主建构知识
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比较。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其学习成果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抓住和利用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漂亮的教学楼》一课,有学生不小心把画图里面的“工具箱”取消了。这样的操作错误是我意想不到的,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涉及该内容。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错误操作,顺势教学“菜单”及“画图界面的调整”。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现错误了?”学生讨论,梳理结果。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躲在哪个菜单里面了。”此时,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练习,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对“错误资源”的再认识
错误之所以宝贝,其价值往往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沉着冷静的头脑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错误资源”意识。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只有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才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或者看似个别学生的差错,却涉及学科本质、能挑战其他学生思维的,同样可作为有价值的错误资源。
其次,面对错误,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对错误的评价要避免“非左即右”的“钟摆现象”,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使教学向着有效、高质的目标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