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差错错误有价值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看待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新课程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孩子们又是怎么看待错误的?他们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吗?出错后他们的体验是什么?他们希望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又是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错误?教师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学生的真实心理。
  2006年10月,我对本校三、五年级的4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出过错。一旦出错,就会担心被训斥、被嘲笑,就会沮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怕出错,很多学生不敢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出错后怕受教师指责,他们更多地愿意寻找同伴帮忙;如果同伴出错了,他们给予同情的同时怕自己也跟着遭殃;自己出错,渴望教师理解并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
  出错后,适度体验沮丧是十分正常的,但强烈的失败感和对出错高度的恐惧让孩子面对学习心惊胆颤,就很不正常了。“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对教学而言,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以及通过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则更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加以有效利用。课堂有差错,错误有价值!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慧眼识金,从错误中挖掘教学价值
  
  “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我们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1、目标明确。差错资源不应着眼于对还是错,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关注自主。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供机会让出错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暗示下发现并纠正错误,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
  3、突出实效。学生出错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应深入分析原因,帮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4、注重激励。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5、错者优先。课堂上应优先让出错者陈述思路,并做改进,使他们“从错误中醒来,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课堂中“错误资源”利用的操作策略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呢?首先教师要重建错误观,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其次,对学生错误的成因了然与胸,才能精心预设,对课堂的“错误”慧眼识金。课堂上有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也有非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获得发展。具体地说,策略如下:
  
  1、理解错误,让错误生存
  互相支持的课堂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的、真实的课堂,理解错误,给错误以一席之地。
  (1)善于倾听,发现错误的价值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有时,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错误的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并且学生犯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2)循循善诱,收获错误的“精彩”
  学生的不少错误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切实体验。如能顺其势,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生成教学,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
  
  2、寻找错因,准确把握错误分类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需要教师对错误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也就不能保证在课堂上错误产生的“瞬间”准确地把握错误的价值,并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信息技术课堂产生错误的缘由一般有以下方面:
  (1)粗放型差错
  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只看到一面,在思考、判断时忽略了内部联系。如教学“画图”时,学生在图形中练习“用颜色填充”,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带有黑边框的图形没有封闭,颜色“流”到外面去了。学生赶紧换成白色继续填充,但随即又发现原先的黑边框不见了。
  (2)遗忘性差错
  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等原因,造成储存信息的消失或者信息中断。如学生在Flash中学习“临摹”时,教师将“临摹”和“描绘”分成两个图层,要求学生在“描绘”图层进行“选择”、“线条”和“缩放”工具的练习。学生在整个描绘过程中都非常仔细认真,但在轮廓描绘完成后,由于忘记缩小画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填充不上颜色。
  (3)猜度性差错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进行操作练习时,特别容易受到其他伴随信息的干扰,如教师的语气、同学的态度等。此外,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如教学《成语配画》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怒发冲冠”配画。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怒发冲冠哦,冠是帽子的意思”,结果当教师再次巡视时,发现原来很多画“怒发”的学生都在改画“帽子”了。孩子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喜欢参考、临摹同学的作品,更喜欢揣摩教师的心理。
  (4)迁移性差错
  学生在感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应用原来熟知的知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这种迁移有时会起正面作用,有时也容易把思维引入歧途。如学习了在“画图”中用“曲线”工具绘制“蛇”的图案后,学生在四年级学习Flash“选择”工具配合“线条”工具描绘“蛇”的轮廓时,误以为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操作策略。两个类似的知识点混淆,造成了判断的失误。
  
  3、挖掘错误,再生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一般分为两类: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和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错误的环节、错误的情况、错误的种类及原因的预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判断,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思维的展示。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是指在课堂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获得的错误结果或结论,或在教师预想的错误 之外的那些有意义或典型的错误,从而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动态的、随机的教学资源的生成,是不可预测的。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别谈谈对这两类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1)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见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①预先设错
  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从而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如《我的教师节贺卡》一课涉及插入外部图片的教学。教师在预设中故意设错,将要求插入的第二张图片尺寸设计为超出视图范围,使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及时诱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设置图片格式”,从中知道尺寸和位置对处理图片的作用。这样,学生走进“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
  ②引诱出错
  很多时候,课堂上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大都能预料得到。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容易让学生出错的环节,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如教师在《动物餐厅》一课利用分菜的方法来教学“任意形状选定”。由于盘子紧挨在一起,造成仅用“选定”工具无法实现效果。多位学生尝试均失败。学生此时感觉到可能工具用错。有学生提出肯定有一种可以选定随便形状的图形的工具,在“选定”工具旁边的“五角星”(任意形状的裁剪)就是。学生演示,成功。其余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操作,并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这么简单。”
  (2)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错误产生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①将错就错,放大错误,激发认知冲突
  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教师不是回避或者遮盖,更不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是将错就错,放大错误,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如《我的漂亮桌面》一课。针对许多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不满意,教师提问:“画图过程中,你对自己画的图形不满意,怎么处理?”学生展开了讨论,汇报结果为:用“撤销”命令,或者用“橡皮”工具擦除。这个结果跑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清除图像”。此时教师请回答问题的学生演示,结果花费很多时间并未能达到目的。学生纷纷自我评价起来,其中有学生提出:“这样肯定不科学,肯定能找到一种既省力又科学的方法。”再次探索,两分钟后有学生找到方法(“清除图像”),接着“清除选定内容”和使用键盘上删除键(Delete)方法也相继出现。
  ②展错议错,引发碰撞,自主建构知识
  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比较。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其学习成果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抓住和利用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漂亮的教学楼》一课,有学生不小心把画图里面的“工具箱”取消了。这样的操作错误是我意想不到的,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涉及该内容。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错误操作,顺势教学“菜单”及“画图界面的调整”。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现错误了?”学生讨论,梳理结果。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躲在哪个菜单里面了。”此时,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练习,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对“错误资源”的再认识
  
  错误之所以宝贝,其价值往往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沉着冷静的头脑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错误资源”意识。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只有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才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或者看似个别学生的差错,却涉及学科本质、能挑战其他学生思维的,同样可作为有价值的错误资源。
  其次,面对错误,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对错误的评价要避免“非左即右”的“钟摆现象”,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使教学向着有效、高质的目标深化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15岁就投身抗日根据地工作、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党的宣传员,王愿坚之能一直把书写红军英雄事迹作为自己毕生职责与使命,既源于其1953年秋天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所寻获到的大量红军事迹的精神感召,也源于其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根深蒂固的信仰。由于写作素材均来自真实生活,同时还融入了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情感体验,王愿坚小说有着挥之不去的历史真实感,从而跻身于十七年革命文学的行列并被人们永远铭记。以其开
2009年7月7日,北京市教委举行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启动仪式。伴随着北京基础教育步入“后网络时代”,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如何深入开展?如何在现有的高端平台上确立新的生长点?数字校园的建设实验工作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其内涵是什么?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数字校园实验将如何高效、有序、有效地运作?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教委负责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主任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木才同志的专著《中国特色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正当性的探索》,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研究”的研究成果,以政治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创新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理论论证和学术支撑,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
在今天这个“大师远去的时代”,人们无不在心里呼唤大师们的归来。著名作家汪兆骞的《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用汩汩流淌的泉水饱蘸着笔墨,把民国时代那些造诣极深、特立独行和身怀绝技的大师们,性格鲜明而又层次分明地宛如水墨画一样勾勒出来。让我们从纯粹的文化史和文学史的角度,俯察重温那风起云涌时代里,德艺双馨、文采斐然的“士”是怎样的一种风流倜傥,怎样的一种清高俊杰。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刘姥姥的形象为《红楼梦》一书增添了许多幽默元素。但曹公善用幻笔警示世人,常在极乐中见极悲,在小人物身上见大体。 刘姥姥仅仅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吗?她的身份真是庄家人这么简单吗?这个人物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刘姥姥如果只是个普通人,她为何能够知道巧姐撞克了花神,还能及时化解,将巧姐治好?她为何能够在牙牌令中说出贾家的劫难?她为何又能够预示黛玉的命运和巧姐的命运?  而且,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占了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  4.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体会“无形的桥”所蕴含的深刻涵义。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素材,制作“桥之思”专题学习网站。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江西散文家江子的散文著作《青花帝国》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以江西景德镇“瓷”为书写对象的散文,尽管只有十多万字,但作者却下足了田野调查的功夫,从大量的史料查阅、辨别与梳理,到现场的勘探、考察与采访,历时三年。在这扎实史料积累的基础上,江子以感性、灵动、个性、温度的文字,展现出景德镇“瓷”深处的深厚、沉重、高远,以及苦难、执着与欢
1923年5月1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1期中就发出了《创造周报》出版的预告,这预示创造社同人们又要以新的面貌出现于读者的面前。《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的主要刊物之一,它在1923年5月到1924年5月整整一年的时间里,用52期思想论说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注意。这份刊物究竟在当时火到何种程度呢?“《创造周报》一经刊发出来,马上就轰动了全社会,每逢星期天的下午,四马路泰东书局的门口,常常被一群一群的青
从1979年进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40多年来我一直面对着东亚古代世界。这是一个拥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征的古代文明,又是一个今天依旧饶有生命力充满魅力的广大的世界。要进入这个世界,有许多可能的入口。不同的入口,常常意味着不同的风景。这篇短文中,我想借助符号学的路径,以牛作为关键词,和读者们在东亚古代世界,做一个小小的文化之旅。  报纸上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小孩被大人抱着去看打春牛。看到装饰得那么漂亮的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在教育的这片沃土上,已默默耕耘了12年。教学中有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失败的挫折,在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与风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英特尔